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卢垟杰 代玉婷 雷震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卢垟杰 代玉婷 雷震远,.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 农业学报,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7093.
摘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生态优先等原则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DOI:10.12721/ccn.2024.157093
基金资助: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DJNY2022-54、DJTD-2022-5);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3-ZDLNY-52)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

(1)提高土地生产力与土壤质量

土壤肥力提升:通过土地整治,如深耕深松、土壤翻耕等措施,打破土壤紧实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同时,结合土壤改良技术,如施用有机肥、石灰等,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改良措施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抗旱能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设施建设,如灌溉渠道、蓄水池、机井等,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在干旱季节,通过科学灌溉,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减少因缺水导致的减产风险。排涝能力增强:完善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除农田积水,降低内涝风险,保护农作物免受水淹损害。同时,排水系统还能调节农田水分平衡,提高土壤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呼吸和生长【1】

(3)促进生态多样性

生态工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重生态工程的实施,如建设生态缓冲带、种植绿色植被等。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农田环境,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合理布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如保留或种植本土植物、引入天敌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负面影响及挑战

(1)水资源过度开发

地下水位下降: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特别是机井、大口井等工程,若管理不当,可能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生态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导致生态湿地萎缩或消失,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气候调节器,其萎缩将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生态系统破坏

动物栖息条件变化:沟渠防渗衬砌、水网体系改变等工程措施可能破坏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同时,农田景观的单一化也可能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和数量。水体净化功能减弱:自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沟渠防渗衬砌等工程可能削弱这种能力。水体中的污染物难以通过自然过程降解和去除,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农田灌溉和周边生态环境。

(3)环境污染风险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的处理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若处理不当,这些废弃物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潜在污染源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引入新的污染源,如灌溉水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灌溉过程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

二、对策建议

1、强调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生态优先等原则

(1)综合调研与评估:

开展全面的农田资源调查,包括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作物种植历史及现状等,为规划提供详实数据支持。评估区域农业发展潜力,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与定位,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2】

(2)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规模、布局、时序及投资估算等。规划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注重产业融合与循环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利用GIS、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入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提升农田管理水平。

(4)遵循自然规律: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便利的区域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适宜耕作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

(5)考虑产业布局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在农业产业园区、粮食主产区等区域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

(6)尊重农民意愿:

在选址过程中,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7)保护生态环境: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防止水土流失、污染等环境问题。保留农田周边的自然生态屏障,如林带、湿地等,维护生物多样性。

(8)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鼓励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耕作、轮作休耕、生物防治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9)构建生态循环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如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还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如增加碳汇、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和监管要求。加强对建设活动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2)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3)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体系。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如将秸秆还田、制作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等。通过完善处理体系,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压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生态优先等原则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可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周亚楠,丁鑫.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 22 (01): 113-122.

[2]陈宇斌,王森.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事件分析 [J]. 农业技术经济, 2023, (06): 67-80.

[3]于法稳,林珊.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 [J]. 广东社会科学, 2022, (02): 24-32.

作者简介:卢垟杰(1994– ),男,山西运城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盐碱地改良方面工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