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属于十分常见的老年骨折类型,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该种病症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其十分不利于患者的生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髋部骨折的有效方式,该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移除受损的关节面并植入人工关节假体,以达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精准护理属于骨科损害控制理念下的创新实践,其致力于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对护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可达到精准化护理的要求,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实施效果。因此,此次研究应用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之中,以期得到显著的应用价值结论。相关数据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此次研究主要对象为:我院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80例;研究开展阶段处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依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均分患者于不同小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
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22例、18例;年龄区间内最低63岁,最高75岁,均值为66.66±1.33岁。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21例、19例;年龄区间内最低63岁,最高72岁,均值为66.62±1.32岁。就两组基本性数据资料进行类型对比,无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案: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案: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具体为:(1)对患者进行术前上肢、肺功能、下肢的康复训练活动,每天进行多次,且每次持续20分钟。(2)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纠正患者的错误病症与治疗认知,多理解患者情绪,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采取对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如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患者可鼓励其采用书写的方式表达情绪,还可配合聆听音乐与参加运动的方式排解不良心理。(3)对患者的各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督促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肌肉锻炼;对疼痛严重患者按照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并采用兴趣讨论、观看电视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密切观察患者的肢体感觉功能变化,有出现异常症状,如红肿等,及时通知主治医师。(4)及时发现患者感染指征,并及时通知科室医生进行会诊;注重对患者进行无菌护理操作。(5)依据患者的病情恢复进度与饮食口味定制饮食计划,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并叮嘱患者多饮水与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
1.3观察指标
就其两组不同护理之后的总满意率,及其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指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式
研究资料类型涉及2种(计数、计量),均纳入到版本为SPSS22.0系统之中进行数据分析;计量类型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表达形式为:(x̄±s),实施t检验;计数类型资料表达形式为:(%),实施χ2检验;若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则P值<0.05。
2 结果
2.1关于护理总满意率指标对比数据
表1中提示:观察组护理后的总满意率数据比对照组数据更高,P<0.05。
表1护理总满意率(%)
2.2关于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对比数据
表2中提示:两组护理前的指标数据(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发现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述数据指标则比对照组更高,P<0.05。
表2 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髋关节属于人体中的主要承重关节,若其发生损伤则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多种负面情绪。手术治疗容易产生术后疼痛,进而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因此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改善其关节功能[1-2]。
精确护理理念主要源自于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指征,其注重对损伤的精确干预与程度控制;对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可将健康宣教、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护理措施融入于精确化护理核心理念之中,以此贯穿于患者的术前与术后的护理流程中,以巩固护理效果。在此次研究数据中:观察组护理后的总满意率数据比对照组数据更高,P<0.05。分析原因在于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的实施利于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护理体验,可通过精准且细致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后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数据指标则比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在于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的实施可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关怀,能够促使患者更为主动的参与到自身护理之中,以促进康复进程与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实施骨科损害控制下精准护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可获得患者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盛亚娣,卢于.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骨科损害控制的精准护理的效果 [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4, 35 (03): 71-74.
[2] 钟青,钟小娟. 骨科损害控制理论下精准护理模式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4, 35 (03):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