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受大脑和脑室附近白质神经功能缺损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十分容易发生吞咽障碍后遗症,并会进一步因为咽腔收缩力不足等不良生理特点诱发环咽肌失驰缓症。针对于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容易诱发误吸等风险,并会极大影响摄食与吞咽功能。在对此病进行治疗时,常用球囊扩张术,该手术操作简便且安全性较高,可通过球囊对环咽肌进行反复刺激或牵拉的方式,来减小环咽肌张力,以激活神经反馈机制来恢复控制环咽肌的神经中枢系统[1]。但是若单一予以患者球囊扩张术产生疗效有限,为此本次研究提出联合实施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治疗,该疗法会在产生引导下精准选取病变区域,而后以电刺激的方式来促使吞咽功能皮质中枢被有效刺激调节,以此改善病情。本研究后续将聚焦于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联合球囊扩张术方法产生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计划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纳入共计48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患者,随后以随机、等额(即均24例)分配原则,得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年龄:(70.67±11.43)岁,男/女:12/12,病程:(13.33±2.53)d;研究组中年龄:(70.13±11.35)岁,男/女:15/9,病程:(13.96±5.61)d。经统计学比较显示组间上述数据均衡(P>0.05)。
纳入标准:确诊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第一次发病;体征稳定且意识状态正常;对研究知情,且签订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非脑卒中因素造成环咽肌失驰缓症;伴有出血性倾向或严重性消化道溃疡;伴有其他其他严重性食管性与咽喉病变;伴有其他脏器功能障碍问题;既往食管或口咽疾病治疗史。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基础吞咽训练,包括冰刺激训练与摄食训练等。
对照组予加球囊扩张术治疗:仰卧位,经鼻腔或口腔放置适宜型号球囊导管,在超声影像下使得球囊抵达环咽肌平面,固定好后注入生理盐水6ml在球囊中进行为时10-30s扩张动作,后抽液放气,反复操作共5-10次,随后拔出导管。每日1次,一周6次。
研究组联用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加球囊扩张治疗:坐位或半卧位,以超声对环咽肌位置清晰显现,再次基础上以针灸针(0.3mm*50mm毫针)刺入舌骨上肌群(主要是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及茎突舌骨肌),而后连接电针仪,以5Hz频率进行电流刺激,共持续30min。每日1次,一周6次。
两组患者共接受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舌骨位移、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FOIS评分、SSA评分,其中舌骨位移以超声进行检测;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Rosenbek 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共有8分,分值高,吞咽安全性差;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共有7分,分值高,摄食功能好;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评分(Swallowing dysphagia severity score,SSA)共有76分,分值越高,则吞咽障碍越严重[2]。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在SPSS 26.0软件中完成,组间比较以P<0.05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期间连续与分类变量实际组间考察时,分别行t分析与χ2分析。
2. 结果
治疗4周后以研究组舌骨位移、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FOIS评分、SSA评分指标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舌骨位移、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FOIS评分、SSA评分比较(x̄±s)
注:较治疗前,*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4周后,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患者舌骨生理结构、摄食与吞咽功能均得以有效改善。球囊扩张术具有机械松懈效果、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具有神经调控机制,前者方法可借助于机械牵张原理来松懈环咽肌纤维粘连表现,减小环咽肌张力水平;后者方法可有效借助于低频电刺激,并在超声可视化技术引导下,对环咽肌周围神经进行电刺激激活处理,可松解紧张肌肉,改善微循环,促使神经功能调节,以上两者方法噶联合实施实施可达到协同增效的机制,且均有安全性较高的特点,用于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加速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进食能力,降低误吸等摄食风险。
结语:脑卒中后环咽肌失驰缓症实施超声引导下电针刺舌骨上肌群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方案可优化其舌骨生理结构重塑,提高摄食功能与吞咽功能。
参考文献:
[1]周莉颖,东玫岐,刘彤彤,等.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5,22(18):173-178.
[2]张灵灵,方小群,朱旖轩.导尿管球囊扩张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5,26(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