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驱系统的高效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
胡计荣1 杨延生2 罗云正3
1.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龙湖大街保利心语小区 024156;2.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少年巷19号 224200;3.四川省丹棱县仁美镇仁美街50号 620200

复制成功

摘要: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电驱系统作为其核心部件,对整车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电驱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及时有效散热,将严重影响其稳定性、效率和寿命。因此,高效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成为提升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电驱系统发热原理及现有冷却技术的分析,提出新型冷却结构设计及冷却介质优化选择的高效冷却设计思路,并探讨传感器布局优化与控制算法优化的热管理策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升电驱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对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电动汽车电驱系统高效冷却设计热管理优化
DOI: 10.12428/zgjz2025.11.036
基金资助:

1. 引言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背景: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电动汽车凭借其零排放、高能效的优势占据了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4]。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5]。这种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为电动汽车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驱系统对电动汽车性能的影响:电驱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电驱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组件,这些部件通过将电能高效转化为机械能,为车辆提供动力支持[2]。电机的效率、功率密度以及控制策略的优化程度,不仅影响车辆的动力输出能力,还对其续航里程和能耗水平产生决定性作用[5]。因此,提升电驱系统的性能是增强电动汽车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研究目的与意义:高效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对于提升电驱系统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以及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驱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有效散热,将导致系统温度过高,从而降低电机效率、加速绝缘老化,甚至影响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通过优化冷却设计与热管理策略,不仅可以提高电驱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能量损耗,进而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7]。此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将为电动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 电驱系统发热原理及影响

2.1 电驱系统发热原理

电动汽车的电驱系统主要由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构成,其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电机在工作时,由于电流通过绕组产生的电阻损耗以及磁场变化引起的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是热量的主要来源[2][5]。此外,控制器中的功率器件如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在开关过程中也会因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损耗不仅降低了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还可能对电驱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理解电驱系统的发热机制对于优化其冷却设计至关重要。

2.2 高温对电驱系统的影响

过高的温度对电驱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寿命均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首先,在高温环境下,电机的铜损和铁损会增加,导致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整车的动力性能[1]。其次,持续的高温会加速电机绝缘材料的老化,降低其电气性能,甚至可能引发短路等安全隐患[6]。此外,高温还会影响控制器的功率器件性能,使其开关频率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因此,有效的热管理策略对于确保电驱系统在适宜温度下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3. 现有电驱系统冷却技术分析

3.1 风冷技术

风冷系统作为传统的电机散热方式,其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散热片、风扇及导流装置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气流或通过风扇强制对流,带走电机产生的多余热量[6]。这种冷却方式无需额外的冷却介质,因此成本较低且维护简便,适用于功率密度不高的电机系统[10]。然而,随着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向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风冷系统的散热能力逐渐显现不足,尤其是在连续大负荷工况下,难以满足高效散热的需求。此外,风冷系统的散热效果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在极端高温条件下性能进一步受限。因此,风冷技术更适合于低功率、轻度使用的电动汽车场景。

3.2 液冷技术

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如水、乙二醇溶液等)在循环管路中流动,紧贴电机绕组或外壳表面,从而有效吸收和带走热量[6]。该技术能够快速、均匀地冷却电机各部分,尤其适合于高性能电动汽车。液冷系统的散热效率显著高于风冷系统,并且可以实现更精确的温度控制,从而提升电机的工作稳定性和寿命[8]。然而,液冷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对密封性能要求较高,以防止冷却液泄漏导致的安全风险。此外,液冷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复杂度较高,成本相对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尽管如此,液冷技术仍是当前高性能电动汽车电驱系统冷却的主流选择。

3.3 其他冷却技术

除风冷和液冷技术外,热管技术和油冷技术也在电动汽车电驱系统中得到了一定应用。热管技术利用工质的相变过程实现高效传热,具有传热速度快、结构紧凑的优点,适用于局部热点散热[6]。然而,热管技术的成本较高,且在长期运行中可能存在工质泄漏的风险。油冷技术则通过将电机定转子集成在变速器内部,采用油液直接冷却关键部件,能够显著提升换热效率[15]。例如,特斯拉Model 3和通用Volt等车型均采用了油冷技术。油冷技术的优点是冷却效果好、可靠性高,但其复杂性较高,且对油液的选择和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技术在特定场景下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为电动汽车电驱系统的冷却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4. 高效冷却设计新思路

4.1 新型冷却结构设计

针对电驱系统的散热需求,提出一种新型冷却结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优化散热片布局和增加冷却通道的方式,显著提升散热效率。具体而言,散热片的布局被重新设计为多层次、交错排列的形式,以增大散热面积并促进热量的快速传导[3]。同时,在关键发热部件周围增设冷却通道,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引导冷却液优先流经高温区域,从而有效降低局部热积聚现象。此外,通过STAR-CCM+和Amesim等多维耦合仿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与模拟计算,验证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散热性能提升效果[12]。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冷却结构,新型设计能够在相同冷却条件下将系统最高温度降低约15%,且整体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为电驱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2 冷却介质优化选择

冷却介质的选择直接影响电驱系统的冷却效率,因此对其热物理性质的深入探讨至关重要。水作为一种常见的冷却介质,具有高比热容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冰点较高,限制了在低温环境中的应用[1]。乙二醇溶液则因其较低的冰点和较高的沸点,被广泛应用于寒冷地区的车辆冷却系统中,但其导热系数相对较低,可能削弱散热效果[13]。此外,特殊油液如硅油或合成润滑油因其优异的绝缘性能和耐高温特性,逐渐成为某些高性能电驱系统的首选冷却介质。然而,这类介质的成本较高且流动性较差,需要配合专门的循环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不同冷却介质的特性,合理选择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冷却介质,能够显著提高冷却效率并延长系统使用寿命[1][13]

5. 热管理优化策略

5.1 传感器布局优化

合理的传感器布局是实现对电驱系统关键部位温度精准监测的基础,为热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电动汽车电驱系统中,温度传感器应布置在易发生过热的关键组件上,如电机绕组、控制器功率模块等位置[9]。通过多点分布式布置方案,可以全面捕捉系统内部温度场的变化情况,避免因局部过热未被及时发现而导致的故障。此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进一步优化传感器布局策略。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温度数据,预测潜在的高温区域,并据此调整传感器位置,以提高监测效率与准确性[11]。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传感器布局优化方法不仅能够提升热管理的响应速度,还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能耗。

5.2 控制算法优化

在电驱系统热管理中,控制算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冷却系统的性能表现。传统PID控制算法因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风扇转速和冷却液流量的调节中。然而,由于电驱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性等特点,传统PID控制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温度调节需求[3]。相比之下,模糊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时温度变化动态调整控制参数,展现出更好的适应性与鲁棒性。研究表明,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形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显著提升冷却系统的动态性能,降低整车能耗[11]。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控制算法也逐渐应用于热管理领域。这些算法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能够更精准地预测系统热行为并优化冷却资源分配,从而提高温度调节精度和系统效率[3]

6. 实际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与平衡

6.1 成本因素

高效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虽然在提升电驱系统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增加。例如,液冷技术需要采用高密封性材料以防止冷却液泄漏,这不仅提高了材料的采购成本,还增加了制造工艺的复杂性[7]。此外,新型冷却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模拟计算工具和实验设备,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成本[9]。为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并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冷却介质和材料,同时优化制造工艺以减少资源浪费。

6.2 可靠性因素

冷却系统部件的可靠性问题是影响电驱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挑战。例如,密封件老化可能导致冷却液泄漏,进而影响系统的散热效果并引发安全隐患[6]。此外,冷却液的质量和性能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从而影响系统的冷却效率[10]。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高性能密封材料,并定期监测冷却液的状态以及时进行更换。同时,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各部件的耐久性,通过冗余设计和故障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6.3 成本与可靠性的平衡

在满足电驱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平衡成本与可靠性是实现最优综合效益的关键。一方面,过度追求低成本可能导致系统可靠性下降,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和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可靠性可能带来成本的大幅上升,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7]。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权衡不同设计方案的成本与可靠性指标。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智能热管理系统来动态调整冷却策略,既能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又能延长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在成本和可靠性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9]

7.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7.1 与新兴材料技术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材料在电动汽车电驱系统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高导热材料如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因其优异的导热性能,可显著提升散热效率,从而有效降低电驱系统关键部件的工作温度[8]。此外,相变材料(PCMs)通过吸收或释放潜热来维持温度稳定,能够在特定温度范围内为电驱系统提供动态热管理支持。这种材料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广至电机和控制器等部件[11]。这些新兴材料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冷却系统的效率,还能简化结构设计,为电动汽车电驱系统的高效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开辟新途径。

7.2 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

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动汽车电驱系统的热管理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AI)算法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电驱系统的运行数据,预测温度变化趋势,并自动调整冷却策略以实现自适应冷却[8]。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控制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车辆行驶工况、环境温度及电池状态等多种因素,动态调节冷却液流量和风扇转速,从而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11]。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热管理策略能够基于历史数据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智能控制技术与热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电驱系统冷却设计与热管理优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厚淋;张岩;何联格.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冷却方式优化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4,49(14):1-8.

[2]解增昆.新能源电气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提升[J].时代汽车,2024,(11):112-114.

[3]张楠;桂经良;马明霞;李加军;范文杰.基于多维耦合仿真的冷却系统控制策略优化[J].汽车电器,2023,(3):8-11.

[4]徐向阳;赵俊玮;董鹏;王书翰;刘艳芳.双碳目标下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特征与展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23,14(4):395-412.

[5]郭晓欢.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的性能与效率优化[J].汽车维修技师,2024,(4):91-91.

[6]翟若岱;田彩姣;彭显正;叶龙海;陈杰.电动汽车热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汽车实用技术,2024,49(7):14-19.

[7]吴建平.一种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探讨[J].南方农机,2021,52(20):119-121.

[8]陈丹;刘福华;郝孟军.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优化[J].汽车测试报告,2023,(14):13-15.

[9]夏飞.新能源汽车电气架构设计与优化探讨[J].汽车测试报告,2024,(8):47-49.

[10]盛杰;于海洋.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2,(10):97-99.

[11]谭明香.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优化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4,(2):13-15.

[12]陆训;汪跃中;张朝闻.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散热设计与试验验证[J].制冷与空调,2019,19(7):32-36.

[13]马国俊;李玉发;魏中华.小型电动汽车热管理与动力性能匹配优化方法[J].专用汽车,2023,(12):24-30.

[14]褚众;程伟;董辉;于闯;于海生;林霄喆.基于AMESim的汽车电驱动总成冷却润滑系统仿真分析[J].汽车零部件,2023,(12):16-19.

[15]苟毅彤.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技术分析[J].汽车世界,2020,(7):17-18.
作者简介:胡计荣(1987—),男,汉族,山西省岚县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