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开展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的基础上,探讨陶行知德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方法,以为德育成功融入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进行了充分研读,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内容,这对化学教师利用教材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依据。
一、结合化学史鼓励学生树立人生志向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化学家的成长故事或探索历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理想追求,这对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高中化学教材以科学史话形式呈现了侯德榜与侯式制碱法。侯式制碱法提高了食盐的转化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当时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轰动。在进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短剧,让学生在学习碳酸氢钠性质的同时,感受侯德榜先生的人生理想与科学精神。教学思路如下:课前布置任务,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侯德榜生平,并将其生平经历编排成小短剧。课上结合碳酸氢钠性质,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内容,并思考为什么侯德榜要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国。同时,让学生展示事先编排好的情境小短剧,从中感受侯德榜先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得到问题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振兴民族、富强国家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励,促其树立远大志向。
二、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积极主动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教材内容来设置生活化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从学科知识和实际现象两方面进行指导,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基础上合理展开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炭燃烧放热的视频,可就其火焰有两种不同的颜色——黄色和蓝色,来询问学生原因。然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相关的内容,之后,就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氧过量、碳过量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在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按照炭过量产生一氧化碳、氧过量产生二氧化碳以及两种产物发出的不同火焰参照实际生活现象进行比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直接参与学生实验,并对其指导,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学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提高其知识探究水平。
三、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乐于探索、不畏挫折的科学精神。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研究与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又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铁元素这一关键信息,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铁元素检验,提醒学生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做好实验失败的准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耐力,锤炼其意志。教学思路如下: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根据教材“研究与实践”中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自行查阅资料,明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设想实验结果,并将设计的方案以演示文稿、研究小论文等形式在班内进行展示。其次,课上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实验结果与预想的不一致。同时,让学生交流在课前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和小论文,并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现象及操作过程的总结归纳能力,锤炼学生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性。
四、渗透绿色化学,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绿色化学不仅是新时期化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渗透陶行知德育理念,从生活环境、环保以及如何防治化学污染、解决化学污染问题等方面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师可先就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学生讨论,并结合课堂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进行资源合理利用、如何防治环境污染以及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等。大部分学生都了解白色垃圾被埋到地下至少要两百年才能被分解、废弃金属物可能会与自然环境产生反应,形成对环境和人类有害的物质等,但是学生对如何处理垃圾和防止污染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此,教师可从现在的垃圾合理处理方式来展开讲解,如白色垃圾可以采用有机物分解,或者直接燃烧,金属废弃物要被回收利用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起其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围绕农药使用提供了两个素材:一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形式呈现滴滴涕的功与过;二是以“思考与讨论”形式让学生以“农业生产中是否应该继续施用化肥和农药”为题进行小组辩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首先,让学生阅读“科学·技术·社会”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整理、总结施用农药的利弊,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整理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农业生产中是否应该继续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小组辩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必要性。再次,展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情感认知。最后,结合“练习与应用”中的习题组织学生讨论:为了减少农药残留,选择和施用农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对待化学药品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太长.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9(48):61-62.
[2]章绍韩.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35):48-49.
[3]夏书寿.兴趣化、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