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智能制造体系中,智能机电设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风电装备、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等)承担着加工、装配、动力传输等关键任务,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连续性与产品质量。据工业领域统计数据显示,机电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机损失占制造业总损失的35%以上,传统“计划维修”模式下过度维护成本占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的20%-25%,而“事后维修”则可能因故障扩散引发连锁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安全风险。
随着传感器技术、物联网(IoT)、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设备运维模式正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测维护”转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DT)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通过构建与物理设备高度一致的虚拟模型,实时采集物理设备的运行数据、环境数据与状态数据,实现虚拟模型与物理设备的动态同步、数据交互与仿真分析,能够提前识别设备潜在故障、精准定位故障根源、优化维护决策,为智能机电设备的高效运维提供技术保障。因此,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技术,对推动工业设备运维智能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孪生技术的核心架构与关键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并非单一技术,而是由多学科技术融合形成的复杂技术体系,其核心架构分为物理层、数据层、模型层、应用层四层,各层级通过技术协同实现“物理-虚拟”双向映射与智能应用。
(一)核心架构
1.物理层
物理层是数字孪生的基础,由智能机电设备本体、传感器网络与数据采集终端组成。智能机电设备需内置或外置多类型传感器。
2.数据层
数据层是数字孪生的“数据中枢”,负责数据的存储、清洗、融合与管理。智能机电设备产生的数据类型多样,包括结构化数据。
3.模型层
模型层是数字孪生的核心,负责构建与物理设备“形、态、性”高度一致的虚拟模型,是实现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的关键。。
4.应用层
应用层是数字孪生的价值体现,基于模型层的仿真分析与数据层的数据分析,开发故障诊断、预测维护、性能优化等具体应用功能。
(二)关键技术
1.多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同步技术
智能机电设备的故障特征往往隐藏在多维度数据中,需通过多传感器协同采集实现故障特征的全面捕捉。
2.高保真虚拟建模技术
虚拟模型的保真度直接影响故障诊断与预测的准确性。采用“几何建模+物理建模+行为建模”的多维度建模方法:几何建模通过三维扫描(激光扫描、CT扫描)获取物理设备的精确几何数据,构建毫米级精度的几何模型;物理建模基于设备的物理原理,建立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3.实时数据交互与仿真技术
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实时交互,需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在数据采集端进行实时数据预处理(如数据滤波、特征提取),减少数据传输量;通过数字孪生中间件(如Azure Digital Twins、Predix Digital Twin)建立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通信链路,支持数据的双向传输(物理设备数据向虚拟模型传输、虚拟模型控制指令向物理设备传输)。
三、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诊断突破传统“基于经验”“基于信号”的诊断模式,通过“物理-虚拟”双向映射与仿真分析,实现故障的早期识别、精准定位与根源分析,其核心流程分为数据采集与同步、故障特征提取、虚拟仿真诊断、故障根源定位四个阶段。
(一)数据采集与同步
针对智能机电设备的关键部件(如轴承、齿轮、电机、主轴),部署多类型传感器:在轴承座安装振动传感器(采样频率10-50kHz)采集振动信号,在电机定子绕组安装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40℃~150℃)采集温度信号,在电源回路安装电流传感器(测量范围0-500A)采集电流信号;通过IEEE 1588 PTP协议实现多传感器数据的时间同步,确保不同传感器采集的同一时刻数据时间戳偏差<1ms;数据采集终端将同步后的传感器数据传输至数据层,进行数据清洗与融合,剔除因传感器故障导致的异常值,补全因通信中断导致的缺失值,形成高质量的设备运行数据集。
(二)故障特征提取
故障特征提取是故障诊断的关键,需结合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从多维度数据中提取故障敏感特征。基于物理模型的特征提取:根据设备的物理原理,计算与故障相关的特征参数,如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内圈故障频率、外圈故障频率、滚动体故障频率)、电机的转矩波动系数;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特征提取:采用信号处理技术(如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经验模态分解EMD)对振动信号、电流信号进行分析,提取时域特征(如均值、方差、峰值、峭度)、频域特征(如频谱峰值、频带能量)与时频域特征(如小波熵、边际谱);通过特征选择算法(如ReliefF、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筛选出对故障最敏感的特征,减少特征维度,提升诊断效率。
(三)虚拟仿真诊断
将提取的故障特征输入至虚拟模型,通过虚拟仿真分析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及故障类型。基于虚拟模型的故障注入技术,在虚拟模型中模拟常见故障(如轴承磨损、齿轮断齿、电机匝间短路),生成不同故障类型的仿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transformer)构建故障诊断模型,以物理设备的实际运行特征与虚拟模型的故障仿真特征作为训练数据,训练模型的故障识别能力;将物理设备的实时运行特征输入至训练好的诊断模型,模型输出故障识别结果(如正常、轴承轻度磨损、齿轮断齿),识别准确率可达95%以上。
(四)故障根源定位
当诊断模型识别出设备存在故障后,通过虚拟模型的多物理场仿真与参数反演,实现故障根源的精准定位。例如,当数控机床主轴振动超标时,通过虚拟模型调整主轴轴承间隙、润滑脂黏度、皮带张紧度等参数,观察虚拟模型的振动响应变化:若调整轴承间隙后振动幅值显著降低,则故障根源为轴承间隙过大;若调整润滑脂黏度后振动幅值降低,则故障根源为润滑脂老化。
四、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机电设备预测维护体系
预测维护的核心是预测设备剩余使用寿命(RUL),并基于RUL制定最优维护计划。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测维护体系以虚拟模型为载体,结合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与预测算法,实现RUL精准预测与维护决策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RUL预测模型构建、维护计划生成与维护效果评估。
(一)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构建
RUL预测需结合物理退化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实现长期预测的准确性与短期预测的实时性。基于物理退化模型的预测:根据设备关键部件的退化机理(如轴承的疲劳磨损、电机的绝缘老化),建立退化方程。
(二)维护计划生成
基于RUL预测结果与生产计划,通过虚拟模型仿真不同维护方案的效果,生成最优维护计划。维护方案需考虑两个核心因素:维护时间与维护方式。维护时间选择:当RUL预测值小于设定阈值(如设备剩余寿命<30天)时,启动维护计划生成流程,结合生产计划中的设备停机窗口(如周末、节假日),避免维护导致的生产停机损失;维护方式选择:通过虚拟模型仿真不同维护方式(如部件更换、润滑补充、参数调整)的效果。
(三)维护效果评估
维护完成后,通过“物理-虚拟”双向验证评估维护效果,确保维护质量。物理设备验证:采集维护后设备的运行数据(振动、温度、电流等),与维护前的数据对比,判断设备状态是否恢复正常。
五、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以风电装备的主轴系统为例,验证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技术的有效性。风电主轴系统是风电装备的核心部件,承担着叶片传递的扭矩与载荷,其故障(如轴承磨损、主轴弯曲)会导致机组停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一)数字孪生模型构建
在物理层,风电主轴系统部署振动传感器(安装于主轴轴承座)、温度传感器(安装于轴承外圈)、扭矩传感器(安装于主轴输入端),采集振动、温度、扭矩数据,采样频率20kHz,数据通过5G传输至数据层;在数据层,采用InfluxDB存储时序数据、MySQL存储故障记录、MongoDB存储振动波形图,通过数据清洗剔除暴雨、强风导致的异常数据;在模型层,采用SolidWorks构建主轴系统的几何模型(精度0.05mm),采用ANSYS构建多物理场模型(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实现虚拟模型与物理主轴的动态同步。
(二)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效果
通过该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风电主轴系统的高效运维:在故障诊断方面,系统成功识别出3次轴承轻度磨损故障,故障识别时间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前7-10天,故障定位精度达到部件级(如准确定位至主轴后轴承);在RUL预测方面,主轴轴承的RUL预测误差<8%,为维护计划制定提供了精准依据;在维护效果方面,基于系统生成的维护计划,采用润滑补充方式处理轻度磨损轴承,维护成本较部件更换降低60%,维护后主轴系统的运行寿命延长120天以上。
六、结论与展望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技术,通过“物理-虚拟”双向映射与多学科技术融合,突破了传统运维模式的局限性,实现了故障的早期识别、精准定位与RUL的精准预测,有效提升了设备运行可靠性与运维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孪生技术的核心架构与关键技术,构建了故障诊断方法与预测维护体系,并结合风电主轴系统案例验证了技术有效性,为智能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运维提供了可行路径。
未来,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技术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模型轻量化,通过模型简化、云边协同技术,将复杂虚拟模型部署至边缘端,提升实时诊断与预测的响应速度;二是多设备协同运维,构建多设备数字孪生系统,分析设备间的耦合关系(如生产线中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的协同运行),实现多设备的协同故障诊断与维护计划优化;三是数字孪生与元宇宙融合,通过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运维场景,支持运维人员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远程操作虚拟模型,实现故障模拟与维护培训,进一步提升运维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少青.基于巡检机器人的智能煤矿机电设备故障自动诊断方法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4,65(15):67-69.
[2]耿振,王亚斌,王海松.智能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4):163-165.
[3]陶学兵.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煤矿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J].信息系统工程,2024,(05):59-61.
[4]郝中波,李晓南,刘姣.人工智能背景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优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07):146-148.
[5]高寒.机电设备中智能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2024,15(02):64-66.
[6]雷汉伟.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健康状态物联监测与智能诊断[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3,20(01):173-176.
[7]余涛.基于智能算法的水电站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9):59-61.
· [8]张定波.基于边缘智能的机电设备故障检测服务研究[J].智能城市,2023,9(09):115-118.DOI:10.19301/j.cnki.zncs.2023.09.034.
· [9]赵贞丽,刘金瑶.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故障的智能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3,(18):45-47.DOI:10.13612/j.cnki.cntp.2023.1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