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塔区村集体经济概况
1.1 从收入结构看
截止2022年度,77个村(社区)经营性收入共计12112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3928万元,占比32.43%;发包及上交收入6885万元,占比56.85%;投资收益195万元,占比1.61%;其他收入1104万元,占比9.11%。
1.2 从收入梯次看
2022年度,7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经营性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其中:5万元至达到10万元以下的村有5个,占6.50%,达到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村有33个,占42.86%,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村有20个,占比25.97%,100万元以上19个,占比24.67%。
截止2023年6月份,全区7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有42个,占54.54%;达到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村有16个,占20.78%,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村有11个,占比14.29%,100万元以上8个,占比10.39%。
2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2.1 主客观因素限制发展
受集体经济实力及地理位置、资源特点等限制,大多数村组缺乏较好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加之村(社区)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依赖心理较重,“等、靠、要”思想严重,单纯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要“上项目、找贷款、要补助”,在挖掘自身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做得不够,集体资产资源盘活不充分,大多数村(社区)的发展主要依靠物业经济,发展空间和经营活力不足,有的干部将少干少错的观念带入工作中,在农村集体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没有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科学、创新的盘活措施,影响了农村集体资源的利用,限制了集体经济的增长。
2.2 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影响,红塔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城区和城郊地区的村集体收入较高,山区乡和半山区村(社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22年收入较高的是大营街社区,收入达5492万元;收入较低的是灵秀社区5.05万元,夏井社区5.28万元,大密罗社区5.02万元。
2.3 持续增收能力不强
从集体经济的收入结构来看,红塔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租赁、房屋租赁、场地出租、厂房租赁等,即所谓的“包租公、包租婆”;投资收益占经营性收入的比重较低, 2022年77个村(社区)经营性收入共计12112万元。其中投资收益195万元,占比1.61%,投资收益占比较低,处于较低水平。
2.4 筹资困难
红塔区大部分村集体日常业务的开展,紧紧依靠财政转移支付,除维持正常运转外,缺乏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资金。再加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资金筹措较为困难,部分村组干部有点子、想发展,从银行取得贷款的难度较大,好的思路、点子难以落地见效。
3 几种有效发展模式
我区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聚焦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健全完善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机制,着力在基层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责任分配上下功夫,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锻造强劲引擎,先后探索了几种有效发展模式:
3.1 党建引领 多元发展型
春和社区国土面积2.82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小组5个自然村1748户5664人。社区党总支下设16个党支部,党员276名。春和社区党总支始终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2年社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4万元。主要做法:(1)党建引领,激活发展“新动能”。通过推进“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试点工作,理顺“党政经”三者关系,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成立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和土地、劳务、旅游、置业股份合作社,制定章程,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制定《春和社区股东资格认定办法》,实现“党政经”分设的运作模式,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2)创新方式,开创“三资”保值增值“新境界”。积极探索出了“五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一是集体土地流转型。对集体土地从规划、土地性质、权属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核实,全社区共流转集体土地1303亩,年均收入456万元。二是资产资源盘活型。通过采取租赁以及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累计投资400万元对春和集贸市场内126个摊位51间商铺进行升级改造,年均增加集体收入120万元;规划建设“好吃一条街”,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三是招商引资服务型。与玉溪迪瑞特花卉有限公司签订了195.8亩土地20年的租赁合同,增加集体收入160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四是自主开发建设型。不断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规划了“春和社区商贸综合楼”项目,集商贸、酒店、高档餐厅、商业街等于一体,年均收入100万元。五是入股合作型。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将土地作价入股高端花卉产业园项目,建设高标准大棚设施,预计增加集体收入100万元。(3)整合资源,打造居民增收“新引擎”。一是有效保护集体资产。开展清理整治农村集体土地和规范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工作,共清理拆除7453.17平方米私人占用的集体土地,规范经济合同17份,挽回经济损失51万元。二是不断提升居民收入。目前社区共有300余人在当地企业就业,2022年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02.2元。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公益事业、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投入,修建多处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提升社区居宜环境。(4)规划未来,描绘集体经济发展“新方向”。采取集体经济投入为主,上级补助为辅的方式,开发建设春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将为集体带来年收益500万元;拟规划建设玉溪市建筑产业园区,将为集体经济带来年均100万元的收益;在春和五组、六组九龙路沿线原有的公房的基础上,建设综合楼,将为小组集体带来年收益80万元。
3.2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型
洛河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2022年人口总数为614户2163人,全村经济总收入735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50元。2022年洛河村委会申请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其余部分由洛河村委会自筹解决,总投资106.57万元到玉溪景彝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景彝源庄苑,建造特色民宿640㎡,共18个房间,年接待游客5000人左右。按照《洛河乡产业扶贫项目收益金分配方案》的规定,70%的收益金向贫困户分配;30%的收益金作为洛河村集体资金,用于扶贫、公益等事业实现村、企、户共赢。
效益成果:(1)经济效益。70%的扶贫项目收益金按照积分管理制度分配给贫困户,确保贫困户收入不下降。30%的扶贫项目收益金作为集体收益,用于村组扶贫、公益等事业,解决村组经费困难问题。(2)社会效益。项目覆盖受益村社包括了洛河乡洛河村委会所属多个自然村。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产业设施,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3.3 整合资金投资置业型
红塔区李棋街道大矣资社区,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购买经营性铺面出租取得收益,既确保资金不流失,又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
主要做法:
(1)制定详细方案。街道聘请了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调研,编制《水库移民突出问题项目建议书》,《移民安置区移民增收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产业发展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市场调研组、合法性审查组、采购谈判组,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决策、有专班负责实施。
(2)做好市场调研。在对市中心的商业地产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后,由街道法律顾问为代表的合法性审查组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市场评估,最终拟定了3个有较高收益率的商铺。
(3)精心组织谈判。由领导、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组成谈判组。实地查看商铺,听取开发商推介,经过三轮谈判,最终确定采购“极.中心”商铺2间,面积126.22平方米,总价953.8334万元。
(4)及时办理手续。2017年4月大矣资社区与开发商签定了《商铺购置协议》,组成专班及时跟进,不动产登记证书已办理到大矣资社区居委会,后期扶持资产与收益所有权属社区居民委员会。
(5)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移民增收产业发展项目资产管理规定》,成立了移民后期扶持资产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对资产的监督管理。收益的70%分配给大矣资社区移民,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30%作为社区集体产业发展基金。
取得成效:
(1)促进移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商铺委托给开发商代管5年,开发商每年给予房价款5.5%的收益,同时收取年租金6%的管理费,每年约有45万元的纯收益。2017年-2022年共取得收益263.9万元(含税),移民分配163.1万元,积累集体产业发展基金68.9万元。
(2)投向明确,产权清晰。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资金变项目,项目变资产,资产变效益”,促进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4 盘活集体“三资”资产经营型
玉兴街道中卫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辖中卫村、徐百户屯、大河边、张村四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人口4520人。1—4组耕地被全部征用,预留发展用地158.206亩;5—9组耕地面积702亩。中卫社区人均耕地面积0.16亩。
主要做法:
(1)成效显著,三产业蓬勃发展。中卫村1--4组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筹或引进资金,先后建成了彩虹批发市场、旧货交易市场、彩虹家私广场、彩虹商业广场(淘宝街)、水果批发市场5大专业市场,形成核心商圈。
(2)平稳较快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中卫村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319万元,个私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现有的802个个私企业中,三产业占据了792个,占98%,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共享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居民。社区居民开设小旅馆50家,每家盈利8万元左右,每幢房屋租赁收入2.5万元左右,社区居民租赁收入达1600万元左右。5大专业市场为小组带来集体经济收入1213万元。中卫村2021年分配总额达1694万元,人均分配达到7817元,最高的达1.03万元。社区发放慰问和返补达138.3万元。村内绿化整齐,道路畅通,四通八达,水、电、路、村村通,户户通,道路全部硬化。村内环境有专人清扫保洁道路,设有垃圾投放点,基础设施完善,社区居民生活宽裕。
4 今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4.1 强化“三资”监管,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着力构建“管理高效、监督有力、运行规范、富有活力”的“三资”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农村集体家底,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从严从实贯彻落实“三资”管理制度和规定,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保证集体资金不流失和资产保值增值。强化责任意识,坚持“发现管理漏洞、理顺管理机制、防止腐败问题、确保群众满意”的原则,聚焦“三资”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检查和指导力度,挖掘全区“三资”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规范与强化相结合,促进全区“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集体“三资”夯实基础。
4.2 转变思想、因势而谋,谱写集体经济发展新篇章
引导各村(社区)进一步摸清集体“三资”情况,深入研究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进一步打开思路,科学制定村集体发展规划,明确村级发展思路,把发展蓝图描绘好,把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保持村级发展的连续性,善于用发展规划凝聚人心,统领党员群众的思想,久久为功。自觉接受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等、靠、要”的思想禁锢中跳出来,从不愿发展、不会发展、不敢发展的困境中走出来,以更大的责任心,更专注的精力实干、苦干、巧干,充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农村集体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不断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创新突破,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4.3 加大政策支持,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加强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支持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引导其立足资源优势,探索多种形式增收的新途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支持金融机构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放宽抵押担保范围,把扶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税收政策方面,税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政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税收给予优惠或减免。
4.4 持续抓好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增添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个转企”“企升规”的奖补政策,在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支持数额等方面我们也将重点向引领性强的农业种植基地、涉农加工企业等领域倾斜。二是探索实体化运作新模式。以春和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建设为示范引领,探索农业公司与国有企业联营,现代农业服务公司跨村联办等新模式。依托辖区内猫哆哩、达利园等大型企业和大专院校食堂、供餐企业,在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环节、包装、供应等领域做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推动实体化经营。
4.5支持组建农村合作社
鼓励农民自愿组织成立农村合作社,以便实现资源整合、规模经营和风险分摊。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咨询和法律支持,培训合作社成员,提升他们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4.6 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促使土地资源集中利用,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政府可以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提供土地确权保障,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服务,鼓励农民参与土地全要素流转。
4.7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特色产业。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金融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向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转型升级。
4.8培育农民合作社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销售、农机共享、农资供应等服务业务。政府可以提供市场信息和渠道,帮助农民合作社与大型企业、超市、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9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通过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经营能力。政府可以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4.10加强农村金融支持
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创新,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融资、贷款和风险保障等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出台金融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政府、合作社、金融机构和农民等各方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先鹂,刘文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五种模式[J].农村财务会计,2021(9):5.
[2]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2):11.
[3]于延绍,吴之龙,李广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几种模式[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3(4):1.
[4]王涵.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5):1.
[5]孙晓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J].人民论坛,2023(3):77-79.
中图分类号:F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