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以传统施教方法为支撑的教学实践不再是教师的唯一选择;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各种多媒体元素,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更生动有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以此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求知体验,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应用中感受数学价值;设计互动式数学小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寓学于乐”并提高数理逻辑;呈现动画视频或动态图像,动态演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概念或模型;利用虚拟技术直观呈现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与观察能力.
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将学生引入超市购物、辨识多边形实物、认识家校路线、钟表计时等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互动式数学小游戏。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化、互动式、简易性的数学小游戏,如数学计算接龙、趣移火柴棒、奇妙的扑克牌、分割正方形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设计动画视频情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动画视频情境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二、有效整合资源,丰富学生体验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将庞大的知识进一步结构化、趣味化、系统化,能够让学生视听融合以感知数学,手脑并用以探究数学问题,在丰富数学学习体验的同时,加深对数学抽象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认识钟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发现理解小时与分钟的换算关系,教师为学生设计动态时钟模型,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理解有关钟表的数学知识.同时,运用卷尺等实物,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让学生比较钟表刻度与直尺刻度,以加深对钟表刻度的理解.首先,观察钟面刻度、指针运动方向及细节,思考: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时针和分针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将卷尺拉成直线,卷尺的刻度0表示开始,那么钟面上有没有开始?钟面上的起点是12点的刻度,这是学生的理解难点.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钟面上的“12”,教师可以将卷尺卷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将其与钟面对应,卷尺刻度近似于钟面刻度,以此对比卷尺刻度与钟面刻度的不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钟面刻度.其次,教师将钟面放大,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分针和时针,时针为红色,分针为黑色.点击钟面,时钟就会运转起来,时针的运动轨迹以红线显示,分针的运动轨迹以黑线显示,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时钟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发现“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的数学规律,还能够发现时针与分针的运动及对应关系:时针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
三、巧妙利用微课,打造翻转课堂
微课具有形式灵活化、内容集中化、知识模块化等特点,能够自由嵌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可灵活应用于课内或课外,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入微课打造翻转课堂,动态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地探究所学内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比如,在“图形的运动(一)”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关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微视频,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在微课中插入“俄罗斯方块”小游戏,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然后呈现问题清单:生活中发生平移的物体有哪些?请举出一两个例子.两个图形只要形状、方向、大小一样,就能够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你能否借助钟表指针的方式来演示什么是顺时针旋转?什么是逆时针旋转?怎样判断某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与性质有哪些?对称轴只有一个吗?一个图形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称之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称之为对称轴,如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一个图形可以沿着两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两条直线是否为对称轴?以此类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圆等,能够沿多条直线对折的,又该如何判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预习情况,对微视频适当暂停、快进或回看,直到弄懂为止,还可以将自己的疑惑标记下来,在课堂上提出来.这样,通过将微课嵌入预习环节,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打造翻转课堂,让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发现疑惑点,找出知识的易混点或难点,教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教,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四、借助电子白板,建立直观模型
电子白板具有交互式功能,能够集中体现信息技术的即时便捷、人机交互、共享互联的优势.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方便绘图,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或演示,提高课堂自主参与与建构程度.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中的几何画板功能,绘制直观数学模型,还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克隆、裁剪等功能,动态演示数学问题的实验步骤及推理过程,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将数学理论形象化,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直观模型,使其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学生通过拖动、旋转等功能的操作,直观感受模型的变化,充分理解数学模型的内涵及特征,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希沃助手动态展示角,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角的组成:一个定点和两条线.首先,教师将教室内桌、椅、书本、柜子等实物拍照上传至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利用希沃白板上的“放大镜”功能寻找图片中的角藏在哪里,并标识出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数学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希沃助手的投屏功能,将“探究生活中的角”活动即时投影到大屏幕上,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的学习中来,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认识角.在认识生活中的角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画笔”功能将物体上的角描画出来,还可以运用“剪裁”功能将物体上的角独立呈现出来,变换角的张口大小与射线的长短,感受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这样学生不仅从视觉上丰富对角的认知,感知角的外部特点,还能够在大脑中建构角的模型,实现对角的抽象化理解.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联动起来,抓住机遇,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巧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措施[J].读写算,2024,(24):103-105.
[2]吴泓静,刘晓爽.基于信息技术2.0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3):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