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耳腔积液和听力减退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种。原因有咽鼓管功能异常、中耳粘膜呼吸功能和乳突气化功能不良、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感染、免疫、神经能性炎性机理和其他理化因子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中耳炎急性发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积极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鼓室穿刺和鼓室置管,根据临床经验,鼓室穿刺法可以有效的消除鼓室内的积液,而且切口小,可以重复穿刺,不留疤痕,避免鼓室切开、留置引流管等并发症。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经鼓室注入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可有效地清除鼓室分泌液,缓解鼓室粘膜渗出,消除炎症,有利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的恢复[1]。本研究分析了鼓室穿刺及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23名男,12名女,18-62岁,平均年龄38.92±2.17,病人的病程为1周至2个月,平均时程为3.12±0.34周。观察组25名男,10名女,18-65岁,平均年龄38.66±2.24,病人的病程为1周至2个月,平均时程为3.23±0.31周。全部病例有耳鸣、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个别病人有轻度耳胀。检查结果为耳膜凹陷,其特征是光锥缩短,变形,甚至消失,并使骨柄向上后移,锤骨的短突突出,耳膜浑浊,失去光泽,出现淡黄的颜色。局部有液面或气泡,鼓膜的活动受到显著限制,纯音听力试验以轻度或中等程度的传导性聋为主,局部有混合聋的症状,声导抗试验显示,鼓室形态为 B型和C型。耳膜穿刺可引出浅黄色的粘液。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本研究经伦理批准。
1.2方法
观察组鼓室穿刺增加鼓室注药。将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一只耳朵向医师展示,由医师对病耳和外耳道进行彻底的消毒,局麻的时候可以选用2%的丁卡因,然后用内窥镜在合适的位置进行穿刺,将刺针插入到鼓膜下面。将5 mg地塞米松和4000 U糜蛋白酶混合后,注入到鼓腔内,在医生的监视下,反复的吞咽。为了防止病人的耳部感染,病人在接受完手术后,一定要确保耳朵不沾水。同时口服抗生素一周,口服抗生素治疗完毕,再到医院做一次检查。
对照组采用鼓室穿刺法,方法同观察组的穿刺方法。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中耳炎症情况、总有效率。
1.4疗效标准
显效:听力下降、耳内闷胀、耳鸣等临床表现均已消失,纯音听力阈值在25 dB以下,纯音测听气骨的导差减小到10 dB,耳室图恢复到 A形。
有效:症状消失或显著缓解,耳镜观察发现鼓膜凹陷有所改善,单纯听语频区听力增加10-15 dB,但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而鼓室图从 B到 C,或从 C到 A。
无效:耳腔积液、耳鸣等均无改善,耳镜检查结果与治疗前一致,单纯音测听示语频区未见改善,而声导抗检测则未见改善。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2]。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计数x2统计,计量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2.2治疗前后中耳炎症情况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者中耳炎症情况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中耳炎症情况均改善,而观察组中耳炎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治疗前后中耳炎症情况比较(`x±s)
2.3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与感染、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紊乱等因素相关,主要是控制感染、清除中耳腔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和排泄功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3-4]。因此,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鼓室内有大量粘稠的液体,经鼓室穿刺抽液后,鼓室内残留的粘稠液体会很快阻塞,使外部空气无法从鼓室进入鼓室,如果患者自身的咽鼓管功能不佳,则会加重中耳腔的负压,使咽鼓管塌陷恶化,使其功能更加恶化。目前已有文献报道,采用穿刺鼓室和注入药物的方式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鼓室穿刺。鼓室穿刺有两种,一种是单孔穿刺,单孔穿刺很难将鼓室积液全部排出,残留的液体会堵塞耳道,使外界的空气不能进入鼓室,从而引起中二腔的负压,从而加重咽鼓管的功能。而两次穿刺,则是在第一次抽液后,通过二次穿刺的方式,将残余的液压排出,从而达到排出鼓室分泌物的目的[5-6]。因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初期的血管渗出和白细胞浸润,预防瘢痕、粘连;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它可以降低液体的粘稠度,溶解坏死组织和脓液,促进排泄,减轻局部的分泌,减轻肿胀,预防鼓室粘连。糜蛋白酶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术后的粘连、抗肿瘤等方面,其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而将糜蛋白酶添加到鼻窦炎滴剂和咽喉炎喷剂中,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7-8]。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采用鼓室注入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能有效地清除鼓室分泌液,缓解鼓室粘膜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同时还能在鼓室内形成向咽鼓管咽口方向的压力,促进咽鼓管的畅通。并且与咽鼓管粘膜纤毛的摆动方向一致,有助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同时,在排除了积液后,给鼓室内注射了地塞米松、糜蛋白酶、氨溴索等药物,地塞米松具有抗炎症的功效,糜蛋白酶可以降低分泌物的浓度,减轻局部肿胀,从而达到完全清除残余分泌物和抑制过敏反应的目的。此外,在鼓室限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激素对身体的许多副作用[9-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中耳炎症情况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本实验结果可进一步证实,鼓室穿刺与鼓室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具有明显的疗效。鼓室内的积液很难全部取出,有些病人由于鼓室内液体粘稠,很容易堵塞,因此必须与鼓室注射药物相结合,以弥补鼓室穿刺的缺点。鼓室穿刺加鼓室注药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和减少患者因中耳炎引起的喉咙损伤,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室内注射药物来提高疗效,其中,抗菌、排脓、消肿等是常用的药物。给中耳鼓室腔和咽鼓管注射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其中,糜蛋白酶是一种具有降解肽链的蛋白水解酶,地塞米松能有效的分解某些纤维组织及粘稠的胶质分泌物,具有缓解粘膜水肿及局部过敏的作用。本研究将地塞米松与a-糜蛋白酶联合应用于鼓室腔内,其疗效要比单纯鼓室穿刺法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基础症状,而且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11-12]。
综上,鼓室穿刺联合鼓室注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可进一步控制中耳炎症,减少不良事件的出现,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梦云,唐娟,郝云.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与鼓膜切开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6):862-864.
[2]吴建明.对分泌性中耳炎应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名医,2019,(12):115+118.
[3]王涛,江安世,刘振华,等.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注药正负压置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4):11-13+50.
[4]杜军.应用鼓室穿刺及注药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6):85.
[5]李红军,郭琪,许士佳,等.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联合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9,53(05):520-522.
[6]王涛,徐艳丽,巨霞.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与穿刺治疗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9):80-81.
[7]孙秀芝,闫果珍,朱春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穿刺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9):85+89.
[8]杨琳琳,司江勇,张玉娟,等.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联合BET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8):3263-3265.
[9]冯珊珊.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C].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19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9:207.
[10]池英军.分析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44-45.
[11]张勇.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7):11.
[12]滕珊珊.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