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情景创设:低年级语文课文教学激发学生表达欲的策略分析
闫宏伟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沈北分校 辽宁沈阳 110015

复制成功

摘要: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表达欲的激发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奠基。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为依托,聚焦“互动式情景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结合《小蝌蚪找妈妈》《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具体课文案例,从情景类型设计、互动形式创新、评价机制适配三个维度,探究激发学生表达欲的实践策略,旨在为低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克服表达胆怯、内容空洞等问题,实现“敢说、愿说、会说”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互动式情景创设表达欲部编版教材教学策略
DOI: 10.12428/jyxyj2025.09.066
基金资助: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学需“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表达”。然而在实际课堂中,低年级学生常因“怕说错”“没话说”“不知道怎么说”等问题,出现表达欲薄弱的现象:部分学生面对提问沉默不语,部分学生表达时语句零散、逻辑混乱,还有学生虽愿意发言却内容单一。

 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素材与情景资源。互动式情景创设以课文内容为蓝本,通过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文互动”的沉浸式场景,让学生从“被动听课文”转变为“主动入情景”,在互动中产生表达需求、积累表达素材、增强表达自信。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结合具体课文教学案例,系统分析互动式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表达欲的路径与方法。

 二、互动式情景创设的核心价值:为何能激发低年级学生表达欲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被趣味场景吸引”“情感体验直接、需即时反馈”为核心。互动式情景创设恰好契合这些特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降低表达门槛。课文中的文字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抽象符号,而互动情景通过“把文字变画面、把故事变游戏”,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具象场景。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创设“池塘找妈妈”情景,学生扮演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互动,无需死记硬背课文语句,只需结合情景说出“我是小蝌蚪,您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自然降低了表达的心理压力与难度。

 其二,唤醒表达需求。互动的本质是“信息交换”,当学生处于情景中时,会产生“询问、分享、反驳、合作”等需求,而这些需求必须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如《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中,创设“帮助小公鸡过河”情景,学生需讨论“怎么帮”“谁来帮”“帮的时候说什么”,为了达成“帮助小公鸡”的目标,学生不得不主动开口表达想法,表达欲从“被动激发”转为“主动产生”。

 其三,积累表达素材。互动情景并非脱离课文的“凭空创造”,而是对课文语言的“活化运用”。在情景互动中,学生需借鉴课文中的规范语句(如《小蝌蚪找妈妈》中鲤鱼“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的描述),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内容(如“妈妈还会教我们捉虫子”),在“模仿—改编—创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达素材,解决“没话说”的问题。

 三、基于课文的互动式情景创设策略:结合部编版教材案例分析

 结合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类型(童话、寓言、儿歌、生活故事等),互动式情景创设可分为“角色互动情景”“问题探究情景”“生活联结情景”三类,每类情景对应不同的互动形式与表达目标,以下结合具体课文案例展开分析。

(一)角色互动情景:让学生“代入角色说”

 角色互动情景以课文中的人物、动物角色为核心,通过“角色扮演、角色对话、角色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代入角色身份,按照角色的思维与语言逻辑进行表达。此类情景适用于人物形象鲜明、对话丰富的课文,如《小公鸡和小鸭子》《棉花姑娘》《狐狸和乌鸦》等。

 案例1: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

 1. 情景铺垫:提前准备小公鸡、小鸭子的头饰,在黑板上绘制“草地”“小河”场景图,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营造“农场生活”氛围。

2. 互动设计:

- 第一步“角色分配”: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每组确定“小公鸡”“小鸭子”“旁白”“观察者”四个角色,其中“观察者”负责记录组员的表达内容。

- 第二步“对话互动”:结合课文片段“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小公鸡找到许多虫子,吃得很欢。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让“小公鸡”和“小鸭子”进行对话互动。教师引导:“小公鸡看到小鸭子哭了,会怎么说?小鸭子会怎么回答?”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补充对话,如“小公鸡:‘小鸭子,别着急,我分给你一些虫子吧!’小鸭子:‘谢谢你,小公鸡,可是我不会吃虫子呀!’”

- 第三步“角色拓展”:针对课文后续“小鸭子救小公鸡”的情节,让小组讨论“小鸭子救小公鸡时,会说什么鼓励的话?小公鸡上岸后会怎么道歉?”,鼓励学生跳出课文原文,结合生活经验表达,如“小鸭子:‘小公鸡,抓住我的翅膀,我带你上岸!’小公鸡:‘对不起,小鸭子,我不该不听你的话下水。’”

3. 表达效果:在该情景中,学生因“代入角色”而降低表达胆怯,90%以上的学生愿意主动开口;同时,“观察者”的记录任务促使组员更认真地组织语言,部分原本表达零散的学生,也能模仿角色语气说出完整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说”

 问题探究情景以课文中的“疑问点、矛盾点、拓展点”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辩论、任务闯关”等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观点。此类情景适用于蕴含逻辑线索、可延伸思考的课文,如《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乌鸦喝水》等。

 案例2: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

 1. 情景铺垫:制作“小蝌蚪成长地图”(包含“受精卵—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小青蛙”六个阶段),准备“鲤鱼阿姨”“乌龟妈妈”“青蛙妈妈”的卡片,创设“小蝌蚪找妈妈闯关游戏”情景,明确“只有答对问题,才能进入下一个找妈妈的地点”。

2. 互动设计:

- 第一关“池塘边问鲤鱼”:呈现问题“小蝌蚪第一次问鲤鱼阿姨时,为什么没找到妈妈?鲤鱼阿姨的回答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扮演“小蝌蚪”向“鲤鱼阿姨”(教师扮演)提问,需用课文中的语句“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并补充“您说的‘四条腿、宽嘴巴’,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呀!”等疑问,表达对“妈妈特征”的困惑。

- 第二关“荷叶上问乌龟”:设置矛盾问题“乌龟妈妈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小蝌蚪看到乌龟有四条腿,为什么没认错?”,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辩论”,一方说“因为乌龟没有绿衣裳”,另一方补充“因为乌龟的嘴巴不是宽嘴巴”,在辩论互动中,学生需清晰表达自己的理由,锻炼逻辑思维。

- 第三关“稻田里找妈妈”:提出拓展问题“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会向妈妈介绍自己找妈妈的经历吗?会怎么说?”,让学生以“小蝌蚪”的身份,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表达,如“妈妈,我们先问了鲤鱼阿姨,再问了乌龟妈妈,最后在稻田里找到您啦!”

3. 表达效果:问题探究情景让学生的表达有了“明确目标”,避免了“无话说”的尴尬。在“闯关”的激励下,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为了小组“通关”主动分享想法;同时,“先讨论后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借鉴同伴的语言,表达内容更完整、逻辑更清晰。

(三)生活联结情景:让学生“结合生活说”

 生活联结情景以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共通点”为核心,通过“情景联想、生活分享、实践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将课文语言与生活经验结合,在“说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此类情景适用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如《大还是小》《我多想去看看》《小蜗牛》等。

 案例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大还是小》教学

 1. 情景铺垫:播放学生日常生活的照片(如“自己穿衣服”“帮妈妈拿东西”“害怕黑”),创设“我的‘大’与‘小’分享会”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内容,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2. 互动设计:

- 第一步“情景联想”:教师提问“课文里的小朋友,自己穿衣服时觉得很大,够不到按钮时觉得很小。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让学生自由举手分享,如“我自己整理书包时,觉得自己很大;我不敢一个人睡觉,觉得自己很小”。

- 第二步“生生互动”:将学生分为“大组”和“小组”,“大组”分享“觉得自己很大”的事情,“小组”分享“觉得自己很小”的事情,分享后,两组互相提问,如“大组:‘你自己整理书包时,遇到困难了吗?怎么解决的?’小组:‘你不敢一个人睡觉,后来妈妈怎么帮你的?’”。

- 第三步“表达升级”:引导学生用“当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当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的句式,将分享内容整理成完整的句子,如“当我帮奶奶拿拐杖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帮奶奶做事了;当我打翻牛奶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我还会犯错”。

3. 表达效果:生活联结情景让学生的表达“有话可说”,因为话题源于自身经历,学生无需刻意记忆语句,表达更自然、真实。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不仅会分享自己的经历,还会主动关注同伴的故事,出现“我也是这样!”“我和你不一样”等互动表达,进一步激发了表达欲;同时,句式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语言,从“零散表达”向“完整表达”过渡。

 四、互动式情景创设的实施注意事项

 在低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情景创设,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目标,注意以下三个“适配性”:

(一)情景复杂度与学生认知水平适配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景创设需“简单、具体、聚焦”,避免过于复杂的情节或过多的角色。例如教学《小蜗牛》时,若创设“蜗牛家族旅行”的情景,设置多个角色与任务,学生易因“记不住角色”“分不清任务”而放弃表达;反之,聚焦“小蜗牛给妈妈送信”的单一情景,让学生只需要表达“小蜗牛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对妈妈说了什么”,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互动形式与课文类型适配

 不同类型的课文需搭配不同的互动形式:童话类课文(如《小公鸡和小鸭子》)适合“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动作、语气增强表达体验;科普类课文(如《植物妈妈有办法》)适合“小组探究”,让学生围绕“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展开讨论;儿歌类课文(如《四季》)适合“情景接龙”,让学生接力补充“春天还有什么”“冬天还有什么”,避免“一刀切”的互动形式导致情景与课文脱节。

(三)评价机制与表达目标适配

 激发表达欲的评价需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避免用“对错”“好坏”评判学生的表达。例如在角色互动情景中,评价重点是“是否愿意开口”,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你扮演的小鸭子很像,声音也很响亮!”;在问题探究情景中,评价重点是“表达是否有理由”,对有想法的学生肯定“你能说出‘小蝌蚪没认错乌龟是因为乌龟没有绿衣裳’,很会思考!”;在生活联结情景中,评价重点是“表达是否真实”,对分享生活经历的学生鼓励“你能结合自己的事情说,让大家都听懂了!”。同时,可采用“星级评价”(愿意说1星、说完整2星、说生动3星),让学生明确表达目标,逐步提升。

 五、结论

 互动式情景创设并非“脱离课文的娱乐活动”,而是以课文为根基、以互动为桥梁、以表达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角色互动情景”让学生“敢说”,“问题探究情景”让学生“愿说”,“生活联结情景”让学生“会说”,并结合“认知适配、类型适配、评价适配”的实施原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结合部编版教材的课文案例可知,当学生在情景中“代入角色、带着问题、联结生活”时,语言表达会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参与”,从“零散混乱”转为“完整清晰”。未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可进一步挖掘课文中的情景资源,创新互动形式(如结合多媒体、实物道具等),让课文成为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活素材”,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情境教育与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0(06):4-7.

[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