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演绎——景观材料的空间建构
施新语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施新语,. 认知与演绎——景观材料的空间建构[J]. 新材料,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8063.
摘要: 近年来,随着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的演绎与变化,打破了材料固有的形式语言或结构表现。体现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意义,并承载着物质精神。本文通过当代景观设计中材料在空间建构中的转译和实验,归纳出材料的属性与价值,重新触动人们的理性感知,建构景观空间的形式表达。
关键词: 景观材料;认知演绎;建构;肌理;材质
DOI:10.12721/ccn.2021.158063
基金资助:

在当代的艺术创外中,可以将材质抽象地转换为某种可以单独存在的表现形式与视觉符号,产生具有“反”的意义的游戏。通过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使之具备观念和建构的可塑性,顺应材料自身语言有机地建构形体、表达内涵意义。艺术家展望的作品《假山石》从中国古代园林假山石中获取灵感,使用不锈钢作为材料,制造出内部传统,而表面现代的“假山石”。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材质的倒影又如现代化的镜像。在华丽的表面下被抽空的山水所隐现的假想,是展望对当代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深刻反思。

一、材料的视觉变象

1、肌理的叙事美

材料在景观设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地位,不同材料的选择可以创造多样的景观效果。肌理是物象存在着一种客观形态,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体入微地反映出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

玛莎·施瓦茨设计的都柏林大运河广场是由剧院延伸出的“红地毯”码头,穿过草地和植被组成的棋盘。红地毯是由红色的树脂玻璃和红色植被组成的,由多边形绿植所组成的地毯,提供了足够的座椅,穿过广场,连接新建的饭店和办公开发区域。以沼地植物为特色的植栽柔化了空间,并唤起场地原先作为沼泽地存在的回忆。

王澍、陆文宇两位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内用于工作、学习,生活的20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外观。原材料是以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旧砖头,融入精雕的木材元素和粗犷、坚实的混凝土材质。从这些有记忆的朴素材料中可见文化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王澍和陆文宇对材料地有机调和,呈现细腻地景观变化及时间赋予的叙事。

2、材料质感的虚实显隐

显隐是指材料状态真实性显现,或对真实性的隐匿与遮蔽,构成抽象的质感与纯料的肌理,让设计与整体和谐统一的存在。

伊东丰雄的设计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点,对流动空间和体块间轻盈体态的追求。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建筑主体由十三根支柱半联组构而成,任意排列,左摆右扭的直贯七个楼层,姿态活泼有趣,四面川墙为玻璃材料,适过楼高和光线的变化,以及“水草的自然生长”,生成了一种流动的、均质化的空间。

SANAA设计的西岸艺岛 Art Tower 建筑是由7栋高度不一、围而不合、朝向互不沟通的建筑单体构成,采用SANAA特色的轻盈的建筑设计手法和空间的穿透感的建筑设计风格。妹岛和世延续了对于空间内外和谐的执着思考,运用合适的材料重新构建空间感知关系,施展材料与空间的浮动,在建筑的外立面大量采用晶莹透亮的玻璃幕墙和穿孔网格机翼百叶。不同曲度的幕墙上映衬着滨江的阳光和透明的天空,营造出建筑的轻盈感与漂浮感。7 栋建筑物呈流通和自然交错的趋势,建筑形态相互倾斜,既柔和的融入城市,又充满力量。

二、透明与半透明的交叠

1、矛盾空间的趣味性

“透明性”运用透明特性,表现物体与物体之间内叠如、错位、层次、交叉、模糊等关系,运用透明的语言,在不透明的材料及物象间模拟透明和半透明的效果。

水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之一,水元素被运用的淋漓尽致。水之教堂隐伏于地下,并未破坏周围的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交叠。水之教堂的外观是由三面玻璃墙围合而成的方形空间,若干空间界面交叠并存,传达了一种现象上的透明性,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建构完美的空间。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建筑工作室SelgasCano设计了2015年的蛇形画廊——“蚕蛹” ,它由多彩的透明膜板组成。当参与者穿梭于多层的塑料薄膜中,试图弄清这些半透明通道的连接方式时候,这个多孔的结构和扭曲的隧道空间会让参与者沉浸在这个光影交错的迷宫游戏中。每当夜晚,亮起灯光的画廊展馆又变成一个彩色的外星萤火虫,参与者开启了一段奇妙有趣的空间之旅。

2、透明秩序的重构

秩序并非只是几何图式,对空间理性的感知,构成丰富的空间结构层次,显现或藏匿着特定的秩序或秩序性。透明材料的叠加与重构有利于秩序的排列与拓展,从格律转化为自由,从单一走向多样。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苏州园林有一种透明的设计——借景手法。造园师想做到360度都呈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借景手法在园林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亭台、楼阁、杆榭作为空间布局中的主要的秩序构成元素,假山与水景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也被花草树木映衬着,加上自然光与园中的景物形状互相呼应。合理布置的园中景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错综交叠的空间形态,营造一种流动的、透明的、有秩序的空间环境。

三、景观形态的建构

1、基于“美”的形式

只有从结构的建构方式上对事物进行总体的把握,才能获得清晰的认知和完整的印象。点、线、面、体块、色彩等元素。抽象构成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景观形态的建构已经从功能为主导转变为建筑信息的载体,在当代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向对“美”的追求,对形态视觉的渴望。

弗兰克•盖里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延续了物质主义的建筑主体,注重物质形态的建构,通过建筑的实体的运动感和可塑性得以体现。这座建筑由一群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仿佛活跃的水波在闪动。外观自由奔放,但室内功能仍然开开有序,复杂而不杂乱。建筑外表皮完全由钛合金板覆盖,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形式,绽放不可预知的魅力。解析、打破了传统的结构,进行体块的分割、碰撞和交叉,演绎了一种极富有力感的新空间形式。

2、建筑空间的综合性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物体的表皮和我们视觉系统的联系上的,由表皮的构成及呈现出物体的各种视觉形式。

隈研吾对于材料的运用使得他的设计作品中充满了建构视角,是将传统材料与构造方式经过现代转变完美融入在建构的过程。日本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使用当地生产的红杉木,建筑被设计成一个具有雕塑感的三角体量,并对邻迈山体和森林表达敬意。整个结构采用体量的推叠进行实现,呈现小构件组成的大体量的新形式。这个由木梁交织而成的现代榫卵结构,是对于传统材料、建造方式与现代形式的完美结合。清晰地建造逻辑,鲜明而具代表性的木材材料的表达,经典的榫印结构的运用,表现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构设计。

结语

建构语言是研究材料表达与建造的重要理论,通过对材料的表达来思考确定建筑形态表现力下的设计思维方式。材料的运用可以成就景观形态独具特色的价值与形象,我们从景观材料自身的各种价值中提取灵感,找到景观材料固有的以及新的可利用价值,同时建构“材料”与“构造”,赋于景观材料新的生命,建造新的建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 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邬烈炎,解构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吴家骅, 景观形态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李同予,景观设计文化内涵建构研究[M],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施新语(1998-),女,汉,江苏盐城,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