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补齐高中生物教学短板的策略分析
​辛海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辛海泉,. 网络教学补齐高中生物教学短板的策略分析[J]. 生物技术研究,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摘要:
教师有效地应用网络教学,能为平时学校里的生物课堂提供很好的补充,使学生对于抽象复杂的生物体结构和动态变化机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不足的缺陷,有效地补齐课堂教学的短板。文章将结合实例对高中生物网络教学的实践做一些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 网络教学;加强展示;深刻认识
DOI:10.12721/ccn.2021.157024
基金资助:

引言:在解题时遇到生物结构模式图,数学和概念模型无从下手,致使学生记不住概念,记住了概念但不会解题,直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初级阶段,无法真正地进入各种微观和宏观的生物学领域中去体会生命的奥秘。网络教学则可以为平时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平时缺少实验操作的遗憾,深层次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补齐学校课堂教学的短板。

一、加强生物体实物图片的展示

生物科学不仅研究微观的细胞、病毒,还需要以更宏大的视野去探究整个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物种间的关系和奥秘,然而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去切身体验自然界,因此,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或动画,构建多样性、动态性的视听情境,将日常生活环境以外的环境展现给学生,使其尽可能地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加微观和更加宏观的世界。高中生物教学的首要难点就是学生对于生物体结构的认知不够深刻,例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根的根尖分生区和根毛成熟区细胞,萌发中的种子结构,动物的脑,小肠,脾脏,骨髓等,特别是对细胞和分子这类微观结构很难认知,而教材上的文字描述过于精炼,展现的图画大多数也是经过美术加工过的模式图和平面图,比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核酸分子、蛋白质分子、染色体的结构图等,而实际的生物体细胞、细胞膜、细胞器、有机分子等都是复杂的立体结构而且各有特点,因此在网络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向学生展示一些真正的生物体结构显微图,让学生切实感知到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强对自然界生物体的感性认识,从根本上牢固树立起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住某个概念和结论。

二、加强生物学动态生理变化机制的展示

生物学习的基础是对生命体结构的认识,而难点则在于对生命体内部的各种动态生理变化机制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显微结构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内部囊泡的运输机制,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过程等等,特别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生化反应,例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呼吸作用多个阶段的物质变化,这些内容涉及细胞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学生仅仅依靠书本上大段的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图片很难对这些变化过程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导致记不住,记住了又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进行完整的 flash动画演示,使学生对于这类生物学机制有完整的感性认识,这样有利于记忆和总结规律,理清各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三、优化实验步聚和细节

多媒体在高中实验中的应用,显著表现在视频、图片、声音这三个功能。教师应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上述三个功能,优化实验教学的步骤和细节。实验步聚的优化,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和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其在实验中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比如,在做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一课时由于现场无法展示实验,需要充分借助视频还原实验过程。教师在播方实验视频时,需要采取定的技巧和策略,可以采取总-分的形式播放实验。具体表现为,教师可以先将D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两个实验进行展示,先让学生对实验有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再根据实验过程播放每一个步骤的视频。在播放第一个步骤的视频时,教师可以为其播放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等先导内容,帮助其理解实验,然后根据逐一播放实验环节。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方面,教师应有选择的将画面放大或者停顿,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加强实验操作的展示,例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单菌落的生成,固定化技术,凝胶色谱分离技术,电泳技术等等在大学阶段才有可能让学生实际接触,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充分利用教材配套光盘中已经“浓缩”成几分钟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于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流程等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各个实验环节的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也就相对容易些。对于选修三中的一些“高端”实验,例如PCR技术,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大型实验,利用实验视频教学,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要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对必修教材里所学习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个体生命历程等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教学,对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从“需要老师教才能学”的状态,转变成可以自己先独立思考慢慢发现问题,再与他人探讨交流。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从进化角度解释叶绿体和线粒体含有DNA、RNA、核糖体;男性的Y染色体如何传递给后代,如何将这一规律应用于考古研究;如何改变环境条件使大棚作物达到最大产量;转基因植株怎样进行检测鉴定等等,都是相当有趣和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这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勇于提问、表达看法,又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结论:只有好奇心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才能对紧张的学校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补充,网络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冷冰冰的文字、图表和试题,补齐了生物教学中的短板,为学生今后在科学道路上的长期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陆帅.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9(05):42-43.

[2]李益兰.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3):152-1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