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
(1)提高土地生产力与土壤质量
土壤肥力提升:通过土地整治,如深耕深松、土壤翻耕等措施,打破土壤紧实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同时,结合土壤改良技术,如施用有机肥、石灰等,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土壤养分,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改良措施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抗旱能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设施建设,如灌溉渠道、蓄水池、机井等,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在干旱季节,通过科学灌溉,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减少因缺水导致的减产风险。排涝能力增强:完善的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除农田积水,降低内涝风险,保护农作物免受水淹损害。同时,排水系统还能调节农田水分平衡,提高土壤透气性,有利于作物根系呼吸和生长【1】 。
(3)促进生态多样性
生态工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重生态工程的实施,如建设生态缓冲带、种植绿色植被等。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农田环境,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合理布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如保留或种植本土植物、引入天敌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负面影响及挑战
(1)水资源过度开发
地下水位下降: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特别是机井、大口井等工程,若管理不当,可能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枯竭。生态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导致生态湿地萎缩或消失,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气候调节器,其萎缩将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2)生态系统破坏
动物栖息条件变化:沟渠防渗衬砌、水网体系改变等工程措施可能破坏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同时,农田景观的单一化也可能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类型和数量。水体净化功能减弱:自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沟渠防渗衬砌等工程可能削弱这种能力。水体中的污染物难以通过自然过程降解和去除,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农田灌溉和周边生态环境。
(3)环境污染风险
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虽然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的处理问题仍然是一个挑战。若处理不当,这些废弃物可能成为新的污染源,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潜在污染源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能引入新的污染源,如灌溉水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灌溉过程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
二、对策建议
1、强调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生态优先等原则
(1)综合调研与评估:
开展全面的农田资源调查,包括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作物种植历史及现状等,为规划提供详实数据支持。评估区域农业发展潜力,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与定位,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2】 。
(2)制定详细规划方案: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规模、布局、时序及投资估算等。规划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注重产业融合与循环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利用GIS、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入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提升农田管理水平。
(4)遵循自然规律: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便利的区域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避免在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适宜耕作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
(5)考虑产业布局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在农业产业园区、粮食主产区等区域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
(6)尊重农民意愿:
在选址过程中,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7)保护生态环境: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防止水土流失、污染等环境问题。保留农田周边的自然生态屏障,如林带、湿地等,维护生物多样性。
(8)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鼓励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耕作、轮作休耕、生物防治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9)构建生态循环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如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还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如增加碳汇、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和监管要求。加强对建设活动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2)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3)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体系。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如将秸秆还田、制作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等。通过完善处理体系,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压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 。
结论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生态优先等原则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可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周亚楠,丁鑫.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 22 (01): 113-122.
[2]陈宇斌,王森.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农业碳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事件分析 [J]. 农业技术经济, 2023, (06): 67-80.
[3]于法稳,林珊.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 [J]. 广东社会科学, 2022, (02): 24-32.
作者简介:卢垟杰(1994– ),男,山西运城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盐碱地改良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