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林产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以及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其制品需求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3]。然而,随着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边角料,包括枝丫材、刨花、锯末等。这些边角料若未能得到合理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11]。当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木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边角料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林产工业边角料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期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 循环经济模式相关理论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2]。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型,从而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有效降低废弃物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10]。在林产工业中,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为边角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林产工业边角料现状分析
林产工业边角料主要包括枝丫材、刨花、锯末等多种类型,这些边角料是在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料。枝丫材通常来源于森林采伐和林木修剪,而刨花与锯末则主要产生于板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环节[3]。从产量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林产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边角料的产出量存在显著不同。例如,东北林区因木材资源丰富,其边角料产量相对较高;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尽管林产工业发达,但由于原材料多依赖进口,边角料产量相对较低。此外,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边角料的产出量,大型企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能够减少边角料生成,而中小型企业则因技术限制导致边角料比例较高[15]。当前,边角料的主要处理方式包括简单填埋和焚烧。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明显弊端: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焚烧则会释放有害气体,加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利用边角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 现有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林产工业边角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展现了多样化的路径,其中生产人造板和制造生物质能源是两种常见的模式。在生产人造板模式中,废弃木质材料如枝丫材、刨花、锯末等被重新加工为木屑、木粒或木纤维,进而制造成细木工板、刨花板和纤维板等人造板材[2]。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其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以及对技术设备的依赖性较低,适合中小型企业广泛采用。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去漆去胶等预处理过程较为繁琐,且市场对人造板的需求波动可能影响其经济效益[9]。
制造生物质能源则是另一种重要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对边角料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将其转化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生物质燃料。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还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然而,生物质能源制造的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水解、热解和液化等工艺环节,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7]。此外,该模式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包括设备投入和运营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生物质能源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综上所述,不同循环经济模式各有优劣,其选择需综合考虑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及市场环境等因素。
5. 案例分析
选取成功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边角料的企业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例如,莆田秀屿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通过采用三维扫描切割技术对原木进行薄皮、粗加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料,减少了废弃边角料的产生,并提高了木材利用率[12]。此外,该示范区还将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木料回收,利用碎料集成技术将其制成集成材,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环境压力,还为企业创造了额外的经济价值。相比之下,在某些未能成功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案例中,技术瓶颈和市场不畅是主要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由于缺乏高效的边角料转化技术,导致处理成本过高,难以实现规模化运营;同时,市场对部分再生产品的接受度较低,也限制了这些模式的推广[13]。通过对这些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帮助更多企业有效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6. 影响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推广的因素
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面临多重障碍,其中技术瓶颈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在边角料高效转化技术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废弃木材及其制品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3]。此外,经济成本因素也是制约模式推广的重要原因。设备投入高昂、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使得许多企业在考虑循环经济模式时望而却步。例如,建立完善的废弃木质材料回收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承担相关费用[14]。与此同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推广难度。尽管国家已出台部分相关政策,但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且现行法规标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特别是在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标准缺失问题较为严重[3][14]。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阻碍了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
7. 推广策略与建议
为促进林产工业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的广泛应用,需从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及政策支持三方面入手。在技术创新方向上,应加大对新型边角料处理工艺与设备的研发投入,例如开发高效转化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2]。同时,制定成本优化措施至关重要,通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此外,政策支持是推动模式推广的关键保障,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并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以规范行业发展[14]。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克服当前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与经济障碍,从而加速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的普及与应用。
8.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林产工业边角料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未来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边角料的高效分类、精准回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边角料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监控,可以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环境负担[6]。同时,绿色化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优化边角料的转化过程,如生物降解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能耗与污染排放,推动循环经济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8]。
在模式创新方面,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理念的引入为边角料循环利用开辟了新路径。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回收平台,可以促进边角料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提高资源匹配效率。此外,共享经济模式的运用能够实现边角料处理设备与技术的共享,降低中小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门槛,从而推动全行业资源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6]。这些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边角料循环经济模式中的瓶颈问题,还将为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8]。
参考文献
[1]李强;申玲;陈芊与.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文献综述[J].工程经济,2020,30(2):68-72.
[2]于天飞;夏恩龙.我国林产工业实现碳中和的基本策略[J].林草政策研究,2021,1(3):10-15.
[3]段新芳;周泽峰;刘亚楠;英犁;张冉;王瑞.我国林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及其发展重点[J].中国人造板,2017,24(12):1-4.
[4]韦成富.林农一体化模式下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农民增收双赢机制探究[J].江西农业,2024,(14):120-122.
[5]张庆梅;张兵;齐星娜.关于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措施的思考[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4):133-135.
[6]周橙旻;袁芳芳;Jake Kaner.循环经济模式下废旧人造板家具生态利用重构策略研究[J].林产工业,2022,59(12):47-52.
[7]张冉;段新芳;由佳;王瑞;虞华强.林产工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林产工业,2017,44(10):7-11.
[8]李芳.垃圾处理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179-181.
[9]杨越淳;张蕾;王海东;张继娟;张仲凤.C2C理念下的木家具回收利用及回收流程体系研究[J].林产工业,2022,59(3):61-65.
[10]陈芬.探讨如何在林业中实行新型循环林业发展模式[J].东西南北(教育),2017,(2):298-298.
[11]毛轶超.“中国制造2025”下的木质家居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4):129-134.
[12]郗永勤;方楚辉.三链融合的循环型木材加工产业链构建——以莆田秀屿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为例[J].能源与环境,2018,(4):35-37.
[13]路涛.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发展“新型林业”推动乡村振兴[J].甘肃林业,2022,(1):24-25.
[14]张冉;段新芳;王瑞.林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6,(10):122-126.
[15]虞华强;孙照斌;段新芳;李星.废弃木质材料分类与利用方式[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8,46(3):7-9.
作者简介:万阳(1989—),男,汉族,湖南岳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林产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