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探究
丁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丁艳,.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探究[J]. 数学应用,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471.
摘要:
数形结合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直观图形与抽象数字的结合,学生得以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数学概念,提升运算能力,并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手段,将复杂的数学算理和算法转化为生动图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数形结合还创设了丰富的数学研究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71
基金资助: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在低年级阶段,数学概念的学习尤为关键,但学生往往因抽象思维发展不足而感到困难。因此,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数形结合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利用数形结合建构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学生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认知的基础,尤其在低年级阶段,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学概念,实则对学生后续学习复杂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数形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且高效的教学策略。这一方法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经验,以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相关内容时,数形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立体图形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触摸和摆弄实物模型,感受立体图形的空间感和质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图形的特性。在观察与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数学表征。这包括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用符号表示图形、用图形拼组出新的形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还能够初步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相对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利用课件出示更加丰富的“数—形”对应关系。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由多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并让学生数一数大正方体中包含了多少个小正方体。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正方体的概念,还能够学会将图形与数量关系相对应,从而实现数与形的转换。

二、利用数形结合训练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运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运算技巧对于后续学习至关重要。然而,低年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算理和运算法则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抽象的算理和算法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图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技巧。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相关内容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展示一个生动的购物场景,如小明在文具店选购文具,他买了两支铅笔(每支2元)和一个文具盒(15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小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将铅笔和文具盒的数量及价格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加法的运算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展示两支铅笔的图形,并在旁边标注出每支铅笔的价格(2元),然后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两支铅笔的总价(2+2=4元)。接着,教师再展示文具盒的图形,并在旁边标注出文具盒的价格(15元)。最后,教师将铅笔和文具盒的总价相加,得出小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4+15=19元)。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过程,还能够逐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加法和减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教授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时,教师可以同样借助课件展示一个生动的购物场景,并引导学生用减法算式表示出购物后剩余的钱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数形结合创设研究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研究精神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于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创设数学研究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自然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运动形式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如:“有一个小汽车,它在公路上直线前进,突然遇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它该怎么走呢?”这样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汽车直线前进和转弯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小汽车的运动轨迹。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汽车的运动状态,如:“小汽车是沿着一条直线前进的,当它遇到十字路口时,它进行了90度的旋转。”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运动形式,还能够初步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图形运动的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画出小汽车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图形,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升运算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教师能够创设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陈波.低年级数学课堂融入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分析[J].小学生,2024(32).

李文琼.数形结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亚太教育,2023(7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