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在不同材料媒介下进行多元化交叉性实验,并挖掘出抽象又具体的形式观念。如上海双年展的参展作品:《都市风景》,以身体为材料,并通过摄影手法创造了一场身体与山水的观念游戏。其中数具裸体各自弯曲、拟象、褶皱、趋同,演绎出山水的图式,并呈现出一种形而上、似是而非、情感交杂的身体语言,完成作品中具对立性的观念对话。由此可知,材料实验中空间叙事于当下语境中呈现出多义性与隐喻性的形式表现,并在展示环境中不断介入、探索。
一、材料中观念的指向性投射
1.隐喻与消融
埃利亚松的《冰钟》以格陵兰岛的巨大冰块为总体材料,并将其排列为钟表的图式。其为对材料特性与环境介入的实验性探索,以物理性的顺应与经验性的衔接放大了作品中对材料本体的意象性与象征性,带来一种显微镜式的观察方法,强化了艺术实践中的指向性的心理暗示与情感共鸣。这个公众装置探讨了材料与时间、个体与环境、参观与创造间的暖味性关系。
于此,冰块的物理性变化被艺术家敏锐的捕捉,进而将虚拟性的时间转译为可视化的空间投射,成为观念的延展。材料成为了集体体验的一部分,并带来非边界、非独立、去主观、反边缘、不可逆的现实体验,成为沉默与隐喻共生的观念载体。
2.拟象与演绎
艺术家徐冰创作的《烟草计划-虎皮地毯》是对“烟草”这一材料的个人化、历史性的系列探索。其将特殊材料或媒介本身所具备的双重指向性与多维辐射性,生成多义化、丰富性、多维度、模糊性、非边界的形式可能,使其成为艺术实验的调味剂。作品以香烟为总体物质媒介,建构出了一张巨幅的虎皮地毯,探讨了个体与群体、历史与当下、材料与现实间的复杂性问题。
无数只香烟被刻意的编排、教化、拼合、链接与叠堆,在空间中生成拟象的图式,完成材质的语义链接。此时个体的力量的被强行压缩,坍塌在群体的语汇之中,既是对材质本体性的剥夺,也是对材料观念化的再演绎,于其中生成对香烟材质的观念隐喻与拟象投射,充满意趣性、游戏性、荒诞性、隐喻性与戏谑性。
3.建构与挪用
法国艺术家prune nourry的雕塑作品《家庭婴儿》,即是对人与动物间关系的质问,作品以硅校脂为总体材料,通过拟人的表皮塑造了一个人与狗之间的杂交体,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类与动物、社会与伦理,以及宠物拟人化倾向带来的复杂问题与矛盾关系。材料本体物象的暧昧性与形式的趋同性往往生成视觉的不自觉联想与语义的反思维链接,此刻介入人的语境,便成为伦理建构的观念桥梁。
硅树脂作为材料本体所携带的视觉特征与人体表皮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亲密性与暖昧性,艺术家通过对材料表皮的挪用、反现实形象的冲突、拟象的体态建构,生成反常规、非经验、去边界、超玩实的多维体验,带来个体与社会对动物性伦理的反思与常态化经验的重构。
二、肌理语义下的叙事美
1. 材料经验的语义性颠覆
《一亿颗陶瓷瓜子》是艾未未的超写实自然物体雕塑之一。其以陶瓷材料为本体介质,塑造了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探讨材料与表皮、物象与本质、文化与权威间的暧昧性关系,实现了对传统材料本体的权威性煎覆和语义的戏谑性玩味。此刻,材料的本体语言因非本体表皮的强制性介入,而被彻底消融、折衷、教化,彼此间暖昧与共生、渗透与并置,生成新的视觉组织形式,既是材质物象的背离,亦是视觉与触觉的角力。同时,材料本身被赋予的历史感、权威感、文化性与经验性瞬间崩塌,带来个体反经验、非历史、超现实、去边界的颠覆性多元感知。
这件作品重于探讨材料和物象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完成了对媒介崇敬性的挑战与质疑。完关逼真的对象也模糊了现实的真实性,消融了物象与本质、高雅与低俗、功能与非功能的具体边界。
2. 材料肌理的视觉变象
装置艺术家王华明所作的装置艺术作品《天使之手》,通过陶瓷肌理所做的手臂呈环状、重复、错置、错位,并与手指的延伸呈阵列状摆放,而将“手”视为新的艺术媒介。它将抽象、过程化、运动的的人体表达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成新的空间场域,达到充满了另类的意象叙事,及隐喻或意象、叙事或文本、比喻或象征的符号叙事。通过《天使之手》,重新唤醒了人们最初对生命的向往和热爱,记录了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脆弱和无助,在悲叹中抽象化地呼唤着观者对逝去生命的回忆和他们对材料的视觉变象。
3. 层叠褶皱的具象隐射
任宏伟的《神龙》是在油桶挤压中发现褶皱的造型语言。其在摆脱了词义的束缚后,体会到了文字作为纯粹视觉形式的丰富性,也看到了层叠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无限美。这件作品中其对对油桶进行挤压,并通过切割、组合、重构、重组等手法,使作品的整体与秩序被新的语言瓦解。此时,不同的系统不再相互隔离,每个元素以后都可以隶属于多个系统,可以对其有多重解读,视线被一层层交叠的物象所缠绕。连续、间断、流动、停顿、匆忙、温柔和兴奋的节奏和美呈现在线条上。
间其,油桶表面的褶皱、肌理拓展了新的空间形态,这种透明的分层立面,充满了内部空间的矛盾,借光影来强调空间形式,只雕刻虚与实的层次关系,使空间成为一个纯粹而抽象的具象隐射,并赋予其作品一种现代工业的质感。
三、抽象与透明材质的感知交叠
1. 纯粹、抽象与矛盾交叠
蓬皮杜艺术中心可以说是一个大型装置艺术,它强调使用材料特性和结构系统,并使用对比、类比、共生、重复、秩序等方式构成空间。其外露的钢筋、管道拓展了对空间结构的认识,让人感受到空间中不同深度的数个层面,钢筋高低交织构成多个平行网格,沿着特定方向连续叠加,达到内部空间重叠的效果,同时保持完整。这种透明明显的分层立面,充满了内部空间的矛盾,用光影来强调剩余的空而实的空间和层次关系,使空间成为一个纯粹而抽象的对象。
2. 叠合、重组与变幻意象
悉尼雕塑家Ben Young用玻璃+混凝土将其记忆中的童年海岸重现于展览台。其将纸上的二维图案转变为立体作品,找到一种方法将玻璃分层成特定的形状。这种转变使他的不同思想元素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变成了现实。在叠搭、错落中充分利用玻璃和混凝土材质的肌理和表皮特性,以错位、叠合、重组等手法,使装置空间的内部材料产生变形、扭曲、折解、嵌套、滑移的空间,从而生成一种漠糊的、流动的、不确定的、透明的、无秩虚的海底世界,而产生刚柔相承、轻与重的对比节奏,大海是深沉而浩瀚的。
四、结语
材料在不同语境下通过不同的媒介创造出呈多义与隐喻、模糊性的空间叙事,其于时空动势中不断碰撞与交融,最终呈现出展示变化中的图式本质。形式与图式在意象的形态延展中运用建构重构、多元融合、表皮挪用等手法,进行模糊、隐匿、演绎,改变了本体语言,形成了表象与本质的双重语义特征,呈现出观念隐喻与拟象投射的实验性演绎。
参考文献:
[1]牛晨逍.浅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装置艺术[J].大众文艺,2020
[2]张佳雪.空间——材料语义的呈现者[J].美术大观,2020
[3]刘强.装置艺术中的材料语言与艺术表达[J].艺术科技,2017
作者简介:高雅馨(2000—),女,汉,河南郑州,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