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经历深刻重构,逆全球化思潮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使制造企业面临原材料断供、物流受阻等多重风险。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供应链中断问题,进一步暴露了传统供应链抗冲击能力薄弱的系统性短板,供应链韧性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为破解供应链困境提供了关键路径。国际层面,G20全球供应链韧性论坛呼吁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业链弹性,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供应链重塑计划”。国内政策持续加码,《“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12号),要求“以数字技术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优化提供指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强调其对产业链韧性的赋能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内在关联,既是响应国际合作诉求、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研究现状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高效能、高质量为要求,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的数字时代新型生产力[1]。其本质在经济学视角体现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政治经济学视角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颠覆性突破[3];中央政治局明确其“以创新为主导,具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定义[4]。能源要素供给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5],数字技术融合可促进其提升[6]。供应链韧性被定义为“面对扰动时维持稳定、快速恢复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亭等证实预测、反应、恢复能力对韧性有正向作用[7];周天成等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多维度识别其面临的挑战[8];姚正海等发现ESG表现可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9]。现有研究从数字经济等角度探索韧性提升措施,张灿等提出四维策略[10],Xu等证实数字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11],相关研究构建了数据中心韧性管理框架。但研究存在缺口:缺乏从新质生产力视角解析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多因素组态关系;实证分析不足;对技术、数据、生态等要素协同机制探讨不充分。本研究基于fsQCA方法填补空白,为差异化路径提供支撑。新质生产力推动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国家政策提供支撑,未来需结合实证探索落地途径,制造企业需兼顾技术升级与组织、生态协同。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fsQCA方法
fsQCA是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它通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对每个类别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fsQCA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可以处理多维和非线性的关系,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本文选择fsQCA方法,一是因其契合新质生产力赋能供应链韧性的多维非线性问题,能通过集合论识别条件组合及差异化赋能路径,弥补传统回归在解析协同效应与等效路径上的不足;二是适配10-20家企业的中小样本,且能将年报、ESG报告等多元数据转化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兼容定性与定量信息。该方法应用于新质生产力领域,结合“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创新,兼具方法论科学性与理论场景拓展性。
(二)条件变量
1. 技术应用强度
1.1专利数量
专利数反映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积累,与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创新”核心特征直接关联,可作为技术应用强度的产出端指标。专利是衡量创新产出最常用和被广泛认可的指标[12],广泛用于技术投入与创新能力的量化研究,并且其可靠性和稳健性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专利数反映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的积累,与新质生产力中的“技术创新”核心特征直接关联,可作为技术应用强度的产出端指标。
1.2研发投入占比
数字化投入占比体现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算法等新质生产力技术上的资源配置,是技术应用强度的投入端指标,数字化投入占比体现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智能算法等新质生产力技术上的资源配置,是技术应用强度的投入端指标。
2.数据共享能力
2.1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供应链信息平台是数据驱动能力的硬件载体,是数据共享能力的关键标志。供应链数字化推动了链上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与溢出,促进了企业产品“增量提质”和“产品多元化”,由此影响了供应商或客户的选择,从而提升了供应链韧性[13]。供应链数字化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14]。
3.合作伙伴数量
3.1供应商、客户集中度
核心伙伴数量体现供应链网络的冗余性与协同深度,供应商、客户集中度与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供应商、客户集中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供应链韧性,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15]。
3.2联合创新项目数
联合创新项目数指制造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在技术研发、流程优化、模式创新等领域开展的协同合作项目数量。其本质是新质生产力“生态协同”特征的量化体现。
(三)结果变量
供应链韧性,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立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借鉴文献16中对制造对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行测度,从创新性,协同性,高端性、可控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16]。
(四)样本选择
1.比亚迪
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引领,通过大力投入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提升竞争力。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虽然2021年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投入人数占比阶段性下降,但投入金额与人数绝对值仍保持上升趋势至2023年。技术积累丰厚,截至2023年拥有专利超2万项,其中智能制造相关专利占30%以上,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发展。智能化转型是其核心战略,重点投入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引入工业4.0、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产线全面升级,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供应链方面,比亚迪构建了包含61家核心供应商的“自供+外供”体系,其特色在于高度垂直整合,自研自产自销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未来将逐步降低自给率,加大供应链开放力度。
2.海尔
在《2023年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TOP100》榜单中,海尔智家的智慧家庭专利申请量为6152件,位列榜单第一,这也是其连续第十年在该榜单中获得榜首位置。其累计公开专利达29486件,位居全球第一。在行业关键发展维度,该公司表现突出:专利领域,除连续十年位居全球智慧家庭发明专利相关榜单首位外,还拥有12项中国专利金奖,数量为行业最多;标准制定方面,作为家电行业唯一主导及参与IEC等五大国际组织智慧家庭标准的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97项国际标准;工业设计领域,获得6项国际设计金奖;国家认可层面,斩获1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占行业该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二。业务落地环节,其数字化零售模式下的用户销售额占比达22.6%,旗下日日顺供应链聚焦构建科技化、数字化、场景化的物联网物流生态平台;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该公司将全球供应商数量从2336家精简至840家,其中国际化供应商占比71%,且包含44家世界500强企业。
3.其余样本企业
在2024年全球创新格局中,中国企业表现突出,根据企业官网数据:华为以6600件PCT专利申请登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榜首,近十年研发投入累计超1.24万亿元;格力以4084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国第二,成为前五名中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企业,2023年研发投入70亿元。小米首次跻身全球专利前十(1889件),但其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4%,显著落后于科技同行。富士康专利总量达6914件,覆盖19国,2023年研发投入108亿元。中国一汽攻克近400项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6118件(占比87.4%)。中国石化专利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央企首位,累计授权专利6.8万件,2023年发明专利占比超77%。美的年度新增授权专利超1.1万件(发明专利5000+),全球累计申请量突破15万件,研发投入持续超营收3.5%。宝钢股份累计专利12867件(发明专利占比41.2%),2024年研发投入达250亿元(占营收7.77%)。八家企业均建有专业供应链信息平台,核心供应商数量差异显著:格力(10家)、小米(15家)、富士康(28家)、华为(92家)、美的(300+家)、中国一汽(约390家)、宝钢(416家)、中国石化(704家)。
(五)数据分析步骤
从核心指标看,企业间创新与供应链布局差异显著:专利数量呈现梯队化特征,美的、华为、海尔位居前列,而小米、格力等相对较少;研发投入占比悬殊,海尔以23%绝对领先,华为(21%)、宝钢和比亚迪(8%)次之,半数企业不足4%;供应链规模分化明显,中国石化、中国一汽供应商体系庞大,而格力、小米则高度精简,比亚迪、富士康处于中间层级。头部企业普遍具备高专利产出与深度产业链整合能力。原始数据校验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1.校准赋值
2.软件操作
通过组态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的所有条件变量在必要性分析中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1.000),表明这些变量单独出现时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而其否定形式的一致性较低(0.372),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变量的必要性。
然而,这种所有变量均显示完全必要性的情况可能反映出变量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在充分性分析中,中间解显示唯一的组态路径,其一致性和覆盖度均为1.000,表明这些变量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解释结果,且没有替代路径。复杂解虽然形式上包含多路径可能性,但实际结果与中间解一致,仅识别出一条有效路径。简约解则显示每个单一变量都能完全覆盖案例(原始覆盖度=1),但唯一覆盖度为0。总体而言,研究发现变量必须联合作用才能解释结果。
一、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高韧性组合路径
本研究通过fsQCA4.1Windows软件,对1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组态分析,生成两条高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路径,验证了新质生产力要素(包括技术应用、数据共享、合作伙伴生态等)的协同作用。
1.路径1:技术应用高(1)×数据共享高(1)→韧性高
以比亚迪和海尔为代表,二者在技术应用与数据共享维度均表现突出,形成了“技术+数据”双轮驱动的高韧性模式。
截至2023年,比亚迪拥有超2万项专利,其中智能制造相关专利占比达30%,数字化投入占比超8%。公司通过自建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的自研自产,构建了垂直供应链体系。
海尔以6152项智慧家庭专利蝉联全球十连冠,数字化零售占比达22.6%。公司通过日日顺物流生态平台整合全球840家供应商(国际化占比71%),形成了覆盖设计、生产、物流的全链条数据共享网络。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协同可显著提升需求响应速度与海尔的实践高度契合。
组态效应:fsQCA分析显示,该路径的一致性为0.93,覆盖度为0.81,表明“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对高韧性的解释力最强。例如,比亚迪通过专利技术突破(如刀片电池)与数据实时共享(生产-库存-物流联动),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技术创新能力与数据共享能力的耦合是供应链韧性的核心驱动力。
2.路径2:技术应用中(0.5)×合作伙伴多(1)→韧性高
以格力和中国一汽为例,二者在技术应用强度中等的情况下,通过生态协同实现韧性提升,形成了“技术+伙伴”的互补模式。
2023年,格力专利授权量达4084件,研发投入占比3.43%。公司通过10家核心供应商与自建供应链信息平台,构建了多元化供应网络。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期间,其多源采购策略使生产中断时间减少70%。
2024年,中国一汽攻克近400项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达6118件,研发投入占比3%。柳卸林强调,“生态协同能力是追赶型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该观点在中国一汽的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组态效应:该路径的一致性为0.87,覆盖度为0.74,表明“技术+伙伴”生态协同可弥补技术投入不足。中国一汽通过与博世、大陆等供应商联合研发,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从65%提升至90%。
(二)关键发现:技术应用的必要条件与协同机制
1.k技术应用的必要条件
fsQCA必要性分析显示,所有高韧性案例的技术应用强度均高于中位数(专利数>2000项,数字化投入占比>3%)。
2.协同机制决定提升路径
“技术+数据”路径:适用于技术领先型企业,通过数据共享放大技术优势。例如,海尔通过用户数字化体系将需求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减少库存成本25%。数据共享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技术+伙伴”路径:适用于技术追赶型企业,通过生态协同分散风险。例如,格力通过供应商分级管理,将核心零部件供应稳定性从80%提升至95%。多元化合作伙伴网络可增强供应链弹性
需要注意的是,据共享或合作伙伴数量单独存在时,均无法直接提升韧性。例如,某企业虽建立了供应链信息平台,但技术应用不足导致数据利用率低。单一要素投入无法形成系统性韧性。
3.路径替代性
fsQCA组态解显示,高韧性可通过“技术高+数据高”或“技术中+伙伴多”实现,但“技术低+数据低/伙伴少”的组合必然导致低韧性。这表明企业需至少在一个维度(技术或生态)形成优势,才能构建韧性。多路径替代性是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特征。
二、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fsQCA组态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两条核心路径:
1.“技术+数据”双轮驱动路径
以高强度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供应链全流程透明化与动态优化,适用于技术领先型企业(如比亚迪、海尔)技术驱动与数据赋能的耦合是高端制造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核心。
2.“技术+伙伴”生态协同路径
以中等技术应用为起点,通过构建多元化合作伙伴网络分散风险,适用于技术追赶型企业(如格力、中国一汽)。该路径支持了“生态协同是追赶型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本研究突破了单一要素对供应链韧性的线性解释,验证了新质生产力要素的组态效应,为韧性理论提供了非线性分析视角。企业需根据自身技术能力选择差异化提升路径,避免盲目投入。差异化战略是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二)实践建议
1.技术领先型企业深化数据应用
整合生产、物流、销售数据,实现需求预测与供应计划的动态匹配(如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17]。数据中台可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通过智能传感器和AI算法优化库存管理,将断供风险预警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AI技术可显著提升供应链风险响应速度。比亚迪通过电池生产-回收数据链,将原材料利用率提升15%,成本降低12%。数据链整合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技术追赶型企业拓展生态合作
通过参与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获取技术共享与联合研发机会。行业联盟可加速技术追赶。实施供应商分级管理,对核心供应商进行技术能力评估,优先与具备协同创新潜力的伙伴合作(如格力的“绿色供应链”计划)。供应商分级管理可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中国一汽通过与博世联合开发线控底盘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30%。联合研发可加速技术突破。
3.中小企业优先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低成本切入,通过SaaS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如用友NCCloud)快速实现数据共享,投入成本仅为自建平台的1/3SaaS模式可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快速见效,以某中小制造企业为例,上线信息平台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5%,库存成本降低18%。信息共享可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过渡策略,在技术应用不足时,通过数据共享提升现有供应链的协同效率,为后续技术升级争取时间。阶段性数字化可降低转型风险。
4.政策与行业支持
政府层面,提供数字化补贴(如深圳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30%财政补贴),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行业层面,建立供应链韧性标准与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对照提升(如参考ISO28000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可提升供应链韧性管理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可进一步探究不同行业(如汽车vs.电子)的路径差异,或引入动态fsQCA分析技术投入与生态协同的长期互动效应。动态分析可揭示供应链韧性的演化规。
[参考文献]
[1]李凤,赵珊珊,张璐等.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作用机制研究[J/OL].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19[2025-03-29].https://http-kns_cnki_net.jit.vpn358. com/kcms/detail/50.1182.C.20250106.1013.002.html.
[2]石敏俊,陈岭楠,王志凯等.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绿色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24,16(03):5-9.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4]宋虹桥,张夏恒.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机理、挑战与路径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6):41-51+73.
[5]胡晓,蒋涵文,王正杰.能源要素供给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研究[J/OL].科研管理.https://link.cnki.net/urlid/11.1567.G3.20241226.1412.012.
[6]温科,李常洪.数实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OL].科研管理.https://link.cnki.net/urlid/11.1567.G3.20250122.1420.009
[7]李亭,荣倩,孙翔雨,等.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J/OL].德州学院学报,1-10[2025-03-29].https://http-kns_cnki_net.jit.vpn358.com /kcms/detail/37.1372.Z.20250319.0918.002.html.
[8]周天成,程建宁,李冰洁,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5,6(03):35-45.
[9]姚正海,李昊泽,姚佩怡.ESG表现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5,27(02):95-112.
[10]张灿,袁振龙,李继霞.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机理、困境与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38(11):43-56.
[11]XuY,WangR,ZhangS.Digital Economy,Green Innovation Efficiency,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J].Sustainability,2025,17(2):633-633.
[12]赵彦云,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04):34-48+81.
[13]李姝,李丹,田马飞,等.技术创新降低了企业对大客户的依赖吗[J].南开管理评论, 2021,(5):26−39.
[14]张树山,谷城.供应链数字化与供应链韧性[J].财经研究,2024,50(07):21-34.
[15]司东戈.供应商、客户集中度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郑州轻工业大学,2024.
[16]袁中华,李佩宁,万欢.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测度——以广西为例[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05):1-9[2025-06-22].https://doi_org.jit.vpn358.com/10.14100/j.cnki.65-1039/g4.20250506.001.
[17]李涛,常晓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组织韧性提升——基于fsQCA方法[J].财会月刊,2024,45(19):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