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风险在不同资产类别中的表现
(一)债券资产信用风险
无论是股权投资,还是债权投资,债务资产都是资管机构的典型选择,只是其信用风险受到经济背景变迁的影响,在利率有所调整的情形下,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与融资环境将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筹资难度,经营稳健、流动充沛的企业更容易适应经济的变迁,而严重依赖外部资本,或经营不善的行业企业更容易面临更大的偿债付息负担。同时,就债务证券的种类而言,基于信用风险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等级债务证券具有的风险缓冲能力不同,高等级债券通常是风险控制较为完善、收益较为稳定的,而低等级债券往往具有资质相对较弱的发行人,于是该类型的债券在市场上也容易发生违约的危机[1]。此外,地域债券、行业债券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债务证券的信用风险,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充分,使得整个地区缺乏较强的偿债实力,而且因为政府调控或由于需求、经济等因素的需求变化,使得一定行业企业出现了信用差异,构成了债券资产信用风险的“立体”形态。
(二)非标资产信用风险
非标资产因其特殊的交易结构导致其信用风险特性也有所区别。其信用风险对应的不同类型资产具体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非标资产品种对于引发信用风险的因素各有不同。比如信托贷款中涉及到多个主体,他们权利义务分配情况、责任承担模式决定着信用风险的扩散模式,当信托贷款某一方出现纰漏时,容易造成其由不同主体向多个主体的传染。委托贷款则可能受到委托方和贷款方两端的影响因素,两端资金方的运转能力以及承诺意愿决定了委托贷款的信用风险,监督力度缺失,借款人经营不稳定亦会提高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权益类资产信用风险
对于权益类资产而言,企业的信用情况和市场环境决定了其信用风险。上市企业是发行这些金融产品的主角,其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公众形象会立即反映到股票和其他权益类资产中的信用等级上。诚信经营机构可以凭借其源源不断的收益来支付基金投资人的收益,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而经营状况不好的机构很可能会因为利润下降或者负债上升等原因使自身股票价格上涨幅度变大甚至面临被摘牌的风险,基金管理人就可能面临亏损。股权类衍生工具是权益类资产的一种延伸产品,其信用风险同样受到交易对手的影响,交易对手违约,基金管理人就面临着合同无法实现的情况。同时,股市的大起大落对权益类资产信用风险具有间接影响,在股市氛围低迷或者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信心容易动摇,此时会导致股价通跌,那么权益类资产信用风险增大,相反则是信用风险减小。
二、低利率下资管机构信用风险现状
(一)资管行业整体信用风险水平变化
长期处于低息状态的市场对整个金融管理信用风险的影响较为明显,行业内部的信用风险发生频率与影响程度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从信用风险的主要衡量角度来看,资管产品所投资标的的违约概率和逾期状态均有波动,部分投资项目的发行方由于自身偿还能力不足,无法按时按数量完成还本付息的义务,使资管机构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2]。同时,不同类型资管机构的风险预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以固定收益的传统业务为主的机构受利率下行影响较为剧烈,自身持有的资产赚钱难以为继,为了维持收益水平他们要调整资产布局,会拉高其信用风险敞口。而且,由于市场的变化影响,全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有波动,拥有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更加充足的风控风险准备金的企业能够抵御信用风险的冲击,反之则易陷入风险泥潭,进而加大了全行业的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它们信用风险表现得不均衡。
(二)信用风险传导路径的新变化
低利率的环境建立了新的风险传导渠道和影响力链条。从市场角度来看,低利率导致资金涌入高收益项目,大量的资金流向同一投资品使其价格超出实际价值而形成金融泡沫。一旦市场预期反转,这一种投资品的价格会出现暴跌,会给资管机构带来流动性困扰,进一步引爆信贷危机,造成的信用风险传导速度快、影响面广。其次,从机构层面来看,各资管机构业务合作日趋紧密,跨越不同机构和市场的经营战略增加了风险交互传染的概率。一旦某一资管机构出现信贷违约,它可能会通过交易伙伴的网络传染至其他机构,造成连环效应,最终引发整个行业信用风险的扩大化[3]。对于融资主体,在市场利率低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信用较差的企业也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其信用风险被复杂的融资体系所掩盖。但如果企业运营出现问题,其信用风险则会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资产管理工具传导到投资人与资产管理机构,并通过机构间的关联性在产业链的上行、下行方向发生扩散,进而放大风险的规模。
三、低利率下资管机构信用风险管控策略调整优化路径
(一)完善构建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资管机构在低利率环境下,需要提高其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针对性,以满足市场最新的要求。首先,需要拓宽其信用风险评级的数据来源,不能只是以过往传统的财务报告数据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必须积极拓展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非财务信息以及企业经营反映的市场信息等,从而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相互佐证来提高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不仅仅能依靠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参考,还需收集企业在生产效率、市场信誉、供应链稳定性等方面的多样化数据,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在低利率时代的实际操作情况,有效揭示潜在的风险因素[4]。其次,要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标准设置,以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设置作为评估的标准来源,在标准设置基础上加入一些能够体现低利率时代特点的内容,比如企业负债结构、企业融资成本的敏感程度等等,并且要进一步细化每项标准对应的权重值,使评估系统更加清晰地体现出各种因素在信用风险中的占比权重,例如就低利率时代背景下更容易扩大负债的实际情况考虑,对应细化负债结构长短匹配度、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其他类似的指标比重,从而让评估体系更加集中地关注到低利率时代下最主要的风险因子。此外,应该创建评价结果的定期回顾流程,并在市场中已发生的信贷坏账基础上检验评级系统是否有效。若在分析当中发现一些可能与真正的风险相违背的部分,就应该立刻对此进行修改和完善,让评级系统能够始终及时把握住低利率环境下的潜在信用风险,为之后的投资活动以及风险管控活动提供安全的保证,避免因评级滞后而导致危险信号无法被及时捕捉或者误判的危险。
(二)强化信用风险全流程管控能力
资管机构应该将风险防控贯穿在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中,通过各个环节的配合来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水平。投资前阶段的项目筛选环节需要设置严苛的标准,针对低息背景下呈现的风险特性设置区别化的筛选标准,并从项目还款能力、抵抗风险能力方面对其展开全面评估,避免风险高的项目被引入其中。投资阶段的风险防控环节中,应该建立起实时的监管体系,紧盯持有资产的信用风险情况,快速发现发行主体的财务信息、市场行情变迁等风险因素,一旦有所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拉响警报。风险处理上,要搭建多种应对方案,对于信用风险类型出现的情况做好应急性的处理方案,例如通过资产整合、债务和谈等来降低风险的损失,并加强与外部机构联系,借助外部力量加速风险处理速度,以全程的密切监控形成信用风险防控的环状链条,提升低息环境下信用风险的防控水平。
(三)优化投资组合风险管控机制
对风险处置阶段要构建多层次的解决方案,根据不同的信用危机事件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短期资金缺口但基础条件良好的项目可通过重新安排资产组合形式、减轻还债压力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有偿债能力但资金不足以支付到期贷款的项目可通过延期付款或是付款日期的更改来缩减损失。同时,要加强与外部组织的联系,包括聘请律师事务所或其他资产处置专业机构等,依靠律师机构在法律法规、资产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期提高风险处置的效率,避免因本身实力不足造成处置延迟。从全投资生命周期的投资遴选、过程监测、流程处置出发,建立信用风险防线的全覆盖机制,有效地增强低利率环境下的信用风险抵御能力,推动投资业务实现风险可接受的有效发展。
四、结束语
不同种类的信用风险如债券、非标、股权等各类资产出现多变性,而且低利率又使得投资管理行业的信用风险复杂化,影响着行业整体的信用风险级别及其风险分布,改变了信用风险的传播路径。未来,随着市场融资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不断优化,投资管理企业要提升对风险的预判性,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确度,在稳定投资收益的同时要实现稳定增长。另外,投资管理行业要加强协同,深化协调合作研究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加速促进投资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胡慧丽.资产管理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平台构建实践与深度洞察[J].中国信息界,2024,(01):150-152.
[2] 王璋.我国保险资管系ABS产品的风险管控策略[J].商展经济,2025,(08):115-118.
[3] 张方波.资管新规背景下保险资管行业的发展机遇与理性转型[J].南方金融,2019,(03):56-63.
[4] 王钧杰.资管机构企业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研究——以W资管机构为例[J].商业经济,2021,(06):125-12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