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分析
徐海洲
淮安南控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淮安 223300

复制成功

摘要:

风电机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涉及多维度体系构建与实践。从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和运维技术分类矩阵搭建基础架构,到针对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部件制定日常检查与维修工艺,再到引入数字孪生、AR辅助、机器人等智能检修手段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备件管理优化、运维路径规划和能效提升策略控制成本,形成了覆盖机组运行全流程的技术保障体系。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不仅能保障机组稳定运行,还能提升发电效率,为风电产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风电机组运维技术检修技术智能检修成本控制关键部件
DOI: 10.12428/zgjz2025.11.041
基金资助:

引言

风电机组长年在野外经受强风、沙尘、温差等复杂环境考验,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风电能源的高效输出。随着装机容量持续扩大,机组老化、部件损耗等问题逐渐凸显,对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机组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控,到叶片、齿轮箱等核心部件的精细维护,再到智能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设备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降低故障发生率、缩短检修时长、控制运维成本,成为风电行业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探索适配的运维检修模式,既是提升风电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一、风电机组运维技术体系架构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风电机组运维技术体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贯穿"设计-安装-运维-退役"四个关键阶段,形成闭环技术管控体系。设计阶段就将可靠性作为核心指标,比如要求机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不低于3000小时,从源头降低后期运维压力。安装环节注重精度把控,通过动态扭矩监控确保螺栓紧固误差控制在±3%以内,同时对机组垂直度进行校正,让偏差不超过0.1°,为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筑牢基础。运维阶段推行三级维护体系,日常巡检关注运行参数波动,季度保养聚焦关键部件损耗,年度大修则进行全面性能评估与修复,层层递进保障机组效能。到了退役阶段,重点解决环保处理问题,专门制定叶片回收方案,依托技术创新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85%以上的回收率,让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技术标准和管控措施。

(二)运维技术分类矩阵

运维技术分类矩阵是梳理风电机组维护方式的有效工具,它通过清晰划分不同技术类型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为运维策略的选择提供直观参考。不同的维护技术在应对机组各类部件问题时,展现出不同的适配性和成本结构,合理运用这一矩阵能帮助运维团队根据实际需求,在保障设备稳定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表1所示)。

ScreenShot_2025-10-23_093002_258.png

二、关键部件日常运维技术

(一)叶片系统运维

1.日常检查要点

叶片系统的日常检查需兼顾表面、结构与防雷性能。表面检测用搭载分辨率≤0.1mm高分辨率相机的无人机巡检,能精准捕捉前缘侵蚀、胶衣脱落等细微缺陷;结构检测借助声发射技术,将阈值设为-20dB,可快速定位内部脱胶区域;防雷检测按季度开展,通过测量接闪器电阻,确保其不超过0.5Ω的标准值,全方位保障叶片安全运行。

2.典型维修工艺

针对叶片常见损伤,维修工艺各有侧重。前缘修补采用聚氨酯涂料搭配玻璃纤维布进行复合修复,严格把控固化时间在4小时内,保障修复层与原表面结合紧密;处理后缘开裂时,运用碳纤维预浸料真空灌注工艺,能让叶片拉伸强度恢复率达到90%以上,有效恢复结构承载能力。

(二)齿轮箱运维

1.状态监测技术

齿轮箱的状态监测需精准捕捉运行细节。在高速轴、行星架等关键部位装加速度传感器,采样频率不低于10kHz,通过频谱分析能识别齿轮磨损的特征频率;每月取样做油液检测,严格把控颗粒计数(NAS1638等级不超6)、水分含量(≤0.1%)、金属元素浓度(Fe≤20ppm),从油液状态判断齿轮箱健康状况。

2.预防性维护策略

齿轮箱的预防性维护聚焦润滑与滤芯管理。用强制循环润滑系统,把油温控制在55±5℃,油压维持0.3-0.5MPa,确保润滑效果;滤芯更换由双重条件触发,要么压差传感器显示ΔP≥0.35bar,要么运行时长达到2000小时,及时更换以避免杂质影响齿轮箱运行。

3.发电机运维

发电机运维重点关注绝缘系统。每年做介质损耗测试,20℃时tanδ测量值需≤0.5%,以此追踪绕组老化趋势;用脉冲电流法做局部放电检测,检测灵敏度≤5pC,精准定位绝缘缺陷,保障发电机绝缘性能稳定。

(三)散热系统优化

散热系统优化需针对风冷、液冷不同类型机组采取精准措施。对于风冷机组,要重点关注散热片清洁度与风扇电机状态,当检测到压降增加15%及以上时,及时清洗散热片以恢复散热效率,风扇电机轴承则每2年更换一次,避免因部件老化影响散热效果。液冷机组的优化则聚焦冷却液参数监控,严格把控流量偏差在±5%以内,同时将电导率控制在5μS/cm以下,通过稳定冷却液的流动状态和纯净度,确保散热系统持续高效运作,为设备稳定运行提供温度保障。

三、智能检修技术体系

(一)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预测模型构建流程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预测模型,需先搭建涵盖气动、结构、传动链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让虚拟模型精准映射风电机组的物理特性。随后集成多源数据,包括10秒级采样的SCADA系统数据、毫秒级采样的振动信号,以及实时采集的视频图像,为模型提供全面的运行状态依据。在此基础上,运用LSTM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深度训练,构建出能精准预测机组剩余使用寿命(RUL)的模型,实现对潜在故障的提前感知。某风电场引入这套数字孪生故障预测体系后,故障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以齿轮箱为例,其故障预测的提前量从原来的72小时延长至300小时,为运维团队预留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基于精准的故障预测,备件库存管理更高效,周转率提升40%,既减少了库存积压,又避免了因备件短缺导致的停机损失。

(二)增强现实(AR)辅助检修

AR辅助检修技术架构由硬件、软件和数据三层协同构成。硬件层面采用Hololens2眼镜,其52°的视场角和2K分辨率能为检修人员呈现清晰的叠加图像;软件层面依托Unity3D引擎开发检修流程模拟系统,可将虚拟操作指引实时投射到实际设备上;数据层面则集成包含200多个部件拆装动画的3D模型库,为不同检修场景提供精准的数字支撑,三层联动让虚拟指导与实体设备无缝融合。这套AR辅助检修系统在变桨系统检修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新员工借助全息投影的分步指引,能快速掌握复杂的拆装流程,培训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5天,大幅降低了上手难度。同时,对熟练技师而言,实时的虚拟标注减少了查阅手册的时间,工单完成时间缩短35%,既提升了检修效率,又降低了操作失误率。

(三)机器人检修技术

1、爬壁机器人应用

爬壁机器人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与稳定性,搭载的电磁吸附装置承载能力不低于5kg,能稳固吸附在叶片表面,搭配20倍光学变焦的高清摄像头,可清晰捕捉细微缺陷。其作业范围覆盖叶片前缘10米高度区域,能自主完成巡检任务,单次充电后续航达4小时,减少了人工攀爬的风险,也提高了叶片检测的效率和全面性。

2、无人机集群检测

无人机集群检测通过精准的编队控制提升作业效能,采用PID算法实现5架无人机协同作业,覆盖半径可达3km,能快速完成大面积风电场的设备巡检。在缺陷识别方面,基于YOLOv5算法训练的叶片裂纹检测模型,准确率不低于92%,可高效识别叶片表面的裂纹等问题,为及时检修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升了风电机组检修的智能化水平。

四、运维成本控制策略

(一)备件管理优化

1、库存模型构建

备件管理优化中,(s,S)库存策略是实现精准管控的有效手段。安全库存s的计算遵循s=μ+zσ的公式,其中μ代表一段时间内的备件需求均值,σ为需求波动的标准差,z则是根据服务水平设定的系数,比如要达到95%的服务水平,z值就对应相应的统计参数。这样算出来的安全库存,既能避免因需求突然增加导致的备件短缺,又不会因过度储备造成资金浪费。最大库存S则是在安全库存s的基础上加上经济订货批量EOQ,EOQ通过平衡订货成本和存储成本确定,让每次订货的数量最经济,从而使库存总量维持在合理区间,既保证运维需求,又降低库存成本。

2、联储联备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备件管理效率,可与周边5个风电场携手建立共享库存机制。各风电场将常用的齿轮箱等关键备件信息整合到统一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当某个风电场出现备件需求时,可优先从共享库存中调配,减少了各场站单独储备的数量。实施这一机制后,齿轮箱备件的周转率明显提升,从原来的1.8次/年提高到3.5次/年。这不仅降低了整体的库存资金占用,还缩短了备件调配的时间,避免因备件短缺导致的机组停机等待,从而在保障运维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效控制了运维成本。

(二)运维路径规划

1、多目标优化模型

运维路径规划需在复杂约束下找到最优方案,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时,将运维成本、时间窗口、人员技能作为核心约束条件。目标函数设定为MinC=w1・T+w2・D+w3・L,这里的T是巡检车辆的单程行驶时间,直接关联燃油消耗与人工成本;D代表备件需求满足率,关系到检修任务能否一次完成;L则反映参与人员的技能与当前检修任务的匹配程度,影响作业质量与效率。三个权重w1、w2、w3根据不同检修场景的优先级动态调整,比如紧急故障处理时w1(时间权重)会适当提高。约束条件中,T≤Tmax确保巡检不超出计划时间窗口,D≥Dmin保证备件准备的充足性,L∈SkillSet则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通过这样的模型设计,让路径规划既科学又贴合实际运维需求。

2、算法实现

采用遗传算法对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这种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过程,能在海量可能的路径组合中快速锁定最优解。在包含200台风电机组的风电场场景中,算法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轮迭代优化,自动避开地形障碍、机组分布密集区等影响效率的因素。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单次巡检的总路程较传统人工规划缩短28%,车辆怠速和重复往返的情况大幅减少,由此带来油耗降低19%的显著成效。同时,因路径更合理,巡检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占比提升,间接降低了人力成本,让整个运维流程的经济性得到全面提升。

(三)能效管理提升

1、功率曲线优化

风电机组的功率输出与风速、风向密切相关,通过引入激光雷达测风仪可实现更精准的风况监测,其风速测量精度达±0.1m/s,能实时捕捉风向细微变化。基于测风数据修正机组偏航误差,让叶片始终保持最佳迎风角度,减少因风向偏差造成的能量损失。实际运行数据显示,经过优化调整后,机组的功率曲线更贴合理论设计值,年发电量较之前提升2.3%,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能效的有效提升。

2、电网适应性改造

电网电压波动是导致风电机组频繁停机的重要因素,通过加装SVG无功补偿装置可快速响应电网电压变化,其响应时间控制在10ms以内,能在短时间内动态补偿无功功率,稳定电网电压。改造后,机组对电网电压波动的耐受能力显著增强,因电压异常导致的停机次数减少45%,不仅降低了频繁启停对设备的损耗,还提高了机组的有效发电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

五、结束语

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是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不断完善运维技术体系架构,精进关键部件的运维工艺,积极融入智能检修技术,同时优化成本控制策略,能够全方位提升机组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这不仅能延长机组使用寿命,提高发电效益,更能推动风电在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贡献切实力量。持续探索与创新这些技术,将为风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杜春峰张之徽霍东.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4(6):145-147.

[2]蔡扬晖.浅析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J].中国设备工程,2024(8):48-50.

[3]崔晓哲.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2):312-314.

[4]于鹏飞.探讨风电机组的日常运维及检修技术[J].电力设备管理,2024(22):171-173.

[5]黄简,杨程,冯天波,等.面向风电机组运维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与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4,52(8):167-177.

[6]孙承婧,毛振攀,张弈鹏.基于智慧运营系统的风电机组可靠性统计与分析探讨[J].风能,2023(3):96-99.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