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村有较大的融资需求需要去满足,例如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道路、电力、医疗、生态和文化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和升级型住宅建设融资需求、家庭和个人消费转型升级资金需求空间都很大,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新农机、农资、新农田改造及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技能培训和赋能等领域资金需求也方兴未艾。农村普惠金融具有普惠和覆盖面广等性质,可以降低融资难度,能够面对广大农村地区各种类型群体,例如:农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普惠的特性能够降低融资难度,降低融资成本,让这些群体能够接触和获取平等便捷、保障安全的金融服务,共享社会进步和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成果,从而通过再分配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机制。农村普惠金融的有序推进和落实,能为农村地区带来资金支持,促进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发展,释放农村融资潜力,激活农村购买需求,拉动农村经济。
1农村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差距和不足
1.1农村普惠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待完善
首先,农村普惠金融面临农村传统性融资难题。银行商业化过程中追求资本保值增值,追求经济效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农村,人口和产业相对于城市更加分散,在农村地区金融需求规模效益远小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出于对成本效益考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少成为事实,逐渐有金融机构撤并农村金融网点,更使村民难以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其次,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融资专业技能不足、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不利因素,从业人员技能不足及网点不足等因素不利于普惠金融落地及助力乡村振兴。最后,针对农村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少,从而导致农村贷款难度大、额度低、期限短、成本难以压降。同时农村地区土地、宅基地、房屋等资产和生产、生活资料资本化程度低,农民缺少规范的能够满足农民抵押担保条件的信贷产品。
1.2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少成本较高
在农村做融资项目沟通成本较高。目前,由于农村比较偏远分散,必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沟通时间和服务成本。同时,普惠金融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融资需求多元化、额度小,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接受和获取上相对于城镇有较大差距,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增加了信息收集及后期贷后管理的成本,导致普惠金融在助力和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成本高、操作难、后期贷后管理烦琐等问题,由此造成农村普惠金融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农村惠普金融的实施,不利于快速推进乡村振兴。
2农村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2.1构建农村信用和和担保体系
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推进中的潜在风险,初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从业者信用体系,可多层次渐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在国家层面,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例如:新农合、新农保等,通过增强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农村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信用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尽管针对个人社会保障而非普惠金融本身,其一方面有助于将农业人口纳入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顾虑,释放用于未来的存款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在政策上,大力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做好法律层面制度建设,调动农户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政策性保险的积极性,在结构上及时规避、防范农户在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保证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稳定。其次,在金融机构层面,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智库作用,不断创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工具,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结构顶层设计,借鉴供应链金融特点,通过对货物流、票据流、资金流通道架构设计,降低对担保和抵押物的要求,降低融资难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产未商业化而造成的结构性融资难题。此外可以引入多元化担保机构参与到普惠金融中来,以此稳定农业经营主体所获得的收入,为快速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最后,积极完善商业保险体系,使其更具层次性、多元化,以此更好满足不同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不断稳定提升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为此,在完善农村保险体系时,要调动农业经营主体、政府、保险、银行等积极参与其中,使得农村普惠逐步趋于商业化,提升和调动广大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和资金支持,助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2大力发展农业绿色金融
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指导方针尚未完善,还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发展农业绿色金融的基础上强化农村的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创新能力,鼓励银行发放中长期针对乡村振兴的绿色信贷。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乡村中的农业发展、防污治理和产业转型无一例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其运作。因此需要优化农村绿色信贷结构,增加绿色信贷产品,尝试构建更深层次的农业碳金融交易平台,在证券、期货和基金的不同方向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多角度更好地服务农业绿色金融的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3数字经济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其中,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使用也呈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要素的提升,在人力和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行业利润率低等传统结构性问题。首先,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普及率较低、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数字经济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利用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农村居民跨区域、跨行业的资金转移,让普惠金融真正做到覆盖面广、服务高效。其次,数字经济还能提高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识别和处理过去容易出现的信贷风险,其中包括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风控流程,确保贷款的安全和减少逾期率。在这些方面,数字技术的作用不可或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业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实施农村普惠金融能加快和提高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助力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志波.创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J].中国金融,2019(22):104-105.
[2]谢地,苏博.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山东社会科学,2021(4):121-127.
[3]王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3-4.
[4]张莹,杜金向.农村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探析[J].时代经贸,2020(23):19-20.
[5]仝爱华.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J].甘肃金融,2020(8):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