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因其高效、环保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施工方式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2]。然而,由于装配式结构对设计、施工及运维的精确度和复杂度要求较高,传统施工方法难以满足其精度控制需求[1]。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尤其是在桥梁施工中展现出巨大潜力。BIM技术以其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实现了建筑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可视化展示;GIS技术则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定位支持[1][2]。在此背景下,如何将BIM与GIS技术协同应用于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以提升施工精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BIM与GIS技术协同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精度控制中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二者在施工各环节中的应用,提出针对性的技术路径与实施策略。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还能显著缩短工期并降低施工成本[3]。具体而言,BIM技术的精细化设计与模拟功能可以为预制构件的生产提供精确指导,而GIS技术的空间定位能力则能够优化施工现场的布局与构件安装位置[5]。二者的协同应用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预制构件的精确定位与实时监测,从而确保施工精度符合设计要求。此外,研究成果还为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BIM与GIS技术概述
1.1 BIM技术原理与特点
BIM技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核心,通过集成建筑项目的几何、物理及成本等信息,实现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其原理在于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虚拟建筑模型,并将各类数据附着于模型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信息丰富的数据库[7]。BIM技术具备显著的可视化特点,能够将复杂的建筑结构以直观的三维形式展现,便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理解与交流。同时,其协调性优势体现在多专业协同工作中,通过碰撞检测等功能可有效避免设计冲突,减少返工现象[9]。此外,BIM技术的模拟性使其能够在施工前进行进度模拟、施工工艺模拟等,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提供支持。这些特点使得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优势,尤其是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中,能够显著提升设计与施工效率。
1.2 GIS技术原理与特点
GIS技术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展示,为工程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支持。其原理基于地理坐标系统,将现实世界中的地理要素转化为数字化数据,并通过空间分析算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1]。GIS技术具备卓越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对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为施工场地的选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其定位导航功能可精确定位施工场地的地理位置,辅助施工过程中的空间布局[8]。在工程领域中,GIS技术广泛应用于线路规划、土方量计算及施工环境监测等方面,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全面的地理信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中,GIS技术能够与BIM技术协同,共同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
2 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流程及精度要求
2.1 施工流程
装配式桥梁墩柱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预制、运输、吊装和连接等环节。在预制阶段,需依据设计要求进行模板制作与钢筋绑扎,并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预制构件,此过程强调节段构造的统一化与标准化,以确保成批生产的构件质量一致[2]。运输阶段则要求对预制构件进行合理包装与固定,防止因振动或碰撞导致损坏。吊装环节需借助大型起重设备,将预制墩柱准确安置于指定位置,这一过程对施工设备的性能与操作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6]。最后,在连接阶段,需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预制墩柱与承台或其他结构部件的稳固结合,从而完成整体施工。
2.2 精度要求
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精度控制至关重要。预制构件的尺寸精度需严格符合设计要求,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后续的安装与连接质量[4]。例如,预制墩柱的直径、高度及表面平整度均需精确把控,以确保其与其他结构部件的匹配性。安装位置精度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吊装与连接环节,需通过先进的测量技术确保墩柱的水平度与垂直度满足设计标准[10]。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与人为因素也可能对精度产生影响,因此需在施工全过程中实施实时监测与调整,以保障最终施工质量。
3 BIM与GIS协同在精度控制中的应用
3.1 BIM模型的精确构建
BIM技术通过三维数字建模功能,为装配式桥梁墩柱预制构件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设计阶段,工程师可以利用BIM软件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形状及连接细节进行精确建模,确保所有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在装配式桥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将组件类型、尺寸等数据输入BIM系统,可以生成一个可循环利用的数据库,从而实现工程全景的可视化[9]。此外,BIM技术还能够通过碰撞检测功能快速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避免因设计失误导致的返工现象。这种精细化的设计不仅提高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还为后续施工环节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3]。
3.2 GIS提供精准空间定位
GIS技术以其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为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提供了精确的空间定位支持。在施工场地规划阶段,GIS技术可以对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三维可视化处理展现等高线、土方量等信息,从而为施工场地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8]。同时,GIS技术能够整合地理信息与BIM模型,实现对施工场地和预制构件安装位置的精确定位。例如,在某装配式渡槽工程中,BIM模型与地理信息模型的结合为路线决策提供了合理参考,确保了墩柱安装位置的准确性[1]。这种精准的空间定位能力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因定位误差导致的施工问题。
3.3 协同实现精确定位与监测
BIM与GIS技术的协同应用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预制构件的精确定位与实时监测方面。通过将BIM模型与GIS平台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预制构件从生产到安装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生成的预制构件三维数字模型可以与GIS平台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集成,从而动态展示构件在不同阶段的位置信息[11]。此外,BIM与GIS的协同还可以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偏差,确保施工精度。例如,在某桥梁施工中,通过BIM技术模拟装配式施工过程,结合GIS提供的精准定位信息,有效避免了组件丢失或误用问题,提高了施工质量水平[5]。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施工精度,还为施工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
4 影响BIM与GIS协同精度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4.1 数据格式转换问题
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中,BIM与GIS的协同应用面临数据格式差异带来的挑战。BIM技术通常采用基于三维数字模型的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格式进行建筑信息集成,而GIS技术则多使用Shapefile或GeoJSON等地理空间数据格式。这种格式差异可能导致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信息丢失或几何变形的问题。例如,在将BIM模型导入GIS平台时,复杂的建筑构件细节可能因格式不兼容而被简化或忽略,从而影响施工精度的控制[6]。此外,不同软件平台对数据解析能力的差异也可能加剧这一问题。为解决数据格式转换问题,可以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来实现。例如,制定跨平台的数据交换规范,确保BIM与GIS系统能够无缝对接。同时,采用中间格式(如CityGML)作为数据交换的桥梁,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丢失的风险。参考文献[12]指出,通过构建标准化的数据协同机制,可以显著提高BIM与GIS协同的精度和效率。
4.2 信息传输延迟
信息在BIM与GIS系统间的传输延迟是影响施工精度控制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涉及大量实时数据的交互,如预制构件的位置信息、施工场地的空间坐标等,信息传输的延迟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定位误差或监测偏差。例如,当GIS系统提供的空间定位信息未能及时更新至BIM平台时,可能导致预制构件安装位置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体施工质量[7]。此外,网络环境的稳定性也会对信息传输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信息传输延迟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网络环境来提升数据传输速度。例如,部署高速局域网或使用5G通信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数据传输时间。同时,采用高效的传输协议(如MQTT)也可以降低信息传输的延迟。参考文献[13]强调,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数据同步,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传输延迟对施工精度控制的影响,从而确保施工过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5 实际案例分析
5.1 案例介绍
选取某市跨江装配式桥梁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该桥梁全长约2.3公里,主桥采用装配式墩柱结构,共计48个墩柱单元。工程地处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对墩柱安装的精度要求极高。为确保施工质量与效率,项目团队采用了BIM与GIS协同技术进行精度控制。在预制阶段,利用BIM技术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对墩柱构件的几何尺寸、钢筋布置等信息进行精细化设计;同时,通过GIS技术获取施工区域的地理空间数据,为现场安装提供精准定位支持。具体实施中,将BIM模型与GIS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了从预制到安装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与实时监控。[4][10]
5.2 精度控制效果分析
通过对该案例施工过程中的数据监测与分析,验证了BIM与GIS协同在精度控制方面的显著优势。在传统施工方式中,墩柱安装的轴线偏差通常控制在±10mm以内,而采用BIM与GIS协同技术后,偏差被进一步缩小至±5mm以内,显著提升了安装精度。此外,在施工效率方面,传统方法需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测量与调整,而基于BIM与GIS的协同系统能够快速完成定位与监测任务,单个墩柱的安装时间缩短了约30%。数据分析表明,这种技术协同不仅提高了施工精度,还有效减少了返工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与传统的施工方式相比,BIM与GIS协同技术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中展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与综合效益。[5][11]
6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探讨BIM与GIS协同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精度控制中的应用,验证了二者协同对提升施工质量的显著作用。研究表明,BIM技术基于其精细化建模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能够有效保障预制构件的设计精度和施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效率[3]。同时,GIS技术凭借其精准的空间定位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施工场地提供了可靠的地理空间支持,从而优化了墩柱安装位置的确定过程[9]。二者的协同应用不仅实现了预制构件的精确定位与实时监测,还大幅减少了因人为误差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施工偏差,为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7.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BIM与GIS协同在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精度控制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随着物联网(IoT)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技术有望与BIM和GIS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加智能化的施工管理体系。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精度的动态预测与优化调整,从而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12]。另一方面,基于BIM+GIS+IoT的数字化建造体系将为装配式桥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推动桥梁施工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迈进[14]。此外,随着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成本的逐步降低,BIM与GIS协同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为装配式桥梁墩柱施工精度控制带来更多创新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永;齐成龙.基于BIM+GIS技术的预制装配式桥墩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J].市政技术,2021,39(4):63-67.
[2]梁清泉.装配式桥梁墩台施工技术控制措施分析[J].中华建设,2020,0(18):0166-0167.
[3]刘阳.立足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陶瓷,2024,(4):222-224.
[4].绍兴地铁2号线1期工程首台盾构机顺利始发[J].市政技术,2021,39(4):67-67.
[5]缪学勇.BIM技术在装配式桥梁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2,48(10):179-181.
[6]孙徐明.BIM技术在大型预制装配式桥梁工程施工中的综合应用[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2,35(6):114-118.
[7]王秋华.BIM技术在桥梁墩柱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21,(1):145-146.
[8]陆子易.BIM技术在装配式桥隧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22,19(12):185-188.
[9]方一鸣;程炎琪;李勇健;张贵禹.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桥墩抗震设计及构造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8):66-67.
[10]冯红刚.BIM技术在装配式桥梁施工中的运用策略[J].人民交通,2024,(9):108-110.
[11]苑金超.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跟踪定位技术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1):51-52.
[12]陈溢晨;陈墅香.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研究进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1):235-242.
[13]覃晓康.简析BIM技术在装配式桥梁工程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22,12(3):144-146.
[14]赵俊林;饶舰;程文诚;汪军;李勋.基于BIM+GIS+IoT的装配式桥梁全过程数字建造体系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3):82-87.
[15]侯宇飞;杨斌;吴明杰;朱俊武.BIM+GIS数据集成技术在铁路桥梁施工管理的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2020,(3):29-33.
作者简介:吴建军(1976—),男,汉族,湖南常德澧县涔南镇人,大专,研究方向为公路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