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由于其强度高、硬度大,经常被用在各种建筑、航天、以及生活当中,但是其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耐腐蚀性差、抗疲劳性能差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处理来改善其性能。金属材料通过各种处理手段,比如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可以得到我们所想要的性能,这种热加工工艺被称为热处理工艺。在石器时代就出现这种热处理工艺,然后经历铜器和铁器时代,优化完善为现代的模式。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是最为重要的步骤,其可以不改变材料的本质以及形状,只改变其表面的化学组成,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性能,并且材料的性能也会得到改善,提高材料的质量,而这是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因此为了使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机械,采用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进行再加工。在机械工业中,铝合金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比如制作窗框、门板等,因此对铝合金进行热处理工艺,进而推断出其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情况。
1影响因素
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热处理时,影响其变形的因素有:(1)温度的影响。金属材料具有自身的临界加热温度,并且在对其进行热处理之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降低,耐高温性能降低。在某个临界温度,金属材料的热应力及结构的张力不断变化,导致金属材料的性能受到影响。(2)冷却介质的影响。在热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淬火介质的使用,但搅拌方法和冷却介质的速率等因素会影响材料的变形,最终由于材料组织的改变导致金属材料的变化,冷却剂对金属材料的稳定性会产生重要的作用。(3)预处理的间接作用。在进行加工之前,某些材料需要经过预处理,消除金属材料的原始内部张力。通常,预处理的工艺技术是标准化方法。如果在标准化过程中的冷却环节中,金属材料未充分冷却,这些问题会直接对金属材料的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2影响机理
金属材料的热疲劳性能反映抗疲劳性能。金属材料中的碳化物聚集会影响热疲劳裂纹的产生。对碳化物的聚集进行建模,然后对其模型进行分析得知,碳化物在热、冷交换的环境中会发生聚集。一个颗粒较小,但当其在持续循环中,小颗粒之间相互碰撞聚集到一起,变成大颗粒,碳化物就此形成。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裂纹,并且逐渐从微裂纹而变成为裂纹。另外,金属材料中杂质与少碳化物还不相容,这就会导致其产生微裂纹,当微裂纹的尺寸和颗粒的尺寸相近时,在热、冷相互交换的条件下,在环境对材料施加应力时,如果裂纹处的受到的应力较大,会导致裂纹扩展,最终热疲劳性裂纹产生。
3 性能验证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1)工作人员要注意在操作场地上进行清洁,清理电源表,保证场地干净,确保能够正常工作;(2)工作人员要遵从规章制度,穿戴好各种防护设备,保护好自己;(3)工作人员操作机器时要迅速升高室内温度,控制和确保材料温度,保持表面的硬度尽可能低;(4)注意室内的温度,快速加热,长期放电,进行维护;(5)对于操作步骤一定要按相关标准进行,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性。冷循环600次后的表面材料,单个材料中的裂纹不均匀,循环 1200 次后的裂纹更多。实验记录如下表。
表1不同温度下以及不同循环次数下的数据
实验记录表明,在使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时,同一样品的循环次数与较大的裂纹宽度和面积是成正比的,即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因子升高。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裂纹总长度降低,即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损伤因子降低。
4 验证结论
根据上述论述,在循环次数为600时,样品产生了裂纹,在此之后虽然新的导致裂纹产生的条件出现了,但是之前的裂纹产生已成为主要部分。在冷热交替应力的条件下,一些裂纹变大而形成了较大的裂纹,而由于后期应力撤掉,其他小裂纹没有再次发生变大的情况。同时随循环次数增加,裂纹发生氧化会减少,而且这些裂纹经过酸洗、抛光就不会存在了。因此,金属材料其热处理循环600次时的裂纹长度,要比循环次数1200次的大。金属材料经过热处理后,强度提高,热疲劳性能变好。
参考文献:
[1]刘娜.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抗疲劳性能影响分析[J].冶金与材料,2020,40(4):33,35.
[2]董敬晨,张宝维,计璇.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抗疲劳性能影响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9):3420.
[3]廖辉玲.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抗疲劳性能影响分析[J].技术与市场,2020,27(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