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电力行业向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方向发展,电厂热控系统(ThermalControlSystem)的复杂性与集成度日益提升。作为机组自动化控制的“神经中枢”,热控系统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设备,实现对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精准监测与闭环控制。然而,热控系统在长期运行中易受高温、高压、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影响,导致传感器漂移、执行机构卡涩、控制逻辑失效等问题,进而引发机组跳闸、设备损坏甚至安全事故。
1电厂热控系统概述与可靠性基础理论
1.1热控系统功能与结构
(1)热控系统的核心组成
电厂热控系统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及人机界面为核心,实现机组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闭环控制。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并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器(如DCS/PLC)基于预设逻辑处理信号并生成控制指令;执行机构(电动/气动阀门、变频器等)驱动现场设备动作;人机界面提供操作员与系统的交互通道,支持参数显示、报警管理及手动干预。四者协同构成“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完整控制链,是保障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基础。
(2)系统分层架构
热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数据采集层、控制逻辑层与执行反馈层。数据采集层通过I/O模块汇总传感器信号,完成模数转换与初步滤波;控制逻辑层基于分布式控制算法(如PID、模糊控制)生成决策指令,并处理异常工况下的安全保护逻辑;执行反馈层将指令传递至执行机构,同时采集现场设备状态返回至上层,形成闭环控制回路。分层架构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与故障隔离能力。
1.2可靠性工程理论基础
(1)可靠性定义与指标
可靠性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常用指标包括:可用度(A)(系统正常工作概率)、故障率(λ)(单位时间失效概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相邻故障间隔的平均时长)及平均修复时间(MTTR)(故障修复所需的平均时间)。其中,MTBF与MTTR共同决定系统可用度(A=MTBF/(MTBF+MTTR)),是衡量热控系统连续运行能力的核心参数。
(2)热控系统可靠性模型
热控系统可靠性模型以串联、并联结构为基础,结合马尔可夫过程描述动态失效行为。串联模型中,任一组件失效导致系统瘫痪,适用于关键控制回路;并联模型通过冗余组件提升可靠性,如三重模块化冗余(TMR)控制器。马尔可夫模型引入状态转移概率,可分析降级运行、间歇故障等复杂场景,适用于评估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智能控制系统,为可靠性预测提供量化工具。
(3)可靠性分配与预计方法
可靠性分配是将系统级可靠性指标(如MTBF目标值)分解至子系统或组件的过程,常用方法包括:等分配法(按组件数量均分指标)、评分分配法(基于复杂度、重要性加权分配)及AGREE分配法(综合考虑故障率、维修时间与系统结构)。可靠性预计则通过历史数据或仿真模型估算系统实际可靠性水平,典型方法有相似设备法(参考同类系统数据)与应力分析法(分析环境应力对组件寿命的影响),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2热控系统安全风险与失效模式分析
2.1典型安全风险识别
(1)硬件失效
硬件失效是热控系统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传感器漂移(如热电偶老化导致温度测量失真)、执行机构卡涩(如气动阀门密封件磨损引发动作滞后)及电源故障(如UPS失效导致控制回路断电)。此类失效具有突发性强、隐蔽性高的特点,易直接触发机组保护动作或导致设备损坏。
(2)软件缺陷
软件缺陷是热控系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涵盖控制逻辑错误(如联锁条件缺失导致误跳机)、通信协议漏洞(如Modbus协议未加密引发数据篡改)及算法鲁棒性不足(如PID参数未自适应调整导致控制振荡)。软件缺陷通常在特定工况下暴露,具有连锁扩散风险。
(3)环境干扰
环境干扰通过物理场耦合影响热控系统稳定性,包括电磁干扰(如变频器谐波导致传感器信号失真)、温度/湿度极端值(如高温加速电子元件老化)及振动影响(如汽轮机振动导致控制柜接线松动)。环境干扰具有累积效应,长期作用可能引发系统性失效。
2.2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1)故障传播路径与系统级后果
FMEA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失效传播路径,例如:传感器漂移→控制逻辑误判→执行机构过调→锅炉主蒸汽温度超限→机组MFT动作停机。单点故障可能通过控制回路耦合放大为系统级灾难,需重点关注关键路径上的冗余设计与隔离机制。
(2)风险优先级数(RPN)评估方法
RPN由严重度(S)、发生频度(O)及探测度(D)三要素乘积确定(RPN=S×O×D),用于量化风险优先级。例如:执行机构卡涩(S=9,停机风险;O=3,每月发生;D=5,需人工巡检发现)的RPN=135,属高风险项,需优先采取冗余配置或预测性维护策略降低风险。
3热控系统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
3.1硬件冗余与容错设计
(1)传感器信号冗余处理与表决机制
传感器冗余通过多通道独立采样提升信号可靠性,常见方案包括三取二表决(2oo3)与中值滤波。2oo3机制中,三个传感器独立测量同一参数,当两个及以上信号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时,取中值作为有效输出;若任一传感器超差,系统自动隔离并报警。该设计可抵御单点失效,适用于锅炉汽包水位等关键参数监测。
(2)电源与通信网络的冗余配置
电源冗余采用双路UPS并联供电,主备电源自动切换时间≤10ms,确保控制回路断电零中断;通信网络冗余通过双环网拓扑实现,主环与备环实时同步数据,单链路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用路径,切换时间<50ms。冗余配置需解决共模故障问题,如电源冗余需避免两路输入同源,通信冗余需采用不同物理介质(光纤+双绞线)。
(3)三重模块化冗余(TMR)在控制器中的应用
TMR控制器由三个独立CPU模块组成,同步执行相同控制算法并交叉比较输出结果。若任一模块输出与其他两模块不一致,系统自动将其投票出局并切换至二取一模式,同时触发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流程。TMR可容忍单模块任意故障,适用于核电站安全级DCS等高可靠性场景,其可用度可达99.999%以上。
3.2软件可靠性增强技术
(1)控制逻辑的容错编程
容错编程通过硬件级与软件级机制提升逻辑鲁棒性:硬件级采用看门狗定时器(WDT)监测主程序运行周期,超时未复位则触发系统复位;软件级嵌入异常处理机制,如C++中的try-catch块捕获内存越界、除零错误等异常,并执行预设安全动作(如切换至手动控制)。容错编程需平衡响应速度与故障覆盖率。
(2)通信协议的抗干扰设计
通信协议抗干扰设计聚焦数据完整性与实时性:冗余传输采用双通道并行发送相同数据包,接收端通过序列号去重并校验CRC码;时间敏感网络(TSN)引入时间触发机制,为关键数据分配固定时隙,避免总线冲突;加密协议(如AES-128)防止数据篡改,适用于远程控制指令传输。抗干扰设计需满足热控系统<100ms的实时性要求。
(3)软件测试与验证方法
软件测试与验证是可靠性保障的最后防线:模型检测(ModelChecking)通过形式化方法验证控制逻辑是否满足安全属性(如“汽轮机转速超限必触发快关阀”);形式化验证(FormalVerification)使用数学工具证明软件行为与需求规范的一致性;硬件在环(HIL)测试将软件运行于仿真环境中,模拟极端工况(如传感器断线)下的响应。测试覆盖率需达到MC/DC(修正条件判定覆盖)级别。
4热控系统安全维护策略与优化方法
4.1传统维护模式局限性分析
(1)定期检修的过度维护与欠维护问题
定期检修依赖固定周期(如每3个月检修一次),易导致“过度维护”与“欠维护”并存:高频检修增加设备磨损(如阀门频繁拆装导致密封失效),同时消耗大量人力与停机成本;低频检修则可能遗漏早期故障(如传感器漂移未及时校准),引发连锁失效(如锅炉主蒸汽温度失控)。传统模式缺乏对设备实际状态的动态感知,难以平衡可靠性与经济性。
(2)事后维修的成本与安全风险
事后维修仅在故障发生后介入,虽初期成本低,但存在显著安全隐患:热控系统故障可能直接触发机组跳闸(如汽轮机超速保护动作),导致非计划停机损失(单次停机损失可达数百万元);若故障扩散至辅助系统(如润滑油泵停运),甚至可能引发设备损坏(如轴瓦烧毁)。此外,事后维修需紧急调配资源,维修质量受时间压力影响,易埋下二次故障隐患。
4.2基于状态的预防性维护(CBM)
(1)在线监测技术
CBM通过多参数在线监测实现故障早期预警:振动分析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执行机构(如给水泵)振动频谱,识别轴承磨损或转子不平衡;温度场监测采用红外热像仪扫描控制柜内电子元件,定位过热点(如IGBT模块结温超限);信号趋势预测基于历史数据构建ARIMA模型,预测传感器漂移量(如压力变送器零点偏移趋势),提前触发校准任务。在线监测需解决数据传输延迟(<100ms)与噪声滤波问题。
(2)维护周期动态优化模型
维护周期优化以设备退化规律为基础,构建“状态-风险-成本”多目标模型:通过威布尔分布拟合执行机构卡涩故障时间,结合实时振动幅值调整检修阈值;引入遗传算法求解最优维护间隔,平衡停机损失(如机组降负荷)与维修成本(如备件库存)。某电厂应用动态模型后,阀门检修频次降低40%,故障率下降25%,实现可靠性与经济性双提升。
4.3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
(1)设计阶段可靠性指标分配
设计阶段需根据系统功能安全等级(如SIL3)分配可靠性指标:采用AGREE方法将MTBF目标值分解至子系统,如传感器模块分配MTBF≥50,000小时,控制器模块分配MTBF≥100,000小时;通过FMEA识别单点故障环节(如单通道电源),强制采用冗余设计(如双路UPS供电);建立可靠性设计准则库,规范电磁兼容(EMC)测试、降额设计等关键技术要求。
(2)运行阶段健康状态评估
运行阶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系统健康度:选取传感器精度、控制器负载率、执行机构响应时间等10项指标构建评价集,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如传感器精度权重0.3);利用隶属函数将指标值映射至[0,1]区间,综合计算健康指数(HI);当HI<0.6时触发预警,指导开展针对性维护(如校准漂移传感器)。某电厂应用该法后,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5%。
(3)退役阶段备件管理与知识复用
退役阶段需建立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对淘汰设备(如旧版DCS卡件)进行剩余寿命评估,通过加速寿命试验(ALT)确定备件再利用价值;构建知识库沉淀维护经验(如“某型号阀门卡涩的典型解决方案”),采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实现故障案例智能检索;推行备件共享机制,通过区域联储联备降低库存成本(如跨电厂调剂冗余电源模块)。知识复用可使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60%。
5热控系统可靠性验证与评估体系
5.1试验验证方法
加速寿命试验(ALT)通过强化温度、电压等应力加速硬件老化,结合阿伦尼斯模型或逆幂律模型外推实际寿命,可快速定位传感器漂移、继电器触点氧化等失效模式,缩短硬件可靠性验证周期至数周;半实物仿真(HIL)平台将真实控制器与虚拟被控对象(如锅炉汽包模型)连接,通过注入通信干扰、传感器断线等故障场景,验证软件容错逻辑(如三取二表决、异常处理机制)的实时性与有效性,降低现场测试风险。
5.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多维度可靠性指标需兼顾功能安全与运行效能:功能安全等级(SIL)量化系统避免危险事件的能力(如SIL3对应每小时危险失效概率<10⁻⁸),系统可用性(A)反映无故障运行时间占比(如A≥99.99%);权重分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经验确定指标优先级(如SIL权重0.6、A权重0.4),或通过熵权法基于历史故障数据动态调整权重,避免主观偏差,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反映系统综合可靠性水平。
5.3不确定性分析与灵敏度测试
蒙特卡洛模拟通过随机抽样参数分布(如传感器精度±0.5%、通信延迟正态分布)生成大量仿真场景,量化参数波动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范围(如可用性波动±2%);结合灵敏度分析识别关键部件(如执行机构卡涩对系统停机风险的贡献度达60%),指导资源优先投入薄弱环节改进(如增加执行机构冗余或优化润滑策略),提升可靠性优化效率。
结语
热控系统可靠性保障需贯穿试验验证、指标评估与不确定性分析全链条。加速寿命试验与半实物仿真突破传统测试局限,实现硬件耐久性与软件容错能力的快速验证;多维度指标体系结合主客观权重分配,确保可靠性评估科学全面;蒙特卡洛模拟与灵敏度测试精准定位薄弱环节,为针对性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志.火电厂热控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维护[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6):1923.
[2]张林,张航.发电厂热控自动化系统设计与优化分析[J].现代工业工程,2025,(03):31-33.
[3]傅国刚,王娜.火电厂热控保护系统故障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河北农机,2021(6):86,88.
[4]罗富德.提高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技术研究[J].工程管理与技术探讨,2025,7(1).
作者简介:姓名:孙士伟 出生年月1981.09.17 性别:男 名族:汉族 籍贯:吉林省松原市 单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发电分公司 职称:助理工程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电厂热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