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西南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为例
滕莹
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611433

复制成功

摘要:

地方民歌承载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民族精神,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以西南地区多所院校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西南地区多所院校在地方民歌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具体举措,总结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传承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方法,为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推动地方民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民歌民族声乐教学传承创新教学实践
DOI: 10.12428/zgjyyj2025.09.119
基金资助:

地方民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声乐教学作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将地方民歌融入民族声乐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西南地区多所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积极探索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深入研究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民歌融入民族声乐教学的传承价值

 民族声乐教学不仅是技巧传授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地方民歌作为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沉淀的音乐瑰宝,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民族精神,将地方民歌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从文化根基、文化认同、活态传承三个层面,为民族声乐教育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夯实声乐教学的文化根基

民族声乐的学习不仅是精湛的,发声技巧更在于民歌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当前部分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学生虽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却因对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精准诠释作品的情感与内涵,演唱呈现出“空有技巧、没有温度”的问题。而地方民歌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地方民歌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俗活动紧密相连。陕北民歌中“信天游”的高亢辽阔,源于黄土高原的苍茫辽阔与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态;江南民歌里“茉莉花”的婉转细腻,呼应着江南水乡的温润灵动与渔民的水上生活场景;藏族民歌的悠扬绵长,与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将这些民歌引入教学,教师可围绕民歌的起源、地域文化背景、民俗语境展开讲解,引导学生从“听懂”到“理解”,不仅要掌握民歌的旋律、节奏,更要知晓旋律中为何有这样的起伏、歌词中为何蕴含这样的情感。在教授云南彝族“海菜腔”时,可结合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活动,让学生了解这种多声部民歌是彝族青年表达爱意、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其复杂的声腔变化正是对节日欢快氛围的生动诠释。通过技巧与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民族声乐教学不再是孤立的技巧训练,而是扎根于地域文化土壤的综合性教育,夯实了教学的文化根基,让学生在演唱中真正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文化自信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碰撞,部分学生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逐渐模糊,甚至出现“重西方、轻本土”的审美倾向,这对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潜在挑战。而将地方民歌融入民族声乐教学,正是培育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学习、演绎地方民歌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起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一方面,地方民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载体,它以通俗易懂的旋律、贴近生活的歌词,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教授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学生能从欢快的节奏、直白的歌词中,感受到四川人民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蒙古族长调《牧歌》时,能从悠长的旋律、开阔的意境中,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这种情感共鸣会逐渐转化为对地方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民歌背后的民族历史、民俗传统,进而形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初步认同。另一方面,当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熟练演绎不同地域的地方民歌,并在舞台上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时,他们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三)推动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

传统音乐的传承并非简单的“保存”,而是需要在时代发展中实现“活态传承”。让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生命力,能够被大众接受、喜爱并不断创新发展。地方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面临着“老龄化”“断层化”的困境。许多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地方民歌面临“人亡歌息”的风险;年轻一代对地方民歌的接受度较低,导致民歌的传播范围逐渐缩小。而将地方民歌融入民族声乐教学,能为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构建起从教学到传承再到创新的良性循环。

首先,民族声乐教学为地方民歌提供了“传承阵地”。通过将地方民歌纳入教学大纲、编写进教材,原本散落在民间的民歌被系统地整理、规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将地方民歌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地方民歌的“继承者”。贵州侗族大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主要依靠民间口传心授传承,如今许多音乐学院将侗族大歌纳入民族声乐课程,通过专业教学,让更多学生掌握了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演唱技巧,避免了这一珍贵民歌的失传。其次,学生成为地方民歌的“传播者”。学生在学习地方民歌后,会通过校园演出、社交媒体分享、民间采风交流等多种途径,将地方民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二、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一)走出校园,深入地方开展传承培训

部分院校积极推动教师团队走出校园,深入地方民歌发源地,开展针对性的传承培训活动,将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教学方法与地方民歌的实际传承需求相结合。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教师团队主动参与地方民歌传承工作。陈曼倚教授在嘉禾县的“伴嫁歌”传承培训班上,不仅详细解析“伴嫁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让学员深入了解这一地方民歌的文化背景,还以由民歌素材改编的大型音乐纪实片《梦牵故乡》选曲《姐姐出嫁》为例,生动展示传统音乐如何进行当代转化,为学员提供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实践思路。在宜章县的瑶歌培训班上,王淑媛和郭馥璇老师分别从非遗保护理论、原生态唱法技巧及舞台表演状态等角度,为传承人提供系统指导,提升了民歌传承的理论深度与实践表现力,地方民歌在传承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原真性和艺术性,同时提升传承人的专业水平。

(二)构建系统性课程,保障教学持续性

一些院校注重构建系统化的地方民歌课程体系,将地方民歌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通过稳定的学时安排和科学的课程设置,确保地方民歌教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作为专注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职业学校,学校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和乐作舞设计了系统的学年制课程,每学年达80学时,充足的学时为学生深入学习地方民歌提供了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一方面聘请非遗传承人和文化馆专家入校授课,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地道的地方民歌技艺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组织师生到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氛围,确保教学的原真性与活态性。自2015年至今,学校已培养了大批传唱地方民歌的学生,并多次在国内外舞台进行实践展演,将民歌从课堂带向更广阔的世界,实现了地方民歌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传播。

(三)依托地域优势,挖掘本土民歌资源

位于不同地域的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本土的地方民歌资源,将其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四川音乐学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四川本土民歌的挖掘与传承。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四川民歌的演唱技巧,如《康定情歌》的旋律把握、《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节奏处理等,帮助学生掌握本土民歌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还深入讲解这些民歌所蕴含的四川地区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让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意义。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位于彝族聚居的凉山州,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以彝族民歌为重要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学习彝族民歌的种类、唱腔、发声方法等,如彝族的叙事歌、山歌、情歌等不同类型民歌的演唱技巧,使彝族民歌在学校的教学中得到系统的传承。贵州大学重视土家山歌的传承与教育,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穆维平认为土家山歌对传承和研究土家族历史、艺术、习俗有重要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王波经常到贵州大学等高校教学生唱山歌,他还把收集到的200多首散落在民间的土家山歌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和传承土家山歌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丰富了学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

三、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一)结合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广西民族大学将桂西南民歌融入声乐教学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桂西南民歌的相关演唱视频、音频、文学作品等,突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桂西南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四川音乐学院研究团队更是提出“四融双驱一传承”AI赋能模型,助力民族声乐实现“数字灵韵”。在课堂上,借助AI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将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与数字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族声乐的魅力,强调课堂、田野、舞台、云端的四维融合,利用AI设备采集和分析民间音乐素材,为民族声乐创作提供灵感,同时通过全息投影等技术复原仪式情境,增强表演的视觉与听觉效果,让民族声乐作品得以更广泛传播,为地方民歌的创新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民歌影响力

一些院校积极利用现代传播平台,扩大地方民歌的传播范围,提升地方民歌的影响力。凉山州民族师范学校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将彝族民歌的教学视频发布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彝族民歌,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彝族民歌的教学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云南艺术学院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驻红河县团队师生走进红河县迤萨镇中心完小,举办《红河音韵——唱家乡・听世界・亮自己》音乐精品公开课,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民族音乐、美声艺术与本土民歌三大板块,通过现场演绎《螃蟹歌》《密及爹咧哇》等代表性作品,生动解析民族唱法的地域文化特质以及彝族童谣的文化内涵。在彝族母语童谣教学中,学生现场演绎支教教师传授的《密及爹咧哇》,展现了红河彝族音乐魅力,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素养,还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借助社会关注度扩大了地方民歌的传播范围,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积极示范。

(三)开展原创创作,推动民歌现代化转化

推动地方民歌的现代化转化是地方民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院校鼓励师生进行地方民歌的原创创作,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地方民歌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依托专业特色,组织院系科研团队全面开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资源研究和梳理,重点分类整理巴渝民族民间音乐、巴渝非遗音乐等方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表演素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制教研方式对巴渝古诗词进行歌曲创作或歌曲的修改完善,通过歌曲传唱的方式传承巴渝古诗词文化之精髓,如原创歌曲《雾都cypher》《巴渝情》等,将巴渝文化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既保护传承了巴渝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又整合了优质教学资源。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藏羌彝多声部艺术作品创作实训”项目,是一个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该项目系统培养学员在藏羌彝多声部音乐领域的创作与表演能力,采用了“专家讲座+实地采风+舞台创编”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学员们不仅在校内接受理论指导,也会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亲身感受民歌的生存土壤。独立音乐人央金卓嘎在参与后表示,系统的学习和采风让她对本土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尝试将藏族传统乐器六弦琴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创作。

结语:地方民歌作为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音乐载体,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守护,也为民族声乐教育注入时代活力。从西南地区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地方民歌的融入不仅解决了部分民族声乐教学“重技巧、轻文化”的失衡问题,更通过夯实文化根基、培育文化认同。高校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让地方民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参考文献:
[1]高婷媛. 文化育人背景下西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30):82-84.

[2] 杨丽娟. 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22,(30):97-99.

[3] [3]陈国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和声研究[J].音乐探索,2021,(02):32-39.

[4] 唐博.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地方民歌的应用价值[J].艺术评鉴,2019,(23):111-112+128.

[5] [5]王晋. 广西本土民歌和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9,(08):69-70.

[6] 程析. 西南民歌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7,(16):10-11.

[7]周熙婷. 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凤阳民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09):19-21.

作者简介:滕莹,1994年4月,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研究生,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教学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8X (Online)
ISSN:3008-0134 (Print)
所属期次: 202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