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的实验性、趣味性、游戏性充斥着当代生活场域,让读者本身存在于材料颠覆的语境下进行对事物、文字、图像、色彩的某种思考当中。我们通过视觉体验对多个元素所在的透明性空间进解读,扩大物质间的结合角度,以图像符号、实验艺术、观念书籍等元素呈现出一种陌生化、多义性、模糊性、层次性、反逻辑与多维度的非线性综合叙事,模糊了时间与空间、过去与当下的视觉边界。
一、材料意象的指向性投射
(一)本体语言的双重占领
周晨设计的《泰州城脉》汇编了泰州日报中关于泰州城脉的部分文章。外包装函套为瓦愣纸盒套,上面凸起的图形就是泰州古县志地图,打开函套后会发现仿宋城砖的一本书,外形直接呼应书籍主题,作者运用联想比拟的法则设计,使人看到这本书就能联想到沧桑的古城墙,仿佛这块“宋城墙砖”委婉的述说着它的历史。通过对宋城砖与书在空间中生成拟象的图式,完成材质与书籍形式之间的语义链接。此刻的“宋城墙砖”成为了抽象性、模糊性、无边界的媒介符号,模糊了常规观念中能指与所指、拟象与意象的形式边界。生成观念上对材质的隐喻与拟象投射,充满意趣性、游戏性、隐喻性与戏谑性。拟象材料的无限重复放大了材料本身的独特寓意,生成作品多元化的观念解读与历史性投射,带给观者以双重解码的无限可能,既是本体意义的改变,也是视觉图式的新生。
(二)材料意义的滑动
万曼作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开创者,其装置作品《蝴蝶》使用单色山羊毛线链接、交替,编织给人以直观的体验感受,注重对材料本身的表达;而波士顿艺术家艾尔西·吉奥克的作品《元素空间》用各色的线有序缠绕方形框架,在空间中错落组合成一种散乱的、奇绝的多重视觉意象,在重叠、交错、密集的线条中呈现出线、面与空间结合的四维视觉景观,使得观者的联觉能力被充分调动,在隐匿与显现之间渗透出一种模糊的、多义的感官反馈。两者使用的材料相似、特性相同,但艺术家个人经历与审美取向的不同呈现多样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在“所指”直观与“能指”模糊之间滑动的意义。
图中装置在四维空间中使用金属、玻璃、纸、树脂等材料,二维平面上的油墨痕迹、化学粉末,以及装置褶皱肌理与平滑表皮的处理,彼此之间的黏结、并置、拼贴形成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因作品形态的静止为观者显现其“在场”的踪迹,而同时由于观者视角、心理的转变使得作品本身处于流变之中,踪迹在流变之中“被”不在场,显现出材料的多义感受。
二、透明与叙事:现有秩序的形式重构
(一)抽象:材料的模糊意象
作品《我的家乡在哪里》这本书是 Designiq 设计工作室为捷克共和国政府设计的,主题是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国歌《我的家乡在哪里》。书籍的封面是由彩色渐变的装饰玻璃制成,暗示玻璃工业是捷克共和国的传统工业之一,颜色是捷克国旗的主要色彩,整本书被调整的更加柔和。为了保护书籍封面,书籍的涵套采用了塑料泡沫进行包装,可以很好的保护玻璃封面受到损坏。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玻璃封面,与书籍的主题相符合,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装饰而去使用,使玻璃材料在这本书当中更有意义。玻璃材料与表现手段构建的本体外形呈现出多语义的、模糊的、透明的含义,通过对材料物理性、心理性与表现性的把控,使得材料的形式语言在学科交叉的实验性设计中呈现对人类体验到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材质透明的叙事游戏
例如日本知名设计师Kenya Hara的书籍装帧作品《森林之书、存在之书》就是在思索与开拓“存在”的崭新世界。整本书外形是一块整合的黑色方块,书衣采用的是四面开法,类似古籍。完全打开之后引入眼帘的是刻入玻璃中的文字,用玻璃来代替纸张,这是整本书的精髓所在,透明的玻璃象征着“存在”模糊的语义,而真实刻入的文字又是对整个“世界系统”的整合,暗含着文字的叙事性、隐喻性,并呈现了一种内外空间暖昧、实质上疏离的联系关系:集中人群目光而不满足窥视欲,使人产生违和的体验感受。在文字与玻璃两种介质上通过互渗、共时,并同时存在、同时隐匿,边界呈现完全借用的状态并且相互依存,通过边界的生成与消解强化透明性与文字在玻璃中的存在感,生成了”似是而非”的透明性视觉景象
三、 隐匿在材料中的抽象游戏
抽象图式往往带有一定游戏性的意味,通过对既有形式语言的某种误解或曲解,或是对既定或约定的范式标准用超越一般趣味的性表达的极端化处理手法,对意象化的方式进行刻意的呈现。
(一)抽象形式的叙事重现
设计师刘永清设计的《忆江南一字体意象》是利用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来诠释汉字之美,并将其汇编成表现江南旧忆的书籍。书页采用半透明特殊纸张,每页的内容透叠,使页面产生了虚实多变的视觉效果,书籍内页与封面颜色全部采用蓝色设计,加上页面的斑驳效果,营造出江南水乡的古韵意境。书籍内页纸张柔软轻盈,仿佛水乡宜人温润的风土人情。作品通过半透明的特殊纸张,将各种点线面元素进行抽象图式生成,使文字与纸张进行交织、叠加、模糊、抽象的游戏性意味,产生出丰富而随机、变化无穷又转瞬即逝的体验。整个空间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那种随机式的交叉带来的超乎想象的现象,作品达到了一种“是与不是”与“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可以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进行转换,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
瑞典设计师设计宣传册《Make Way》的设计中,设计对象是瑞典当代建筑发展轨迹记录,整本书并没有出现较多的文字介绍,而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图像语言所传递的意境美中,印刷过程中,采用古法印制的手段来展现当火车疾驰而过所带来的抽象速度感。
通过对于图形在二维平面上的摆弄、切割、取舍、提炼获取具有秩序性,透明性,律动性等特征的图形,并注入隐喻的基因、手法、文脉、维度,使得书本更加的富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四、结语:
传统功能性设计大部分是以设计成果为导向的二元性思维,而透明性设计和解构主义设计会更多的在时间和空间以及人的情感维度进行考虑,融入材料与文字之间的模糊、抽象、游戏、隐喻等意味,为设计增加更多可能性。通过对平面书籍的材料解码的形式语言的探究与体验,发现书籍形式材料元素呈现一种抽象、多元的视觉效果,不在局限于具体的视域范畴,所有形象不再只是点线面、色彩、肌理的游戏,而可以在实体中寻求图式语言的表达和聚集。
参考文献:
[1]马玲. 园林营造法则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探析[D].扬州大学,2019.
[2]裴凌暄.《园冶》中的造园智慧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百家,2015.
[3]张怡. 综合材料在概念书中的叙事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
[4]姚风.新媒体艺术“观念”与“语言”的美学特征和表达方法[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12):62-75.
作者简介:肖智宁(1999-),男,汉,江西南昌,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单位: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