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分析
彭红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红艳,.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分析 [J]. 数学应用,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323.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教学科目,非常重要,要注重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在数学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练习题目。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分析
DOI:10.12721/ccn.2023.157323
基金资助:

前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所占的比例很大,它能测试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老师要掌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育,要懂得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把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教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和答案,而老师只是一个助手。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题与生活实践联系较小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他们在解读应用题的时候,经常会有不透彻的理解,甚至会出现歧义等现象。老师们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还在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教室里,有很多的理论性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很抽象的,小学生很难理解。

(二)学生思考时间较少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老师加快了教学速度,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比如说,在提问后,留给学生看题的时间比较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短时记忆力都比较弱,所以他们的思考时间太短,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长期来看,学生的自尊心会受挫,从而产生自卑情绪,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不利。比如,在二年级数学下册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把13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多少个盘子呢?老师可给予同学们五分钟的分组讨论时间,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的情况下,老师再做总结和解释。

二、应用题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学习兴趣

“趣味”是“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自主探究”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应用题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要把小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学的起点,充分利用他们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真正地将课堂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用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让数学的独特魅力得到提升。比如,在讲授《圆柱与圆锥》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与圆柱和圆锥有关的图像,让他们对这些图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瑞就会引导他们去看这些图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把课本上关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定定义给他们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主动地进行学习,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更可以为他们在应用题解题时的审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当老师讲完了概念和公式后,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来提出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做一个高20厘米,底部直径5厘米的杯子,然后用一张纸巾将杯子的表面包裹起来。先让学生自己去想,然后再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做。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坚持由浅入深,建立学生解题的信心 

就小学阶段的应用题而言,其题目所包含的内容多为加、减、乘、除的运算,且类型较为单一。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应用题题目中,所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大量接触应用题,会慢慢地感觉到学习应用题的难度很大,甚至一些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会对解题思路没有信心。对此,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逐步分析,并注意积极鼓励,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老师在讲乘法口诀的时候,如果有人问:“小明家餐桌上有三个果盘,每一个果盘上都有四个苹果,小明家餐桌上有几个苹果?”对于这道应用题,因为学生才刚开始学习,因此在运用上还不够娴熟。教师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加法联系起来,列出加法运算式子,也就是4+4+4=12来进行计算,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乘法运算式子,也就是3×4=12来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既可以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更好地了解乘法的实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参与命题

数学应用题是变化多端的,而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却是恒定不变的,均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创造性地创造的。所以,解决应用题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的好方法,而应用题的设计将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思路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学习的环节并不只是课堂,课堂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是在课下,所以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尽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还是需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在课下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并以当天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应用题。在设计题型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深入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根据解题思路进行逆向的创新,同时,设计出新颖题型的同学还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实现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

新课程的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对真实生活的认识,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思维注重具体化和形象化的结合,他们所关心的不外乎是自己认识的、了解的和感受过的问题。而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密切的题材,则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了兴趣。因此,现在的小学数学应该赋予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并形成一定的解题规律。例如,在教学二步法的应用题时,有一个问题是:“小明拿着70块钱,买了四本书,每本书8块钱,请问小明还有多少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把问题改成:“当数学老师拿着70块钱到店里购买8块钱一支笔,并把它送给四个孩子后,你还有没有剩余?”修改过的问题,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所以解决起来也比较简单。同时,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结: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题教学工作,并且在此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兴趣,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8).

[2]赵五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探讨[J].学周刊,202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