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潘春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潘春华,.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 数学应用,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446.
摘要: 应用意识是指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培养其应用意识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认知数学知识,而后再结合生活场景、结合实际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主体与数学课堂的结合,做到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思考教学策略,落实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46
基金资助:

小学数学教师现阶段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融合教学之法,建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深度挖掘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感知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逐步具备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实现现阶段新课改提出的培养目标。

一、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出由来已久,准确来说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学习观念,其主旨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感知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和感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际作用。与实际联系极为紧密的数学学科尤应如此。应用意识的提出再次表明现阶段的数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关注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运用自身数学知识储备做题经验,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意识的培养带动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发展,让学生彻底摆脱传统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原则

(一)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果。教师在开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活动时,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水果、玩具、游戏等充满趣味性的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乐趣无穷,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愿意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探究性

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规律,需要我们以数学的视角去发现与探索,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时,教师应当坚持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如抽丝剥茧般地寻找数学信息,深入探究数学信息背后暗藏的数学原理,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能够基于生活场景与实际问题的探究构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学科需要加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着眼于真实情境的创设,从而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具体能力。以《可能性》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材通过对摸球游戏的呈现,引导学生就“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就生活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确定性的判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展开摸球游戏的教学活动时引入学生学过的“分数”知识,让学生在判断可能性的同时具体说出摸到某颜色小球的概率,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实现精准判断。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模拟新店开业抽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开展数据分析,具体说明摸出某一奖项的可能性,并将可能性精确到具体数值,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二)巧用实际生活,搭建思维桥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化数学学习的初始期,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为他们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导致学生产生概念理解不深入、概念混淆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实际生活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思维桥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构建出数学知识体系。以《圆》教学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地认识“圆”,并且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圆的具体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首先,在概念理解中,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根据这些具体的“圆”初步体会“圆”的具体特点——瓶盖是一个“圆”,车轮是一个“圆”,盘子是一个“圆”,鸡蛋是“椭圆”,眼镜片也是“椭圆”。学生通过集思广益与观察总结,很快便能捕捉圆的具体特征,以及不同圆的特点。而后,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绳子测量法”,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周长就是圆的边长”这一知识要点,进而具体说明“圆的周长”的概念与运算方法。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测量方法与手工活动为学生创设出了不同的课堂互动情境,并引发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而言,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其知晓,如何用数学知识指导自己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同时,在进行动手操作时,学生也需要思考自己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实现应用能力的进步。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画平移图形的步骤,即先确定平移的距离,再画出原图形中各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最后依次连线。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性,即平移后图形中的每个点都与原图形中对应点的距离一致。据此,学生可以尝试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中的第2题,分别画出三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同样,学生可以在掌握旋转、轴对称的知识后,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如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题、第5题、第6题、第10题。在学生进行画图操作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操作的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教师需要及时指点,让学生知晓哪个操作步骤出现了失误,从而做到及时调整。这样,学生便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自主思考如何应用知识时,学生需要经过“内化知识—输出知识—完成画图”的过程,而这便是学生建立应用意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实践运用的体现。

结语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能够让学生做到运用自己的能力完成应用的过程,从而实现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知识、扎实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丹芬.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S1):44-46.

[2]靳瑞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对策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02):186-188.

[3]王洁琼,黄芬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2,(28):39-4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