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碳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1、指导思想与政策分析。碳排放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议题,从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就被全世界所关注。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定了将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长期目标。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周一发布的报告指出,除非采取即时、迅速和大规模的减排,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20年将上升超过摄氏1.5度的临界点。正因为面临的严峻问题,2020年我国作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和“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2、现有政策制度体系。在2020年以前,我国有关碳市场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条款数量都较少,覆盖范围也较小。2020年“3060”战略目标提出开始,我国碳市场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的适用性得到了提高,而目前我国碳市场相关的政策也呈现出覆盖面越来越广、具体条例越来越细、实践性越来越强的特点。但与世界上早就发展成熟的国外碳市场相比,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仍显得框架较大,需要加快细则的制定,并及时颁布成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市场发展,设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交易程序、确权制度。此外,我国目前颁布的法律和政策仍多在建立交易体系和框架,停留在正向构建的层面,市场一旦开放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跳脱规则之外的情形,所以现在急需从监管和规范入手,完善负面惩罚的机制,明确对于未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完成碳排放目标的企业的惩罚机制;通过风险评估筛选市场参与主体,同时也要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奖励和优惠机制,提高企业自行完成低碳排放目标的积极性,保证我国碳市场稳健发展。
二、碳中和下的绿色金融
1、什么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绿色的金融业”或是“金融服务绿色化”,具体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碳中和面临的现实压力。目前,我国的“3060”战略目标的实现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时期,对能源需求正处于增长期,而工业部门想要达到零碳几乎是不可能的,趋于零碳则需要巨大的努力;二是,我国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过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耗量均居世界前列;三是,我国高耗能产业占比过高,包括化学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部门,而这些高耗能部门的利润收入占比却非常巨大,短时间内转型困难;四是,“3060”战略目标规划的时间太短,虽然我国已经比部分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承诺碳中和的时间晚了10年,但大多是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早已在自然状态下实现了碳达峰[2],这意味着中国想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和努力。
3、碳中和的金融需求。针对现有碳中和面临的各类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资金难题,只有先保证充足的资金向绿色产业和碳市场不断地涌入,才有资格谈转型和零碳,而绿色金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解。碳市场想要更多资源流入,则必须依靠绿色金融,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能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引导,并应该结合创新金融工具,将资本引入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有效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节约能源,减少浪费,为企业创造机会,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作用。
4、碳中和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做起来要比说起来困难得多。不过鉴于绿色金融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具有特殊的中国内涵,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经济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方式,因此应创新激励机制,驱生内生发展动力,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标准,鼓励多元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防范风险,培育企业绿色理念,同时利用“看得见的手”,利用好政府和市场间的协调关系[3]。将“3060”战略目标融入绿色金融来看,除了完善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机构交易体系以外,碳市场的养成更是“3060”战略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绿色金融助力“3060”战略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
1、监管体系不健全,标准不规范。我国目前相当多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仍处于建议性层面,立法层次也不够高,业务、责任规定不明确,市场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都不够清晰[4]。标准方面,我国目前并没有出台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许多标准都是在实践出了问题后进行修正的,许多规章条例都缺乏实操性,且各类标准在口径上存在冲突,增加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审核标准及执行项目的难度。而在监管方面,我国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并不完善,政府和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机构及绿色企业的监管也不到位。
2、服务机构较少,产品服务单一。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需方需求无法实现充分匹配,像绿色银行、环境风险评估机构等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国外相比落后了很多,同时绿色金融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了解不够深入,银行从业人员缺乏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实践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6]。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创新不足,碳金融、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的总体规模较小,投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市场上客户的不同需求,制约了绿色金融发展[5]。
3、新目标带来新风险。“3060”战略目标带来了新风险。一是物理风险,二是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可能会导致的各种更加恶劣、强烈、频繁的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无法想象的经济损失风险。转型风险是指,如果世界各国在未来努力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那就意味着全世界范围内都需要以一个很快的节奏完成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内,所有的高碳产业和企业都必须消失,转型风险便是指在这个过程中不积极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转型的高碳产业和企业面临的生存风险。
4、市场存在洗绿现象。洗绿是指企业伪装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色,以此掩饰自身并没有完成绿色目标甚至是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或者环境破坏的事实,以此牟取一些不正当的政策有回复里甚至是直接的利润获得[7]。企业进行洗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竞争力高于同等功效的其他产品,当企业伪装成绿色企业时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利润;二是息率行为行为可以让本不具备绿色标准的企业获得与绿色企业相同的政策福利。
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措施
1、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加强监管,首当其冲的是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从实践和试点中汲取经验以修缮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各市场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使其更符合“3060”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健全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风险防范与问责机制,落实绿色贷款追责机制。
2、鼓励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鼓励多元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现代绿色银行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发挥其示范效应,提升绿色投资和消费。以“3060”战略目标为导向,中介机构应改善服务质量,提供碳排放检测、清算和交易平台等服务。产品方面,金融机构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改变单调的绿色融资模式,丰富业务种类,在绿色股票、绿色证券、绿色消费、碳资产管理、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4、防范多方面风险。对于气候风险,金融机构不可以忽视其影响,要将其纳入对企业核准的必要条件之中,简单来讲,高碳领域更容易出现金融风险,如果银行贷款给高碳企业,而且这些高碳企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进行转型,那么一些长期贷款就会变成坏账。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估算模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对于地方债务风险,不能成为政府绿色投资的掣肘,要及时评估、积极应对,更不能让地方政府借着绿色金融的名义任意发债。
5、培育企业绿色理念。政府在企业创立初期就应该对其深刻灌输绿色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告知洗绿等违反犯罪行为对企业商誉等的巨大损害[8]。此外,金融机构在与有关企业进行交易时,也应该尽到宣传绿色理念的义务,助力实现“3060”战略目标,做到真实审核、提前审核,避免服务企业出现洗绿行为 [9]。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2060 年碳中和引致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J/OL].北京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 Peter H. Sand. Innov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0, 32:16-44.
[3] 王霄汉. 加大创新力度发展绿色金融[J]. 中国城乡金融报,2021, A05.
[4] 曹国良,楚若男,于婷.陕西省CH4排放量计算与情景预测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 https://doi.org/10.13637/j.issn.1009-6094.2021.0242
[5] 王宪恩等:碳中和目标导向的省域消费端碳排放减排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21, 37(5).
[6] Gallagher,Kelly Sims. Catalyzing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A CCS road for China[J],Energy Policy,2010(38):59-74.
[7] 李彬.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世界家苑(学术版),2018,第8期
[8] 张莹. 绿色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21, (1):11-13
[9] 刘子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D].武汉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季雯雯(1990-),女,浙江台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碳金融。(浙江杭州310018);顾洲一( 1991- ) ,浙江湖州人,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