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姚和平
国能神东开拓准备中心 陕西榆林 719315

复制成功

摘要:

煤矿搅拌站作为煤矿生产辅助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混凝土制备、充填材料搅拌等重要任务,其设备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的连续性与作业安全。随着服役年限增长,搅拌站设备普遍面临老化问题,引发设备故障频发、生产效率下降、安全事故风险攀升等一系列问题,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以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设备老化的表现形式与安全风险,深入探究老化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应急保障等多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煤矿企业防范设备老化风险、保障搅拌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安全风险应对措施设备管理
DOI: 10.12428/zgjz2025.11.025
基金资助:

引言

煤矿搅拌站是保障井下充填、巷道支护等作业的核心辅助设施,其设备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煤矿生产安全与效率。随着服役时间延长,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故障发生率与安全风险显著上升。本文聚焦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引发的安全风险,剖析老化特征与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设备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一、煤矿搅拌站设备组成及老化特征

(一)煤矿搅拌站设备组成

煤矿搅拌站由原料储存系统、输送系统、计量系统、搅拌系统、控制系统及辅助系统构成。原料储存系统含水泥仓、砂石料仓等,核心设备为仓体、料位计;输送系统以螺旋输送机、皮带输送机为主,负责原料转运;计量系统包括各类计量秤及传感器,保障物料配比精度;搅拌系统核心为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控制系统采用 PLC 实现自动化操作;辅助系统含除尘、润滑等设备,保障运行环境。

(二)设备老化的定义与判定标准

设备老化是指设备在长期使用中,受物理磨损、化学腐蚀等因素影响,性能下降、功能劣化,无法满足设计或使用标准的渐进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与累积性。判定标准主要包括:性能指标下降,如搅拌效率降低、计量偏差超标;外观结构变化,如锈蚀、变形、密封破损;故障频率升高,无故障运行时间缩短;能耗增加,电力、润滑油消耗上升;安全性能降低,保护装置失效、稳定性下降。

(三)设备老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机械部件老化最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磨损、腐蚀与疲劳。搅拌机衬板、叶片因摩擦厚度减薄,输送带、托辊破损变形,轴承间隙增大出现异响;仓体、计量斗等金属部件受粉尘与水汽影响锈蚀,螺旋输送机叶片锈蚀变形;搅拌机主轴、传动轴在交变载荷下产生疲劳裂纹,严重时断裂。电气设备老化表现为线路与元件劣化。线路绝缘层在粉尘、潮湿环境中老化破损,易引发短路、漏电;接触器、继电器触点氧化烧蚀导致接触不良,传感器精度下降影响计量,PLC 模块、触摸屏等控制元件老化造成程序紊乱、响应迟缓。控制系统老化导致控制精度降低与适应性不足。早期固定程序难以匹配工艺优化与原料变化需求,硬件老化引发信号延迟、数据处理能力下降,部分老旧系统缺乏数据存储分析功能,无法监控设备状态与追溯运行过程。

二、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的安全风险分析

(一)安全事故风险

设备老化易引发多种安全事故。机械部件方面,搅拌机衬板、叶片脱落可能击伤人员或损坏设备,输送带断裂、托辊脱落导致物料坍塌砸伤人员,主轴等关键部件断裂引发设备振动甚至倾覆。电气设备方面,线路短路、漏电造成触电事故,元件故障产生的电火花引燃粉尘、油污引发火灾,粉尘浓度超标时还可能诱发爆炸。控制系统老化导致的设备误动作,如计量失控、突然启动等,也会引发安全风险。

(二)生产中断风险

老化设备故障频发直接导致生产中断。机械故障如搅拌机卡阻、输送设备损坏需停机维修,关键部件更换耗时较长;电气故障可能造成控制系统瘫痪,使搅拌站无法运行;控制系统老化导致的计量精度不足,会使成品料质量不合格,需停机调整。搅拌站产品供应中断将影响井下充填、巷道支护等作业,可能引发顶板垮塌、采掘进度延误等连锁问题。

(三)经济损失风险

设备老化带来的经济损失体现在三方面。维护成本显著增加,故障频发导致备件采购与维修人工费用上升,部分老旧备件需定制加工,进一步提高成本。生产效率下降,设备性能劣化与故障停机时间增加,导致产能降低,可能引发违约赔偿。事故损失巨大,安全事故不仅产生人员伤亡赔偿、设备维修费用,还可能面临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造成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

三、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的成因分析

(一)设备自身因素

设备设计制造质量与材质性能奠定老化基础。早期搅拌站受技术限制,缺乏对煤矿高粉尘、强振动工况的针对性设计,普遍存在结构强度不足、密封不合理等缺陷,如搅拌机轴端密封采用简单填料密封而非机械密封,粉尘极易侵入轴承腔加速磨损,直接缩短部件使用寿命。部分设备为控制初期成本,核心部件采用普通 Q235 钢材,而非耐磨损的高铬合金或耐腐蚀的 304 不锈钢,在搅拌站恶劣环境中,部件损耗速度较优质材质快 2-3 倍。服役年限是关键因素,多数搅拌站设计寿命为 10-15 年,超过服役年限后,部件磨损、疲劳等损伤呈指数级累积,如运行 15 年以上的搅拌机,其主轴疲劳裂纹发生率较新设备高出 80%,性能自然下降,符合设备老化的自然规律。

(二)运行环境因素

恶劣运行环境加速设备老化。粉尘污染严重,原料输送时皮带输送机卸料点粉尘浓度可达 500mg/m³ 以上,远超国家规定的 10mg/m³ 限值,这些粉尘附着在机械部件摩擦面,会形成 “磨料磨损”,使搅拌机衬板使用寿命从设计的 12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以内;粉尘进入电气控制柜后,会在电路板表面形成导电层,导致 PLC 模块短路故障发生率增加 50% 以上。空气湿度大,煤矿区域空气相对湿度常维持在 75%-90%,金属部件表面易形成水膜,引发电化学腐蚀,如砂石料仓内壁每年锈蚀厚度可达 0.3mm,3-5 年便需进行除锈补焊。搅拌与输送设备运行产生的振动加速度可达 0.5g,长期冲击导致螺栓松动频率每周可达 2-3 次,部件连接间隙增大,进一步加剧疲劳老化,同时使计量秤传感器受力不稳定,计量偏差从 ±2% 扩大至 ±5%。温度变化也有影响,夏季厂房内温度可达 40℃以上,导致电气元件温升超标,电容、电阻等元件老化速度加快;冬季低温使润滑油黏度增加 3 倍以上,润滑脂凝固,轴承润滑不良,磨损量较常温时增加 40%,均加剧部件损耗。

(三)管理维护因素

管理维护不到位加剧设备老化与风险。部分煤矿将核心精力放在井下采掘环节,对地面搅拌站设备管理重视不足,未建立专门设备管理部门,多由生产班组兼职负责,导致管理责任模糊。存在 “重使用、轻维护” 现象,据调研,60% 以上的中小型煤矿未制定搅拌站设备专项维护计划,即使有计划也因生产任务紧张难以执行,如润滑油应每 15 天更换一次却延长至 30 天以上,轴承润滑失效问题频发;除尘设备滤袋堵塞后未及时清理,除尘效率从 95% 降至 40% 以下,加剧粉尘对设备的侵蚀。检修模式以事后维修为主,90% 的故障都是在设备停机后才处理,如输送带局部破损未及时修补,最终导致整根皮带断裂,维修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12 小时;检修人员多为通用维修工,缺乏搅拌站设备专业培训,对传感器校准、PLC 程序调试等技术掌握不足,维修后设备故障率仍高达 30%。设备运行记录仅简单记载启停时间,缺乏温度、振动、能耗等关键参数记录,无法通过数据追溯老化轨迹,难以制定精准维护策略。

(四)负荷因素

设备运行负荷影响老化速度。井下充填作业常需连续供料,部分煤矿为缩短工期,让搅拌站长期处于 110%-120% 的超负荷运行状态,如设计产能 50m³/h 的搅拌机被强制提升至 60m³/h,机械部件承受的载荷超出设计极限,搅拌叶片磨损速度加快 1.5 倍,主轴弯曲故障发生率增加 2 倍;电气设备负荷过大导致电流超标,接触器触点烧蚀频率从每月 1 次增至每周 2 次,加速元件老化。负荷波动频繁,煤矿生产受地质条件影响,充填需求常出现骤增骤减,设备每天启停次数可达 10-15 次,远超设计的 3-5 次,频繁启停产生的冲击载荷使传动轴产生疲劳裂纹的时间从 2 年缩短至 8 个月。同时,负荷骤变导致控制系统频繁调整输出,PLC 模块运算负荷增加,程序响应延迟从 0.1 秒延长至 0.5 秒,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行稳定性,形成 “负荷波动 - 性能劣化 - 更易波动” 的恶性循环,加剧设备老化。

四、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一) 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

针对关键老化部件及时更换升级。机械部件方面,用高铬合金、耐磨铸铁等材质更换磨损的搅拌机衬板、叶片,对腐蚀仓体、计量斗采用不锈钢材质或防腐涂层处理,将疲劳损伤的主轴、传动轴更换为高强度合金钢部件。电气设备方面,更换老化线路为阻燃耐磨损电缆,替换氧化的接触器等元件,采用高精度数字式传感器提升计量精度。

对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将传统 PLC 系统升级为工业互联网智能系统,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与远程查看。引入预测性维护模块,通过振动、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利用大数据建立老化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故障;增加自动诊断功能,定位故障点并给出维修建议。优化控制程序,适应工艺与原料变化,提高控制精度。

升级环保与安全设备,将袋式除尘器改为脉冲或静电除尘器,在原料出入口增设局部除尘装置,降低粉尘浓度。安装除湿与通风设备控制厂房湿度,对电气控制柜密封并加装防潮加热装置。为设备配备紧急停机、过载保护装置,在运行区域安装红外报警与监控设备,防范机械伤害事故。

(二)强化设备管理与维护

建立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设备管理办法、维护规程等文件,明确采购、使用、维护等各环节要求。建立设备管理台账,记录型号、服役年限、维护检修等信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责任制,将管理责任分配到操作人员、维护人员与管理人员,明确考核标准与奖惩机制。

优化维护保养体系,结合设备说明书与运行数据,制定个性化维护计划,明确润滑、清洁、紧固等内容与周期。加强维护过程监督,建立记录核查制度,确保维护质量。定期开展维护技能培训,提高人员操作水平。建立备件管理系统,储备关键备件,与供应商合作保障老旧备件供应。

推行科学检修模式,结合设备老化特点,采用预防性检修与预测性检修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检修计划,定期检查关键部件状态;基于智能控制系统数据,分析老化趋势,提前安排检修。组建专业检修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与考核;建立检修质量验收制度,确保检修效果。

(三)优化运行环境与负荷管理

改善设备运行环境,对搅拌站厂房进行密闭改造,安装通风除尘系统,定期清理设备表面与内部粉尘。在电气设备区域设置防潮设施,定期检测湿度并调控。采用减震基础安装搅拌与输送设备,在部件连接部位加装减震装置,减少振动冲击。合理规划设备布局,保障散热空间,冬季对设备进行保温处理,确保润滑油性能。科学管理设备运行负荷,根据设备额定产能制定生产计划,严禁超负荷运行。通过优化生产调度,均衡原料供应与成品输出,减少设备启停与负荷波动。在控制系统中设置负荷监控模块,超过额定值时自动报警并调整;定期检测设备负荷状态,及时处理异常。

(四)完善应急保障体系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针对机械故障、电气火灾、粉尘爆炸等老化引发的事故,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响应流程、处置措施与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模拟设备故障与事故场景,提升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检验预案可行性并优化。

配备充足应急物资,储备灭火器、急救设备、备用部件等,定期检查物资完好性与有效性,及时补充更换。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由设备、安全、技术等人员组成,具备故障排查、事故处置与人员救援能力;与外部救援机构联动,确保紧急情况得到支援。

(五)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开展全面人员培训,针对操作人员,培训设备正确操作、日常检查与异常识别技能;对维护检修人员,培训部件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掌握智能系统使用方法;对管理人员,培训设备管理知识与风险管控理念。采用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的方式,定期考核确保培训效果。建立人员管理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操作人员与检修人员需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建立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体系,将设备运行状态、维护质量等纳入考核,与薪酬挂钩。鼓励人员提出设备改进建议,对有效建议给予奖励,激发参与设备管理的积极性。

结论

煤矿搅拌站设备老化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其老化表现为机械、电气与控制系统的多维度劣化,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生产中断与经济损失等风险,成因涉及设备自身、运行环境、管理维护与负荷等多方面因素。应对设备老化风险需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关键部件更换、控制系统智能化与环保安全设备升级实现技术改造;借助完善制度、优化维护、科学检修强化设备管理;通过改善环境、均衡负荷优化运行条件;依托预案、物资与队伍建设完善应急保障;通过系统培训与机制建设提升人员能力。多维度措施协同实施,可有效延缓设备老化进程,降低安全风险,保障煤矿搅拌站安全稳定运行,为煤矿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参考文献:

[1]姜明彬,李继良,耿波,等. 高效融雪剂搅拌站工艺设计及设备选型[J].中国机械,2025,(18):4-7.

[2]葛亚东. 混凝土搅拌站机械设备的常见故障与维修保养方法研究[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5,(01):14-16.

[3]贺东东. 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技术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4,(05):87-89.

[4]许正义. 混凝土搅拌站的设备管理及安全性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3,(04):9-10.DOI:10.16621/j.cnki.issn1001-0599.2023.02D.05.

[5]郭徽.煤矿混凝土搅拌站的设计研究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9.DOI:10.27275/d.cnki.gsdku.2019.001284.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