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2018年教育部提出“四新”发展理念,即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传统经济类文科专业面临改造升级的问题,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又给传统文科类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金融学》作为一门传统理论性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为例,研究如何改革传统理论性课程教学方法,适应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对新兴金融人才的需求。
1.《金融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和弊端
(1)理论与实践脱节:《金融学》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金融实践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每堂课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而对很多内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者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与实际相结合时,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2)教学方式单一:《金融学》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满堂灌”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很多时候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导致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仅仅局限于课堂上45分钟;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3)忽视实践技能培养:《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独立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例如,金融分析、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4)缺乏跨学科融合: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运作规律,更要能够掌握一定金融实践技能,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要将金融专业知识与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缺乏与这些相关学科的整合,导致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数据分析能力弱。
(5)缺乏创新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金融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这些最新的金融理论、工具和技术的涉及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金融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金融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
通过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只通过课堂讲授的特点,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现在互联网的基础,也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平台的使用,也大大地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如作业的批改等,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时事引入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开发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获得应有的收获,掌握相关知识点内容。以时事引入法为例,为解决学生对专业知识名词不能有效理解或者不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在每一次课开始阶段设置了时事引入法环节,即让学生分享近期了解的时事新闻,特别是财经类新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看时事新闻的习惯,也让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经济实践进行联系。
(3)教学内容的数智化改革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金融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出现,金融学教学需要整合这些新领域的内容。《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跨学科整合,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关于电子货币支付方式改革、数字货币等新兴主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适应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1)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后,解决了以往理论性课堂教学中的枯燥现象,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扎实,整体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断拓宽。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统计学、数字经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专业以外的知识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有效地拓宽。
结束语
人才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因此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在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也即对金融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信息教学平台、融入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增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金融学科与新工科的有机结合,实现金融学的跨界融合,体现新文科发展目标,满足经济社会对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项贤国,王聪.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法学类专业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研究一一以商法课程为例[J].对外经贸,2024(02):107-111
[2]石贵琴,曹瑾,杨珽.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24(02):149-152
[3]周洋.python软件在金融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1):81-83
[4]白雪莲,李佳,薛君.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数智化改革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34):57-61项目基金: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金融学》线下课程(项目编号:2021xxkc153)项目基金:“蕴智强能”目标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sx129)
作者简介:张娟(1978-),汉族,浙江安吉人,硕士,合肥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
郑丽莉(1980-),汉族,安徽涡阳人,硕士,合肥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