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估
高联立1 陈东2 梁兵3
1.重庆市界石仪表有限公司 401346;2.重庆市九龙坡区火炬大道13号11幢4-2 400039;3.成都市青羊区金鹏街109号5栋1单元1楼101号 610091

复制成功

摘要:

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目标优化算法在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目标优化算法如何平衡生产时间、成本与资源利用率,应对动态生产环境以及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通过构建包含求解精度、计算效率和鲁棒性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实际案例数据对多目标优化算法性能进行评估,同时与传统调度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本研究为智能制造领域优化生产调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多目标优化算法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性能评估
DOI: 10.12428/zgjz2025.11.038
基金资助:

1. 引言

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与趋势: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逐步引领全球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制造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2]。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技术集成化、数据驱动化和平台生态化特征。例如,基于云边缘计算的智能生产线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制造系统,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生产优化方案[8]。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将朝着更加智能、灵活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生产线调度对智能制造的影响:生产线调度是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其优化程度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合理的调度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生产时间、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然而,在复杂的智能制造环境中,传统调度方法往往难以平衡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如最小化完工时间、降低能耗和优化成本等[7]。这种局限性使得生产线调度成为制约智能制造效能提升的重要瓶颈,亟需更为先进的优化算法加以解决。

1.3 研究多目标优化算法应用的必要性

多目标优化算法因其卓越的求解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已成为解决智能制造生产线复杂调度问题的有效工具。与传统单目标优化方法相比,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同时考虑多个冲突目标,并通过帕累托最优解集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决策支持[4]。例如,基于遗传算法和改进灰狼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已在柔性车间调度中展现出显著优势[5]。本文旨在探讨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估,以期为提升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多目标优化算法概述

2.1 多目标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多目标优化算法旨在解决包含多个相互冲突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其核心概念包括帕累托最优解、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帕累托最优解是指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不存在其他可行解能够同时改善所有目标函数值而不劣化其他目标函数值的解[7]。目标函数用于量化优化问题的多个目标,例如最小化生产时间、成本或资源消耗等,而约束条件则定义了问题的可行域,确保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10]。通过引入帕累托最优解的概念,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在多个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生成一组非支配解集,为决策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方案。

2.2 常见多目标优化算法类型

常见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灰狼算法等,每种算法均具有独特的特点与适用场景。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采用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搜索帕累托最优解集,适用于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尤其在处理离散型问题时表现出色[1]。粒子群算法则基于群体智能理论,通过粒子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实现优化,其收敛速度快且易于实现,广泛应用于连续型优化问题[12]。灰狼算法是一种新兴的元启发式算法,通过模拟灰狼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狩猎行为进行优化,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鲁棒性,特别适合处理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3]。这些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根据不同的优化需求选择适当的算法类型。

3. 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

3.1 平衡生产时间、成本与资源利用率

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冲突目标,实现生产时间、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的平衡。例如,在基于云边缘的智能生产线中,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进行任务调度,可以同时优化完工时间、能耗和成本[2]。这种算法通过数据收集和预处理阶段获取必要的生产信息,并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制定决策方案。此外,文献[6]提出了一种以生产完工时间和惩罚成本为目标的多目标混合共生生物搜索算法,通过合理安排预制构件的生产顺序和资源配置,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这些实例表明,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生产线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3.2 应对动态生产环境

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动态变化,如设备故障或订单变更,对调度算法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改进的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IMOGWO)通过引入反向学习初始化种群策略和多级官员领导机制,能够在动态环境中快速调整调度方案[1]。此外,文献[5]指出,自适应惩罚MOEA/D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惩罚因子,能够在邻域内实现染色体的协同进化,从而有效应对设备故障和订单变更等不确定因素。这种算法不仅提高了调度的灵活性,还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为动态生产环境下的优化调度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3.3 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

在智能制造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对调度算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多目标优化算法通过其灵活的建模能力和高效的求解方法,能够满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例如,文献[8]提出了一种结合遗传算法和小脑模型神经网络的方法,用于解决生产周期与生产费用双目标调度问题。该方法通过全局搜索能力和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生成了符合多样化需求的优质调度方案。此外,文献[11]设计了一种基于循环拥挤排序的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成功应用于汽车座椅混流装配线的排产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多型号多批次混流装配中显著缩短生产周期并减少等待时间,充分体现了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方面的优势。

4. 多目标优化算法性能评估

4.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全面评估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性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通常包括求解精度、计算效率和鲁棒性三个核心维度。求解精度反映了算法在逼近帕累托最优解集方面的能力,其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算法得到的非支配解与理论最优解之间的欧式距离或超体积指标来实现[7]。计算效率则关注算法的运行时间复杂度,尤其是在大规模问题中,高效的算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可行的调度方案,这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9]。鲁棒性衡量算法在不同初始条件或数据扰动下的稳定性,通常通过多次独立运行并统计解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评估。此外,还可以引入收敛速度作为辅助指标,用以评价算法在迭代过程中找到最优解的速度快慢。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估框架,为后续的性能分析提供了量化依据。

4.2 基于实际案例数据的评估

为了验证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表现,选取某汽车座椅混流装配线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该装配线具有多型号、多批次的特点,其调度目标包括最小化完工时间和等待时间。实验采用改进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优化,并与传统调度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NSGA-Ⅱ算法在求解精度上显著优于基础算法,其帕累托前沿分布更加均匀且贴近真实最优解[11]。同时,通过对装配总时间和等待时间的统计发现,优化后的排产方案使得总装配时间减少了21.05%,总等待时间降低了12.07%,充分体现了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6]。此外,实验还记录了算法的运行时间,结果显示改进算法在保证较高求解质量的同时,并未显著增加计算负担,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适用性。

4.3 与其他传统调度算法对比

为了深入探讨多目标优化算法相较于传统调度算法的优势与不足,将改进的NSGA-Ⅱ算法与传统的遗传算法(GA)以及灰狼算法(GWO)进行对比分析。实验选取包含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能耗和产品质量三个目标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作为测试案例。结果表明,改进的NSGA-Ⅱ算法在求解多目标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寻优能力,其收敛速度和解集质量均优于其他两种算法[3]。具体而言,在单目标优化实验中,改进NSGA-Ⅱ算法的平均适应度、最优解和最劣解均优于GA,且平均偏差更小,说明其解的稳定性更高[9]。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改进NSGA-Ⅱ算法在参数调试方面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处理高维问题时,参数设置对算法性能的影响较为敏感。相比之下,传统算法虽然求解能力较弱,但其实现简单且对硬件要求较低,因此在某些资源受限的场景中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4]。综合来看,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复杂调度问题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也需针对其局限性进行进一步改进。

5. 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数据获取与处理难题

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实际应用中,数据获取与处理是多目标优化算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生产线涉及大量物联网设备、传感器和制造资源,数据收集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不完整或质量较差[2]。例如,在汽车装配线上,任务处理时间、能耗率和机器可用性等关键数据可能因传感器故障或网络延迟而出现缺失值或异常值。此外,不同来源的数据格式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数据预处理的复杂性[13]。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基于统计方法的数据填充技术,如使用平均值或中值填补缺失值,并通过数据清洗和规范化流程提高数据质量。同时,结合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的Pandas库)进行高效的数据预处理,能够有效提升数据可用性,为后续优化算法提供可靠的基础。

5.2 算法参数调试困境

多目标优化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面对参数调试的复杂性问题。这些算法通常包含多个关键参数,如种群规模、迭代次数、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等,其设置对算法性能具有显著影响[1]。然而,参数敏感性使得调试过程变得尤为困难,尤其是在高维复杂问题中,不同参数组合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优化结果。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参数调试通常依赖经验或试错法,这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保证最优配置[5]。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例如基于动态拥挤度计算的NSGA-II改进算法,通过实时监测种群分布情况自动调整参数值。此外,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最优参数组合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显著减少人工干预并提高算法效率。

5.3 与其他系统兼容性问题

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多目标优化算法需要与多种现有系统(如MES、ERP等)协同工作,但系统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成为实施的主要障碍[8]。例如,MES系统负责实时监控和生产调度,而ERP系统则侧重于资源管理和订单处理,若优化算法无法与这些系统无缝集成,则可能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影响整体生产效率[14]。此外,不同系统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增加了集成的技术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基于标准化协议的中间件技术,实现算法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和功能协同。同时,设计模块化架构的优化算法,使其能够灵活适配不同系统的需求,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6. 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未来发展

6.1 与新兴技术融合

多目标优化算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为其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来动态调整优化算法的参数,从而提高算法的自适应能力[2]。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可以提前识别设备故障或订单变更,为多目标优化算法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大数据技术则能够从海量生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构建更加精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线上的设备能够实现实时通信和数据共享,为多目标优化算法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从而显著提升调度效率[13]。此外,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处理能力,使其能够在分布式环境中高效运行,满足复杂生产场景的需求。

6.2 拓展应用场景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新领域和新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在绿色制造领域,多目标优化算法可以通过综合考虑能耗、碳排放和生产效率等指标,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线的设计与优化[8]。例如,在柔性作业车间中,通过优化机器负荷和能源消耗,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在个性化定制场景中,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平衡多样化产品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确保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15]。此外,随着智能工厂概念的普及,多目标优化算法还可以应用于物流配送、库存管理等环节,进一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协同效率。这些新应用场景不仅拓展了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应用范围,也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3 算法改进与创新

为了应对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中日益复杂的优化问题,多目标优化算法本身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一方面,提高求解效率是算法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引入混合搜索策略或动态权重机制,可以在保持种群多样性的同时加快算法收敛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实时调度的需求[3]。另一方面,增强算法的鲁棒性也是关键。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数据不完整或环境不确定性,算法可能面临性能下降的风险。因此,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保持优化结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7]。此外,结合最新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如量子计算和图神经网络,有望为多目标优化算法带来突破性进展。这些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算法的性能,也将推动智能制造生产线调度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稚;周双牛.面向绿色智能制造的高维多目标动态作业车间调度优化[J].运筹与管理,2023,32(1):47-53.

[2]赵成志;蔡泽鹏;洪智学.基于云边缘的智能生产线多目标任务调度方法[J].电子质量,2023,(11):33-38.

[3]冯麟皓;方喜峰;李俊.基于灰狼算法的多目标车间调度优化[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23,(1):168-172.

[4]卢佳明;翟普.混合进化算法框架及其在多目标调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21,33(11):70-72.

[5]王玉巧;温承钦;刘智飞.基于自适应MOEA/D的柔性车间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J].制造技术与机床,2023,(6):167-174.

[6]秦旋;房子涵;张赵鑫.考虑资源约束的预制构件多目标生产调度优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1,27(8):2248-2259.

[7]李长云;李霆誉;王志兵;谷鹏飞;林多.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柔性车间调度问题[J].制造技术与机床,2023,(5):173-178.

[8]陈贤照.智能制造系统多目标车间调度分析[J].科技风,2020,0(2):28-28.

[9]赵慧娟;范明霞;姜盼松;温禄兴.时间-能耗-质量权衡优化的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调度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3,40(5):67-75.

[10]周竞涛;蒋腾远;袁乔;路朝留.基于SOMA的多目标优化作业车间自适应调度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22,44(2):62-66.

[11]姜兴宇;李世磊;田志强;邓健超;韩清冰;刘伟军.某汽车座椅混流装配线多目标排产优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23,45(1):48-58.

[12]张博;梁艳艳.基于改进的多目标PSO算法的离散型FJSP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22,(9):33-37.

[13]罗龙健;赵橄培;莫程凯.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优化的研究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3,(23):119-121.

[14]齐琦;毋涛.基于改进NSGA-Ⅱ算法的多目标生产智能调度[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31(8):162-168.

[15]李丹;向凤红;毛剑琳.基于INSGA-Ⅱ高维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优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4(2):341-348.
作者简介:高联立(1971—),男,汉族,重庆人,专科,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ISSN:3079-9155 (Online)
ISSN:3008-0053 (Print)
所属期次: 2025.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所刊发的文章将授权中国知网或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为你推荐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