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针[1]。该方针要求我们在社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要严格依法办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考察时就推进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和青年成才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到高等院校作为法治人才的首要基地,要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之一[2]。高校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承担着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重任,必须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依法治校观念。依法治校是高校响应党的号召,努力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建立起高校现代科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是新世纪、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3]。
法律素养反映了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掌握的程度和利用水平的高低。然而,从频发的学生被PUA,学生违法犯罪等种种事件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法律素养欠缺,维权意识淡薄等现状。因此,探讨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探索提高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增强高校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当中国的教育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广大教师正在为了“科教兴国”而奉献自己的一生时,关于高校学生违法犯罪,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甚至酿成一庄庄惨案的报道却频繁出现在今日头条、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交流软件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这不禁让我们警醒,是不是高等院校法制教育欠缺使得大学生法律素养欠缺?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淡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缺少法律教学的相关课程,高校校园缺少法律学习氛围。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认识法律的途径有限,高校学生无法有效识别陷阱,更无法准确规避风险,容易陷入校园贷、参与网上刷单,在网上发表不正当的言论,参与网络暴力,损害明星的名誉权等。
(2)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一些法律概念晦涩难懂,难以区别,对一些案件的定义不准,比如说宪法、诉讼法及经济法,同样难以区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对于以上概念的混淆,很容易触碰红线。现阶段对于在校大学生最容易触碰的法律案件就是借贷行为,包括裸贷,套路贷,P2P网络借贷等[4],形式手段多样,让人防不胜防。
(3)思想和行为上抗拒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调查发现,当高校学生当遇到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有61%的被试者认为应该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然而仅有5%的比例愿意用实际的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就权益保护方面来看,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多少挫折,从小学到大学他们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里,没有深入地接触社会,人生阅历不够,虽然大学生活是进入社会的预演场,但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这导致他们看事物不会从更深层次来考虑。一旦进入社会,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所难免。在就业、打工方面,有关大学生被骗或是人身安全遭到攻击之类的报道时常可见,据调查有86%的打工大学生曾经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权益侵害;在人身安全方面,由于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也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被打被抢被骗等事件[5]。这些都说明大学生权益保护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3. 强化高校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1)制定政策方针,改善高校法律文化氛围
首先,要在高校领导层、管理层中确立起依法治校的方针政策,真正体会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最主要的是要树立“法治”必然取代“人治”的观念,消除长期积累下来的错误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提倡树立法治观念不是提倡“学生告学校”,恰恰相反,法治观念的树立和落实不仅有利于学生权利的保护,更加有利于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
此外,高校有必要也有需求创建一个有利于法律知识学习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法律法规知识倾注每个高校学生的脑海里。可以定期举办有关法律文化知识的竞赛或者法律文化常识与典型案例的主题活动,将一些与高校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激发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
(2)将法制渗透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懂法知法用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输出法律观念,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法律素养。
(3)普及校园法律知识,建立维权帮助渠道
努力践行普法教育,做好法治宣传工作。高校本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好“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工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引导公民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培养受教育者民主精神、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逐步树立起以法律作为评价自己言行的标准。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国家、政府的行为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无疑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公民教育的发动机,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召,要敢于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行为坦陈于法律面前,勇于接受法律的评判和检验,高校从自我做起不仅有利于他人,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高校知法、懂法、守法的楷模形象[6]。
高校可以将部分法律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建立网上学习平台,供学生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学习,设定一定的课时和考试机制,确保学生提高相关法律素养。同时,针对大学生权益保护,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咨询和服务机构,建立救济帮扶渠道。
4. 总结
目前,高校存在大学生法律素养欠缺,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不足的现状。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新时期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是建立起高校现代科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进步的自我完善和必然趋势,各个高校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形成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葛林艳.推动依法治校,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J].法制博览,2020(30):123-124.
[2] 杨德新,李黎炜.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1(20):160-162.
[3] 刘雅芬. 高校法制化过程中的利益均衡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
[4] 张玉.网络诈骗风险下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J].法制与社会,2021(02):152-153.
[5] 李慧鹏.依法治校进程中的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6]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阳( 1990年12月 ),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定州,职称:讲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