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节数学课而言,“导”可以激疑诱思,“导” 可以顺势而发,“导”可以提纲挈领。好的导入就意味着好的开端,不同的导入方式在不同的课堂中起到了不同的效果,铸就了不同的精彩。 当然,课堂导入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导入方式,不恰当的导入往往会令课堂冷场,让学生难以进入有效学习。
一、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现状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上投入的时间比较有限,没有积极尝试多种导入模式。实质的新课导入模式比较僵化和生硬,学生提不起兴趣。有的教师急于求成,直接按照教材讲解理论知识,没有严格按照先学后教的教育准则积极导入新课并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探索。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断层以及思维局限,无法实现前后连贯以及自主迁移,学习能动性和核心素养停滞不前。
二、情境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导入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授课,激发学习数学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只有让学生产生好奇和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与探索。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年、月、日》这一课内容时,可以通过融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为学生设置悬念:“如果今年小明的奶奶 80 岁,但是,只过了 20 个生日,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因为提出的这一悬念和常识相违背,所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并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悬念:“为什么小明的奶奶已经 80 岁了,但却只过了 20 个生日呢?”通过这一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师则应发挥出引导作用,在恰当时机为学生引入“平年”和“闰年”这一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关键数学概念的认知。
(二)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导入的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也应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导入,让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主动学习。而且采用多媒体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还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启发下,向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认识图形》这一课内容时,本身该节课的教学工作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难免让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在这时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授课形式。例如,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设计“眼力侦探”这一游戏环节,通过这一游戏让学生完成对各种图形的拼接、组合、拆分,促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知。例如,对于小木屋来说,需要各种图形共同拼接形成,而教师则要让学生选择各种图形,并认识拼成小木屋的图形都有哪些。在开展这一游戏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采用教具授课的话,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也很难融入其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
(三)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导入的探究
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和日常生活就有着深远联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将课堂中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提升运用能力,并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两 位 数 加 法 的 计 算》这 一课内容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落实授课。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是 18号,我们班同学小明还有 11 天就要过生日了,那么你们知道小明的生日是几号吗?”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将数学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联系。当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如果有其他同学认为这位同学所说的答案不正确,比如有的同学说 2 月只有 28 天,所以小明的生日应该是下一个月的 1 号。在这时,教师要再进一步升华问题,对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认为那个答案是正确的吗?”虽然第一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未能够和日常生活相符。实现这一情境导入背景下,学生在掌握正确计算的同时,可以将教学和日常生活相互联系,形成灵活的数学思维。
(四)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导入的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故事情境导入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在所创造的故事情境中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结合数学中的相关知识点来处理实际问题。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比例》这一课内容时,要提前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所认知,并依据教学重点收集相关故事,比如教师从“人体比例的故事”为出发点,开展情境导入工作,当教师在为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后,可以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故事,该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来到商场买袜子,但又不好意思试穿,在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很快就了解到了袜子和自己的脚合适不合适。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来知道袜子合适不合适的吗?”在融入这一故事后,学生会对该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思考和探究。有的同学经过思考后会说把袜子放在脚边量一量长度、询问一下商店中的工作人员。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再升华教学工作,告诉学生一个窍门,脚底的长度和拳头的周长其实是 1 ∶ 1 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袜子绕拳头一周,以此来了解袜子的大小适不适合自己穿。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试一试,从而验证教师的结论。通过采用这一手段就把原本抽象的比例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采取系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不断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怀勇 . 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策略例谈[J].山西教育(教学),2021(12):31-32.
[2]钟庆银 . 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教学类型例析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60-61.
[3]杨金烜 .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实效性[J]. 新智慧,2019(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