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李胜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胜男,. 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 金融研究杂志,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404.
摘要: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就业率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影响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引发金融体系风险,对整体经济稳定产生影响。本文对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希望由此推动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助力。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风险防范发展对策
DOI:10.12721/ccn.2023.157404
基金资助:

房地产金融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扮演着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水平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房地产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成果不仅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通过对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房地产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金融概述

房地产金融是指通过金融手段来支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包括了房地产融资、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托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房地产业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房地产金融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地发展,房地产金融也随之不断创新与完善。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房地产金融领域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监管与管理。

(二)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业务的创新,房地产金融业务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房地产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比如线上房屋租赁平台、房地产众筹等新兴业务的涌现,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引入,也促使房地产金融更加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绿色建筑、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创新。此外,房地产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的试点也在逐步推进,为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更多投资方式。

(三)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竞争状况

截至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进入房地产金融领域,推出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房地产金融领域,通过技术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2]。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促使房地产金融市场不断创新,提高了金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受益。

然而,房地产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过热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需要强化监管防范。其次,部分房地产金融产品的透明度和风险评估仍有待提高,投资者需谨慎选择。另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也需要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特点分析

(一)宏观经济风险

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宏观经济的变化会对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宏观因素都可能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加剧。例如,经济下行周期中,购房需求减弱,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价格下跌,从而导致投资回报下降,信贷违约风险增加。因此,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是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房地产市场风险

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特点,例如过度投资、过热市场、房价波动等现象可能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3-4]。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特征使其容易出现波动,而这种波动可能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也可能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加大了信贷违约风险。

(三)金融风险

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违约的风险,而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加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资金压力时难以获得足够流动性的风险,此时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长期性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积累。市场风险涉及金融机构投资房地产资产时由于市场波动造成的资产贬值风险。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房地产企业应立足本业,强化流动性管理

在面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严格的监管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对金融风险。其中,立足于本业,强化流动性管理是关键的对策之一。

首先,房地产企业应注重自身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流动性管理是指企业合理运用资金,平衡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以确保企业在流动性紧张时能够满足经营需求,并在流动性丰裕时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房地产企业应该认识到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的关键指标来加以关注和管理。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房地产企业需要制定资金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并根据不同期限的需求与资金来源做出匹配。当企业预计到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需要提前着手调整资金计划,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以确保企业的流动性需求得到满足。第三,房地产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房地产企业作为借款人,应与金融机构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增加企业的流动性来源。此外,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和变化,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风险预测和决策。第四,房地产企业应强化内部资金管理。房地产企业应加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包括预算管理、现金流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合理运用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流动性水平,降低流动性风险。

总之,房地产企业面临金融风险时,应立足于本业,重视流动性管理。通过制定合理地资金计划、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化内部资金管理等措施,房地产企业能够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保持流动性的稳定,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稳健的流动性管理下,房地产企业才能在金融市场的变幻和风险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银行应强化对房企资金使用及居民融资需求的穿透性管理

对于银行而言,应当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和居民融资需求的穿透性管理,以减少风险的发生。首先,银行应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的监控和审核。银行在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时,应严格审查企业的资金用途,并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报告。银行还应定期向企业调查资金的流向,确保贷款资金被合理使用,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风险。其次,银行应加强对居民融资需求的穿透性管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往往伴随着居民购房需求的增加,银行应当密切监控居民的融资需求,确保居民的借款行为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银行应加强对居民收入的审核和借款能力的评估,以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此外,银行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评估。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风险评估模型,对房地产市场的供应和需求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风险,以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银行还应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分享风险信息,形成合力应对房地产金融风险。同时,银行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研究和跟踪。房地产市场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银行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银行还应与央行和其他监管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制定和落实相关金融政策,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三)推动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持续引导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为了应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推动房地产供给侧改革,持续引导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传统的房地产市场过度依赖于需求端地刺激,导致市场过热和金融风险增加。通过推动供给侧改革,可以调整市场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可以引导房地产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购房者的需要。

调查发现,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可以缓解住房需求压力,减少市场的波动。政府可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支持,提供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监管,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规范。

四、结束语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金融风险日益凸显,给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强调的是,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对策。只有通过持续地努力和不断地改进,才能有效地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确保金融体系和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嘉芮.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2(8):22-24.

[2]池泉智.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1(24):47-48.

[3]葛红玲,杨海燕,宋坤仪.北京市房地产金融风险现状分析[J].中国房地产(中旬刊),2021(4):40-44.

[4]王楠,陈龙.河北省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现代商业,2020(35):132-1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