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工业软件开发背景:工业软件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核心,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流程和实现智能制造不可或缺。在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它通过精确控制和高效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传统开发方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瓶颈,限制了企业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需求复杂多样,传统模式无法满足快速迭代和个性化定制需求。
低代码平台与微服务化架构的引入:低代码平台以可视化开发为核心,通过组件化和拖拽操作提升效率、降低门槛,允许非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微服务化架构则以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维护性成为主流,将复杂系统拆分为独立部署的微服务,通过轻量级通信实现互联。在工业软件开发中,结合两者优势,可应对复杂场景和技术挑战,提供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开辟新的开发维护路径。
1 低代码平台与微服务化架构概述
1.1 低代码平台
1.1.1 低代码平台的定义与特点
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编程和拖拽式组件显著减少编码需求,加速应用开发过程。此类平台不仅降低开发门槛,还支持快速部署和高可扩展性,适用于复杂业务场景,如工业炸药生产管理系统。低代码平台提供易于使用的界面和丰富的预构建组件,允许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到应用开发中,进一步缩短项目周期并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1.1.2 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领域广泛应用,如工业炸药生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和智能矿山建设。它显著降低了开发成本,提升了开发效率,支持个性化需求,推动了工业软件的数字化转型。
1.2 微服务化架构
1.2.1 微服务化架构的概念与优势
微服务化架构将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独立服务,提升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它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系统复杂性,支持高并发场景,如智能矿山低代码工业物联网平台。
1.2.2 微服务化架构在工业软件开发中的适用性
微服务化架构适用于复杂业务场景和高并发需求的工业软件开发,如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它支持分布式部署和跨团队协作,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开发效率。
2 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开发中的微服务化架构设计
2.1 服务拆分策略
2.1.1 基于业务功能的服务拆分
服务拆分是微服务化架构设计的核心。基于业务功能拆分可将工业软件分解为多个独立微服务模块。例如,生产管理中的订单、库存和物流调度,质量控制中的检测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均可拆分为独立微服务,提升系统可维护性和扩展性。低代码平台的可视化建模工具和组件化封装能力简化了这一过程。
2.1.2 基于数据关联性的服务拆分
数据关联性是确定微服务边界的另一重要依据。工业软件中,不同功能模块间的数据交互关联性高,需根据数据流特点合理划分微服务边界,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例如,主数据体系建设中将高共享、高访问频率的数据抽象为独立微服务,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可用性。低代码平台的数据建模工具和自动化同步机制优化了分析过程,减少了人工干预风险,提高了系统性能和数据治理基础。
2.2 通信机制
2.2.1 同步通信方式
同步通信是服务间交互的重要手段,RESTful API因其简单易用广泛应用。通过HTTP请求交换数据,实现业务逻辑协同。然而,高并发场景下,延迟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网络故障可能引发调用失败。低代码平台的API设计工具和自动化测试降低了实现难度,提升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2.2.2 异步通信方式
异步通信更灵活适应性强,消息队列能缓解高并发压力,提高响应速度。例如,处理实时数据流时,通过消息队列异步传递数据,避免阻塞。此外,异步通信解耦服务依赖,使系统健壮可扩展。低代码平台的预构建组件和可视化配置工具简化开发流程,提升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3 微服务治理
2.3.1 服务注册与发现
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实现微服务动态管理和灵活调度。随着微服务增多,手动管理困难,需自动化。使用Consul或Eureka等服务注册中心,实例信息注册到中心化存储,API接口查询服务列表,提高系统灵活性和容错能力。低代码平台集成该功能,简化开发人员工作,专注业务逻辑。
2.3.2 负载均衡与容错处理
负载均衡与容错处理保障微服务稳定运行。高并发需求下,单个实例无法承受全部压力,需负载均衡分配流量,提高性能。常见算法包括轮询、随机和加权分配。容错处理检测异常触发备选方案,如重试、熔断或降级,避免系统崩溃。低代码平台提供配置工具和内置模块,快速构建高可用架构,降低运维成本和技术门槛。
3 低代码平台助力工业软件微服务化架构设计的案例分析
3.1 案例背景介绍
工业炸药生产领域传统信息化程度低,难以满足现代高效、精准管理需求。为解决此问题,某企业以工业炸药生产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的需求,开发了基于低代码平台的工业炸药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过程管控闭环化及经营管理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科研院所也有类似需求,如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为突破管理边界与协同壁垒,设计并研发了数据互联、流程高效、智能推送的综合管理平台。这些案例表明,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开发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尤其在复杂业务场景下,能通过敏捷迭代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3.2 基于低代码平台的微服务化架构实现过程
案例中,低代码平台用于实现工业软件的微服务化架构设计,包括服务拆分、通信机制设计及微服务治理。服务拆分阶段根据业务功能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模块,如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降低复杂性,提高可维护性与扩展性。通信机制采用RESTful API同步通信及消息队列异步通信,应对高并发需求。微服务治理通过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提高灵活性与可靠性,负载均衡与容错处理保障系统稳定。
3.3 实际效益分析
采用低代码平台实现微服务化架构后,案例中的工业软件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效益。开发效率方面,可视化编程与组件化封装减少编码工作量,开发周期缩短约50%。成本方面,降低对高级开发人员依赖,人力成本下降,模块化设计避免资源浪费,优化运营成本。系统性能方面,微服务化架构提升应对高并发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提高30%以上。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填报,提高管控效率,充分证明低代码平台的价值与可行性。
4 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微服务化架构设计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4.1 技术难点
4.1.1 融合挑战
低代码平台与微服务化架构融合存在技术难题。接口兼容性问题突出,低代码组件可能与微服务接口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交互困难。微服务强调服务独立性和松耦合,而低代码平台可能因依赖特定模块难以实现解耦。此外,低代码生成的代码可能与微服务技术栈不匹配,如Spring Cloud,需额外适配,增加开发复杂度,影响系统性能与稳定性。
4.1.2 性能瓶颈
微服务化架构下,低代码开发的工业软件可能面临性能问题。服务间频繁通信引入网络延迟和资源消耗,低代码生成代码在性能优化上不足,如缓存机制未充分利用、数据库查询效率低。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微服务数量增加,系统复杂度上升,性能要求提高。优化策略包括引入服务网格技术管理通信,使用代码分析工具监控和优化代码质量,合理设计数据库索引和采用异步处理机制等。
4.2 安全性问题
4.2.1 数据风险
微服务化架构中,数据传输和存储面临安全风险。微服务间网络通信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尤其在未加密时。分布式存储下,数据分散在不同节点,节点防护薄弱易导致泄露,架构复杂性增加访问控制难度,未经授权访问可能获取敏感数据,威胁软件运行和数据资产。
4.2.2 安全措施
保障数据安全需采取措施。数据传输采用SSL/TLS加密确保机密性和完整性。数据存储采用加密技术和定期备份,并制定恢复机制。加强访问控制,实施基于角色和属性的访问控制,赋予不同用户和服务权限。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数据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4.3 团队协作与技能提升
4.3.1 协作难题
低代码平台和微服务化架构开发对团队协作要求高。业务人员参与开发但与技术人员思维、沟通方式不同,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微服务分布式特性需团队协同管理服务,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可能导致接口不一致、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团队协作中代码版本管理和测试协调也可能混乱,增加开发难度。
4.3.2 技能提升
适应开发模式需提升团队成员技能。对业务人员进行低代码平台培训,使其熟悉操作并能独立开发简单应用,培养逻辑思维和技术理解能力便于沟通。对技术人员加强微服务架构技术学习,如Spring Cloud、Docker,掌握服务拆分、通信机制设计和治理技能。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分享经验,促进团队技术水平提升,打造具备低代码开发和微服务设计能力的专业团队,保障高质量开发。
5 未来发展展望
5.1 低代码平台在工业软件微服务化架构设计中的优化方向
随着工业软件开发复杂性的增加,低代码平台在微服务化架构设计中的优化成为研究热点。为提升开发效率,低代码平台可优化可视化编程工具和组件化封装能力,实现高效代码生成与部署。例如,引入AI辅助设计,自动生成微服务架构方案,减少人工时间成本。为增强功能扩展性,需支持灵活插件机制和模块化架构,快速集成新功能模块。参考文献指出,基于业务中台的低代码平台通过标准化、共享化、组件化技术资源,提供强可扩展性和复用性。此外,还需加强多环境适配能力,支持私有化部署、云原生环境等,满足不同工业场景需求。
5.2 可能催生的新应用场景
低代码平台与工业软件微服务化架构结合,有望催生新应用场景,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例如,在智能工厂领域,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配置和敏捷开发,快速构建适应性强的生产管理系统。参考文献提到的工业炸药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便是典型案例,通过低代码平台实现生产管理标准化、过程管控闭环化及经营管理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类似地,在智能矿山建设中,低代码平台基于微服务化架构设计,实现煤矿监控功能的可重用、可定制和可共享模式,满足快速开发需求。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低代码平台与微服务化架构还可能应用于供应链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等领域,提供全面智能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丁仁鑫;郑涛;王觅也;师庆科.面向数据服务的低代码平台设计与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24,45(4):13-19.
[2]冯喆;张强.低代码开发平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2,(10):13-15.
[3]李旭东;胡华;胡武;韩英军;何勃;袁野.低代码平台在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0):99-101.
[4]沈文娟.基于业务中台技术的低代码开发平台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2,35(7):60-63.
[5]郝亚飞;黄显杭;向小梅;崔道鑫.基于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工业炸药生产管理系统开发[J].现代矿业,2024,40(3):235-239.
[6]王钧慧;李婷.航天地面站低代码开发平台方案设计[J].电讯技术,2024,64(4):620-626.
[7]辛海燕;申端明.基于低代码平台的技术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22,35(11):127-130.
[8]贺耀宜;陈晓晶;郝振宇;丁磊;高文.智能矿山低代码工业物联网平台设计[J].工矿自动化,2023,49(6):141-148.
[9]朱绍宏;覃章荣.基于低代码开发范式的Web Service生成方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6):82-97.
[10]王天媛;张楷.基于低代码平台的合同管理系统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26):38-41.
[11]方志宁;谢华;张金营;曹亚南.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统一应用开发平台[J].仪器仪表用户,2023,30(3):93-97.
[12]徐辉.基于低代码的数智化融通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4,37(1):44-47.
[13]余振;胡伟;赵夕国.基于低代码平台的主数据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4,(15):79-82.
[14]黄河;弓晓波;王晓红.基于低代码的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4):49-52.
[15]郑茂然;李俭伦;王楠方;林国武;温乔木;钟锦浩.基于低代码云平台的低碳园区负荷聚集商系统的研究及实现[J].电气应用,2024,43(4):42-47.
作者简介:覃方佳(1989—),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