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德法并行,十分重视法治教育活动,整体政策方针也在不断强化法治社会的文明属性。在社会大背景下,国内各地区仍不可避免地出现违法犯罪、不道德的现象,这进一步展现了法治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社会性。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意识的有益培养方法,并分析其在推动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丰富教学形式和主要内容方面的价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法治意识作为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健康中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从心理层面看,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塑造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而法治意识的培养,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社会行为框架,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定位,增强自我价值感。对于社会和谐而言,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对法治的认知和尊重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法治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法律理论知识的了解,更能帮助他们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形成正面的影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营造法治环境
一个充满法治氛围的环境,能够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法治环境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布局和设施的增设,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深化和价值观的灌输。环境寓教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将法治意识融入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触并理解法律。例如在校园各处设置法律信息板,定期更换相关的法律案例、法律新闻、法律条文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与法治信息接触,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认知能力。在教室内,可以利用课间活动时间播放与法律相关的微电影、动画或其他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使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法治教育。学校图书馆应加强法治书籍的采购和推广,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主动借阅,通过阅读来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内容。营造法治环境还需要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如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宿舍的住宿管理等都可以从法治角度出发,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确保其得到严格执行。此外,学校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也营造一个积极的法治环境,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得到法治教育的延续。
(二)延伸生活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意识的培育,尤其需要关注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入地实现知法用法的目标。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这一目标可以被具体化并有效实现。这一课内容涵盖了公民权利的内涵、公民权利的种类、公民义务的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这些知识,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并理解其意义?其中一个策略是创设情境,设计富有实际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公民权利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互动环节。假设小明在学校里找到了一个钱包,他面临一个选择:是归还失主,还是留作己有?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回答:“我会还给失主,因为每个人的私人物品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我无权占为己有。”教师继续询问:“那么,如果钱包里有大量现金,你还会这么做吗?”该学生思索片刻,说:“我还是会归还,因为我作为公民有义务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他学生则补充说:“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基本的权利,但这些权利是与义务并存的,我们不能只享受权利而忽视自己的义务。”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成功地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深入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为将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实践活动
在围绕法治与道德课程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明确法治实践活动是最有效、合理、科学的强化小学生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途径。校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开展实践活动:第一,在校园内举办法治讲座,将法律的威严性传递给学生;第二,定期组织小学生参观法治教学点,在参观时间活动中,不断将法律魅力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的法律知识框架,形成初级法治观念;第三,将具有法治特色的纪录片、电影播放给学生,引导其围绕纪录片与电影中的具体案例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第四,在校内各年级组织并开展与法律相关的辩论赛或知识竞赛,借助实践活动持续增强小学生对于法律的论辩能力与认知能力。通过开展上述几项法治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小学生的论辩能力,使其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合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教师可举办模拟听证会活动,引导小学生在教室内设置模拟法庭,由各参赛小组的学生运用各类法律知识点,模拟法官审判和流程;围绕知识点记录、整理、总结、分析审判流程,对流程中的各项关键点予以解答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确保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了解法律理论知识,明白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三、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营造法治环境、延伸生活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陶君仪.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2,(08):126-128.
[2]孙桂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落实法治教育[J].家长,2022,(2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