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
卢雅群 杨波 李潇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卢雅群 杨波 李潇然,. 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J]. 经济与管理学报,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888.
摘要: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种职能,是高校在寻求自身特色融入当地社会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调研青海大学当前校园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得出学校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文化建设、服务地方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并为青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
DOI:10.12721/ccn.2024.157888
基金资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青海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四个方面10个指标对青海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青海大学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中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高的一种积极回应。

一、青海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

(一)文化传承创新取得的成效

1.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初步形成。“十四五”以来,青海大学着力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构建具有青海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着力推进文化强校战略,制定了《青海大学“十四五”大学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注重大学精神培育,校史馆、生态展室、教学科研展馆、盐湖化工展室、民族医学博物馆、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展室六个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全年累计参访人数达到4200余人次,不断加强校史育人功能。调研发现,70.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吸引师生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物质文化建设成效初显。进入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工作,通过栽种绿树,培育草坪,营造生机盎然的景象,宣传学校的特色文化,并在其中点缀文化雕塑、名言警句等,相映成趣,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目前,校园内共89个树种30000余株,主要品种包括青海云杉、刺柏、杨树、榆树、榆叶梅、海棠、油松、丁香、梨树等,校园绿化面积达78万平方米,连续5年获得全省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建成了“美丽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学校塑胶操场、风雨操场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娱乐场所。

  (二)文化传承创新存在的不足

1.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短板。调查发现,学生对校训和校歌的了解还不够,尤其是对校歌的认知情况较差,44%的同学不知道校徽和校歌的含义,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本校的校歌。校办刊物的影响力不足,校园广播对校园文化的传播力还有待加强,校史了解方式比较单一,对青大精神的凝练还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还需持续发力。

2.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发挥不够。调研发现,有50.3%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是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有70.3%的同学认为影响自身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是来自教师的影响或来自同学朋友的影响,只有43.9%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是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占比均低于其他选项。说明,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忽略了德育需求,从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思想品德的提高不是来源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

3.文化传承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教学任务重,为充分保障教学质量,常规教学工作已使学校应对不暇,加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对学校文化底蕴的累积稍有欠缺,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所应发挥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够,学校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不足。例如,在调研校园文化活动频率时,只有23.7%的师生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76.3%的师生偶尔参加或极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调查师生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原因时,50.9%的老师表示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是除“其他”选项外最高的比例。在调查中,也有老师明确表示:“因为学校学习时间紧,老师教学任务重,没有额外的时间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三)文化传承创新对策及建议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持续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工作,在现有校园绿化树木和绿地的基础上,优化规划布局、突出校园特色,建设生态型精品园林景观;合理依托校园地形、地貌,设计、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推动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加强校史馆、教学科研馆、党建思政展、对口支援馆、三江源生态展等博物馆的开放和管理,继续推进藏医药文化馆等展览馆建设,打造校园文化传承和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繁荣校园文化艺术体育实践活动,加大对师生文化艺术类社团协会的支持,加强艺术教育中心建设,继续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高水平专业演出、高水平展览展示项目、文化艺术名师讲座等引进校园,提高活动质量和艺术文化氛围。

2.提炼文化育人素材,提高文化活动品位。营造以校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氛围,挖掘凝练六十余年办学历史中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感恩奋进的青海大学文化特质,以及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求真务实的青大人精神,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精神,深化“自信、严谨、开放、有为”的办学理念,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推动青大精神融入育人实践。

3.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强化服务社会能力。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是本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具体表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不断培育学校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丰富文化传承创新的服务形式,高校党的建设攸关办学方向和育人实效,是学校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创新党建工作思路,丰富师生党员活动,激发各级党组织活力,更好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例如,在“三会一课”、第一议题中加入文化传承创新元素,提升师生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J].公关世界,2022(18):132-133.

[2]李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3]杨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5.

[4]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3.

[5]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本与收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28-31.

[6]张胜利.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J].湖南社会科学,2011(06):184-186.

作者简介:卢雅群 1990.05 女 青海西宁 土族 硕士研究生 青海师范大学 工程师 研究方向:大学文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