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
毛婷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毛婷婷,. 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J]. 法学学报,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1.
摘要: 进行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探究,需了解对分课堂的基本定义,后进行优劣势分析,再在文章核心章节按照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稳步推进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在知识吸收、课堂讨论进程中巩固教师教授的知识,以此来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运用
DOI:10.12721/ccn.2024.157011
基金资助: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编号:J2021659,PDA教学模式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师德与教育法律》课程为例

引言: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效率,很多教师尝试性地引入了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其中对分课堂因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高效性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新时期的学习需求。

1对分课堂概述

对分课堂是由张学新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核心教育理念为“权责对分”,将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前半段由教师对教材内容展开指导讲授,后半段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展开交互式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又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以此来提升学习质量[1]

2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优劣势分析

2.1优势

对比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小,教师、学生权责分明,充分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陷,实现教师的“教”育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其中彰显教师管好过程、鼓励表达、情境教学的角色,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式”学习格局,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2.2劣势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很多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能很难把握其中的“度”,甚至有教师会忽略教材特征而强行将课堂一分为二,这种生搬硬套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相对疲惫的学习状态中,进而在后半段的自主学习中丧失兴趣、积极性,为了讨论而讨论,学习效率会因此而大幅降低。

3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3.1课程讲授(Presentation)

在课堂讲授环节,需关注以下要点:①课程导入:为确保有限的时间段内能讲授足量的课程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做好课程导入,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以此来提升学习效率。如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上篇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教学时,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如可讲述“陶行知教育情怀”“黄大年报国志向”“孙中山奋斗救国”“钱学森艰难回国路”等,以具体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关注到这些名人作为教师时身上涌现的职业道德,比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培养了这么多年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就能和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把握课程讲授要点:对比常规教学方法,对比课堂下,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被压缩至原先的一半,因此需把握教授要点,才可确保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要领后开展后续学习环节。要做好该项工作,需教师能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必学资源,包括各个章节的教材、课件以及知识点视频等,这部分资源中含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而在进行关于学生保护与权益、教师义务与权利的教育法规学习时,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纳入教授体系中,为降低学生理解压力,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学习,可将以上内容制作为若干个关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的10min以内的微课视频,结合视频进行针对性讲述,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2]。③布置学习任务:给出相关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资料进行针对性学习。

3.2知识吸收(Assimilation)

知识吸收作为对分课堂第二环节,是学生结合相关学习资料,根据自身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的理解,展开独立性思考,进而将其内化吸收。关注以下要点:①制作思维导图:不同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与吸收,为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作用,需教授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图制作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导图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度,如在教师师德模块教学时,可在思维导图第二层级连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模块,第三层级可连接对应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基本要求等,针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可涂绿,未掌握部分涂红、模糊部分涂黄,针对涂绿部分可不再关注,涂红、涂黄部分可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并根据教师的启示定向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辅助知识吸收,如《时代楷模张桂梅》《人民教育家于漪》《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等纪录片,在观看纪录片的进程中对“教书育人”有深刻的理解,完成知识内化[3]。②明确问题:在知识内化吸收的进程中,会有部分知识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难以解决,需收集这部分问题,在后续课堂讨论环节中提出,确保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避免留下知识漏洞。

3.3课堂讨论(Discussion)

课堂讨论环节,应关注以下要点:①进行学生分组:为保证讨论进程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引导学生分为若干个4—5人的讨论小组,各个小组实力均衡,皆包括1-2名学优生、1-2名普通生、1-2名后进生,起到以优带劣的作用,避免讨论陷入僵局。②小组各司其职:在完成分组后,各司其职,有负责收集问题、有负责资料搜集、有负责问题重组或者拆分、有负责总结发言、有负责流程规划,以此来保证讨论过程的顺利性[4]。③讨论进程:在讨论过程中,所有学生都会被分配一定的发言时间,或从教师职业道德定义或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从依法执教或从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法规等提出相关问题,营造和谐、积极的讨论环境;根据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与意见,在小组内讨论仍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时,可将问题进行归纳、留置,选出小组发言人,在课堂发言环节时提出,以供全班学生讨论解决。④教师总结:在各个小组完成发言后,教师按照规定范式进行总结,就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给出标准答案,避免学生出现理解偏差。⑤课后评价:在完成以上教学流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化评价,引入多元评价机制,综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结果,给出学生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让学生对自身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表现、态度、成就等有所了解,发挥对学生的启示作用,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结语:综上,文章就对分课堂(PDA)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用展开了综合论述与分析,在给予其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总结以上对分课堂教学成果,探索其可优化空间,以此来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艺潇,张志超,冯译冉.构建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几个问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68-70.

[2]朱花,刘永吉,梁新元.“对分课堂”模式在线教学探究[J].教育评论,2021(4):139-144.

[3]周雅娟,裴嵘军,侯莉芳.“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的课程思政设计[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2(11):184-187.

[4]穆湘兰.走向“赋权增能”: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与实现——以“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22(5):85-88.

作者简介:毛婷婷(1983-),女,汉,山西平遥,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感统教育指导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