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高中化学课堂诊断式评价的研究
陈巧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巧萍,. “教学评一体化”下高中化学课堂诊断式评价的研究[J]. 化学研究前沿,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1.
摘要: 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下高中化学课堂诊断式评价的概念与图式,抓住评价三要素“评价维度、评价量表、评价路线图”厘清具体表征、进行内涵诠释,并基于上述理论开展课堂实践、形成研究程序,得到课堂诊断评价报告,服务高中化学课堂精准教学。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诊断;评价
DOI:10.12721/ccn.2021.157021
基金资助:

“教学评一体化”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的化学学习评价方式。它将传统上彼此孤立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价循环体”。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是落实精准教学的需要。“怎么样算一节好的课?课堂评价的依据是什么?”事实上,课堂评判与衡量的标准在真实课堂中过于模糊,评价反馈低效,缺乏针对性的建议。

基于课程理念和精准教学的双重需要,笔者力求制定针对性的高中化学课堂评价标准与运用方式,设计有效的评价维度与角度,开发多个切入点的诊断式评价量表,形成高效有序的评价线路图,探索融通的教学流程,开展精准教学。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课堂诊断式评价活动的理性诠释

1. 概念界定与概念图式

“教学评一体化”下课堂诊断式评价活动是指:在教研活动对公开课进行评课时,利用评价维度、评价量表、评价线路图三个切入点,将诊断式评价镶嵌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用评价目标服务于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学业考查,用教学目标判断、核心素养反馈确定评价标准,从而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估与诊断,并依据诊断结果形成课堂诊断书,起到反馈课堂、促进教学,评价学业、落实素养的作用,最终对教学活动进行再设计和优化。

1739157376569367.png

图1 “教学评一体化”下课堂诊断式评价活动的概念图式

注:评价维度(4)中的“4”是指四个维度,评价量表角度(8)中的“8”指的是八个维度(见图3);评价线路图(1)中的“1”指的是一条线路图(见图4)。

2. 目标定位与核心暗线

“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定位于学生成才的内涵要求与能力达成的外显特征。评价标准既是教师收集、反馈、解释学生学习信息的重要参照,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持续激发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驱动作用。有效维度是素养明线,服务于目标定位;目标定位是核心暗线,承载于有效维度。

课堂评价的有效维度分为“情境素材、知识教材、活动形式和问题回答”四个课堂核心。“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定位与有效维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739157489458012.png

图2 “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定位与核心暗线

二、评价三要素的具体表征与内涵诠释

1.拓展评价维度的具体表征,融合教学的内涵要求与外显特征

课堂评价的有效维度分为“情境素材、知识教材、活动形式和问题回答”四个课堂核心。情境素材是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知识教材是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和问题解决证据的重要途径;问题回答是驱动教学开展的主线索,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拓展评价维度的具体表征,即对上述维度的再具化,从四个维度延伸至八个角度,包括素材引入多样性、情境创设贴合性、教材开发有效性、讲解表达精准性、活动形式多样性、活动效果显著性、问题设置功能性、问题回答准确性。前四项考查教师教的情况,评价教师是否在课堂中实现学生成才的内涵要求;后四项考查学生学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在课堂中落实能力的外显特征。

1739157539287685.png

图3 诊断式评价维度的具体表征

2.延伸评价维度与角度,制定诊断式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是诊断式评价的内容具化,基于评价维度、角度和目标,开发多个切入点的课堂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的制定是对评价维度的细展开,是落实评价角度的真过程。本文选取了两张表格,“教师的教”环节以表1情境创设与素材引入为例,“学生的学”环节以表2活动形式与活动效果为例。

1739157586474651.png

表1 情境创设与素材引入

1739157642530014.png

表2 活动形式与活动效果

3.落实诊断式评价的着力点,设计诊断式评价的线路图

诊断式评价是一个有准备、有目的、有反馈的集体教研活动。评价过程经历了课前准备、课中评价、课后整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着力点。课前着力于学情分析、教案设计,设计评价量表,做好问卷和访谈的准备;课中着力于现场诊断式评价,做好量表问卷的填写和现场活动的记录;课后着力于授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的“三位一体”评价,整理访谈、问卷资料,最终形成课堂诊断评价报告,从而正反馈于课前的教案设计。

1739157681929024.png

图4 “教学评一体化”下课堂诊断式评价线路图

4.评价三要素的有机组成关系

“评价的角度、维度和目标”是诊断式评价的理论基石,是指导课堂设计、检验目标达成的法则。“评价量表”是诊断式评价的内容具化,利用评价维度、角度制作对应某一课题的评价量表,用于课堂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记录。“评价线路图”是诊断式评价的执行方案,是开展诊断性评价研究的一般流程。同时三者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1739157718776160.png

图5 诊断式评价三要素的有机组成关系

三、课堂实践的研究程序

课堂实践是诊断式评价的载体,课题包括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核心在于落实化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的研究程序分为“备课、授课、评课、理课”四个环节,最终得到课堂诊断评价报告,服务高中化学课堂精准教学。

1739157757491989.png

图6 课堂实践研究程序的环节

1.备课:围绕专项课题,设计“四维导学”

授课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着力于学情分析、教案设计,备教案、备学情、备量表,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四维导学”单。

情境素材维度,常用情境素材涵盖“新闻、资料、实验、生活、实物、视频、问题、其他”这8个类型,一是评价情境素材创设是否具有多样性,能够涵盖上述多种素材形式;二是比较得出情境创设的贴合性,寻求最合适的情境创设。

知识传授维度,知识是课堂教学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知识维度的落实取决于教材开发有效性和讲解表达精准性这两个方面。教材开发的有效性注重于内在设计,而讲解表达的精准性则注重于外向表达。

活动形式维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评价活动质量是所涉及的特征需以学生为中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授课中一般安排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课堂的魅力。

问题回答维度,问题包括知识性问题、认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四种类型,从表层到深入,体现问题的递进功能。选择回答方式是教师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回答方式推进课堂的开展,不同的回答方式,体现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的角色。

2.授课:践行课堂教学,促进素养落地

评价点分工:A组,情境创设;B组,学生活动;C组,提问、理答、叫答;D组,教师的讲解效度;E组,教材的二度开发。

1739157820963673.png

图7教室学生分布情况示意图

注:A-E指的是评课教师的座位安排;★、☆指的是教室中男生、女生的分布情况。

3.评课:“三位一体”开展评价,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结合授课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听课教师评价的“三位一体”整理访谈、问卷资料。授课教师自评,介绍教学设计内容、模型建构情况、重难点安排以及最终的落实情况。学生访谈,由学生活动观察组教师与部分学生访谈交流,了解学生对该堂课的课堂评价,主要从重难点落实、课堂学业评价完成情况、模型使用情况这三方面作为接入点。听课教师评价,根据针对的维度和角度进行观察点进行具体阐述,谈本节课的两点与不足,最后进入自由提问环节,充分研讨。

4.理课:形成课堂诊断报告,有效落实精准教学

在最后整理阶段,围绕诊断结果、诊断点分析、教学建议这三方面总结课堂教学情况,最终从“教师教学”、“学生活动”、“学情评价”这三方面入手阐述本节课的创新点和不足点,形成课堂诊断包括。

陈巧萍

1739158128565999.png

图8课堂诊断报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 郑长龙.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6).

[3] 崔永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