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视角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的研究
谢峥嵘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谢峥嵘,. 区块链视角下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的研究[J]. 金融研究杂志,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399.
摘要:
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模式逐渐转向数字化,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也能给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痛点问题带来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研究传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研究供应链金融运作流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信用风险,分析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控制中的难点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特征分析,探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控制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性、智能合约等特性,能够很好地缓解供应链金融中信息不透明、交易作假、交易信息被篡改等痛点问题,优化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降低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关键词: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
DOI:10.12721/ccn.2023.157399
基金资助:

一、引言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供应链金融开始产生,这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另一种方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方式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将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对收集来的供应链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给满足要求的企业提供相应融资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宋华(2019)通过将供应链金融划分狭义和广义,狭义上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开展的,而广义上供应链金融则是盘活整个供应链上的现金流,从而优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金流[1]。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以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保证,因为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促使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授信服务,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这种融资方式获得成本更低的贷款,更加有利于产业链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传统融资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传统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资质更好的大中型企业,授信主体为单一企业。从授信依据上看,供应链金融可以使得金融机构及时关注到供应链动态信息、应收账款等情况,而传统融资则主要依靠企业静态信息、抵押物情况等。从融资渠道上看,传统融资主要依靠是传统商业银行,而供应链金融资金供给方包含商业银行、保理、融资租赁等机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吸引了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龙头企业、供应链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等逐渐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资金需求方不只涉及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核心企业,有的业务还需要涉及第三方服务等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参与主体较多,相比传统信贷模式而言风险点不仅仅只需关注单一企业,而是需要关注整个供应链。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由于交易产生的上下游关系而将业务、资金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各参与方的信用风险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各种繁杂物流信息、资金链等更加大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难度,并且供应链金融也逐渐暴露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交易作假、交易信息被篡改等痛点问题。近些年来,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区块链技术也因此得到不断发展。关于该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也一直备受着学者关注。郑昱和张凯夕(2020)通过分析济南市实践中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和风险点,形成了更为完善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在通过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后提出,在多个角度收集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关注核心企业及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情况、推动区块链技术等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2]。郭菊娥和陈辰(2020)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够优化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在实践中应加大力度为区块链切实应用在供应链金融上提供保障[3]。李佳佳和王正位(2021)通过对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区块链下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机制,指出当前区块链应用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好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4]。林永民等(2021)认为区块链作为互联网时代构建“去中介陌生信任模型”的支撑技术,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主体之间的信任缺失提供了可能[5]

综上,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相结合中来,并且大多学者也关注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综合应用上,但在研究信用风险的发生上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从区块链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推动经济模式逐渐转向数字化,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也能给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痛点问题带来新的思路。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分析

在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保持长期贸易合作关系,赊销也常常用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获取产品或服务时的一种交易方式,这就会使得企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同时,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资产周转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但是,风险管控的难度也是金融机构的一大困扰。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交易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开展这类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对企业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核应收账款单据是否在真实交易背景下产生,交易信息是否与单据内容相符。此外,核心企业偿债能力是偿还贷款的一大保障。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在其自身经营能力和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和抗风险能力等会对应收账款产生重大影响。核心企业的生产出现问题,或者产品滞销使得收入减少而出现资金链断裂等情况,这都会使得核心企业延迟还款而造成信用风险,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的金融机构贷款回收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模式下的还款业务人,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信用情况和抗风险能力等因素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在金融机构开展该类业务过程中,要审核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否存在骗贷情况的发生,审核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是否真实。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监控下游中小企业的保证金账户情况,保证金账户的足额缴纳关系着金融机构此项业务的贷款偿还情况。同时,供应链上游的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也承担的一定的还款责任,例如货物回购和差额退款等,对该业务后期的贷款金额能否收回有着重要作用,对金融机构贷款收益产生重要影响。当下游中小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回款能力不足,不能按期缴纳保证金时,上游核心企业需要承担差额退款的责任。对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也是金融机构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一项重要的风险评估内容。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机构通常将监管质押物的主要工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一定的信托责任。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与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联合欺骗金融机构,也是金融机构在开展该类业务时着重关注的一个风险点。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给下游的中小企业贷款后,需要对相应货物的仓储、运输和管理等流程进行监控。质押物的价格波动也是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潜在风险点之一。

(三)存货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金融存货融资模式是在供应链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存货积压的情况。存货占用资金较大,但存货变现能力较强,而供应链中的企业需要资金周转时,需要融资的企业可以通过存货融资模式申请贷款。信用风险特征上与前两种融资模式相似,但也与前两种融资模式有所不同。前两者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也保证了融资的实际用途,而存货融资中的融资方提供质押物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贷款实际用途却不能有效地进行监控,以及待足够资金时能否及时赎回质押存货也是需要重点监控的。此外,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方,虽然可以强化金融机构对存货的控制,但融资方与第三方物流利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而进行违规操作,在各主体业务往来时,各业务操作上都有可能出现价值评估内外欺诈、虚假合同、信息系统管理缺失等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若不能对存货价格进行及时监管,或在实际中还可能存在金融机构尚未放款而物流企业其他发货这类情况,这些都会加大这类业务的风险。

三、区块链技术特征分析

区块链技术在中本聪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被提出。区块链中的区块是用来存放交易信息的一个单元,就类似于一个用来存放交易信息的盒子,交易信息存放到区块后便不能再改动了。存储在区块中的信息是独特的,即与其他信息是不能重合的。

(一)去中心化

区块链实际上是不具有特殊中心节点的数据库,即去中心化,这也是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特性。当在进行交易数据的记录、传输、维护等操作时不需要经过中心节点即可进行数据处理。区块链上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查看存储信息,但是每个节点不可以对已写入区块链上的存储信息进行增删或删除,各个节点通过分布式存储实现信息校验、传送和控制。没有了中心节点,也就降低了因为中心节点的问题而带来整个链崩溃的风险。

(二)不可篡改

区块链技术依靠哈希函数的特性,使得区块链中的数据是不能随意篡改的。哈希函数的表达式为Hash(x)=y,若通过已知x求出y是可行的,但通过y来求解x却需要繁杂的步骤,运算量很大,需要花费较大的算力成本,这也就超过篡改数据相应的价值了。因此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的良好特性。区块链技术通过私钥和公钥两种非对称密钥防止交易信息被篡改,提高供应链金融交易信息的真实性。非对称加密和时间戳技术可以跟踪和查询交易事项,多节点区块数据使得供应链金融参与者更难篡改数据。

(三)可追溯性

在区块链上数据生成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加上时间戳,这也就是使得每一步交易的具体发生时间清晰明了。由于这一时间记录功能,当某一次交易出现较大问题时,可以对该笔交易进行溯源,保证了交易的真实性。记录所有上传的交易数据,以便随时跟踪和参考。信息的透明度使每个参与者能够建立更加信任的合作关系,尤其是金融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智能合约

区块链技术具有智能合约这一特点,通过自动运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可以对各种交易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审核,判断是否符合执行条件。智能合约由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操作,以减少人为干预因素和人工成本,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计算机程序自动运行的过程中降低了参与方违规操作而带来的风险,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

四、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首先,在区块链平台中,所有的参与方都要进行实名认证,注册企业在登录该平台时应进行企业真实身份的认证。只有通过企业信息的身份核验,才能保证参与各方的身份真实性,这也保障了在后续交易操作的真实性。在区块链平台中,系统可同步创建账户所对应的区块链地址,并将该地址作为区块链记账的基础。基于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真实贸易往来,将真实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应收账款登记,即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平台将自身的应付账款进行登记,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得其在线上进行拆分,形成可流通转让、可融资的数字化记账凭证。在该类凭证中,真实记录了核心企业和其上游的中小企业间的信息,包括交易金额、交易日期、付款方、收款方等各种交易信息。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记账凭证上的交易数据进行确认后,将交易数据输入区块链,这就保证了交易流程中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交易数据输入区块链后,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即可在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中进行流通转让,可以根据融资需求将应收账款流转到下一级供应商或向金融机构进行筹措资金,而每一次交易记录都会被详细记录在区块链中。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的资金供给方可将相应的应收账款记账凭证到中登网应收账款登记中心进行核验票据真伪并做相应的登记,区块链平台将向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推送融资数据并返回放贷信息,放贷产生的交易数据全部记录在区块链平台上,减少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区块链平台中对接了企业的银行账户,应用区块链中智能合约的特点,在计算机程序预设了付款的相关信息,只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向上游中小企业付款,就可以联动到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而完成银行账户一级级的资金清算活动,保证了资金在流转中的安全。在这种模式下,依托了区块链技术重新塑造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通过数字化记账凭证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多层流转,资金供给方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智能合约实现一级级的资金清算,降低了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的信用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存货融资模式中,资金方对于质押物需要进行物权的控制,开展这类业务需要一定的风险管理水平。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并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仓单平台,可以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存货转化为具有较好流动性且安全的数字化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存货所对应的仓单输入区块链中,存货相关日期、数量、规格等的数据信息输入区块链,增强了仓单的真实性,有助于金融机构等资金方对数字化资产所对应的存货进行监控。

在数字化平台中采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数字化仓单和存货之间严格对应,并实现实时对存货进行监控,防范了存货丢失的事件发生。资金供应方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推送的信息对质押物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也保证了物联网平台信息不能轻易修改,确保了交易数据的真实性。而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则更大程度提升了供应链中整体信用水平。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愈发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作为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纽带,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大数据技术,必将为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以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优化了供应链金融的资源配置流程,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真实性问题,同时也能够极大地降低运营风险、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企业,极大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整体风险,大大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整体信用水平。同时,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相关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区块链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培养,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升级金融机构内部现有的流程和系统,以适应未来新兴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需要,并加强风险控制,以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华.智慧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郑昱,张凯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20(10):45-51.

[3]郭菊娥,陈辰.区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3):46-54.

[4]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21(01):48-55.

[5]林永民,史孟君,陈琳,等.信用穿透与多方共赢: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征信,2021(5):28-34.

[6]宋晓晨,张明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探析[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09):25-30.

作者简介:谢峥嵘(1997—),男,汉族,广西宾阳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金融,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