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
高效课堂的打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则能够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高中生物教师会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这一主体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全面生动客观的呈现,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习的奥秘以及精髓,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能够自主自觉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提升速度非常明显。
2、加强师生互动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调整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这一点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情感,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主动说出个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以及多元。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说出个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在师生交流以及联系的同时,真正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提升师资力量
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对教师的现代化育人理念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且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策略,主动与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灵活利用,为学生的生物学习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在长期学习以及改进的基础上,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改善较为显著,这一点对推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
1、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国家也意识到,所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学生需要在教学当中接触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因此高中生物的教材也进行了多次的版本更新。然而教材的优化并不意味着教学方式的优化,许多教师走入了教学的经验误区,仍然受限于以往固定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充分将生物教材的内容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相互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当前的教学模式,让生物知识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看到生物知识的多变性与灵活性,让学生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深入思考探究生物知识,加深他们对当前生物知识的理解。
以“细胞增殖”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导入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预设课前引导话题,让学生们能够梳理自己的现有知识并发现凭借当前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课堂导入的最佳时机。比如以青蛙的成长周期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收集青蛙从受精卵长成成年青蛙的所有成长环节的图片,并且配上各个环节的成长时间,进而让学生们从细胞的角度思考青蛙是如何从受精卵不断的成长的?按照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大致能够了解青蛙从受精卵发育成熟是要经过细胞体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分裂,但是要让学生们研究更深入的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增殖等问题,仅凭借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并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一契机,将事先准备的青蛙成长图片应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受精卵是如何完成增殖分化的。
2、搭建直观展示
生物研究是从细胞学开始的,然后再深入到基因以及一些有机分子等等,生物学科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基于微观世界观察去探究自然界生物演变规律的微观课程。尽管学生们已然掌握了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想要做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做到人手一台光学显微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当高中生物的教学深入到基因或者是分子的教学部分的时候,对于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学生们会产生一定距离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觉得生物知识非常的抽象和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考虑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或者是微观的生物知识转变成生动直观的图像,将生物运动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理解,教师讲解起来也能够更加的便利。
例如,在学习“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时候,很多学生很难分得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去网上搜集有关“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二维动态图像,让学生们能够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视角转变到直观的实物观察视角,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让学生们知道有丝分裂的各个环节是如何进行的,在进行这些环节的时候,生物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等,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创设虚拟情景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真实的、身临其境的场景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景创建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也可以在讲课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规划。情景创设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上的优势,运用PPT、Flash动画、微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要利用好互联网交互性强的特点,基于AI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人机交互的新学习模式。通过情景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家园》,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工业文明给地球带来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个课题。为了更好地展示微观世界下生态系统的运作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素材,把植物光合作用、真菌分解微生物等过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创建,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完善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看似相互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为构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使用笔记本做笔记,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纯文字的记载缺乏可读性,也不够直观。随着高中生互联网学习的深入,高中生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不同章节的知识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记载下来。
例如Xmind就是一款很好用的逻辑性软件,学生可以采取树状式的思维导图拓展知识,既美观又高效。另外,学生常用的Word软件也具有类似的功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考试中往往一道题目会涉及到不同章节知识的跨越,这就更要求学生具备梳理、总结、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用于教学领域中的信息技术更是层出不穷,主要有多媒体技术、微课技术、虚拟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将这些技术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在高中生物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变得简单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从本质上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不断优化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促进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起英.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融合策略[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7):35-36.
[2] 胡丽姣. 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19(2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