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消化系统重症以机体内蛋白质快速消耗、体质高代谢为主要表现,所以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同时快速消耗蛋白质婚后可影响机体免疫,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1-2】。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现目前采取的方式中,营养配合相应的护理尤为关键。通过对此类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并在治疗期间给予相应护理对策干预,则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疗效和改善预后【3】。因此本文对象以60例消化系统重症患者为例,时间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为起止,将60例对象经随机法分为2组(各组30例),即探讨了消化系统重症患者护理对策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预后及营养状况的影响,现做下述阐述: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象以60例消化系统重症患者为例,时间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为起止,将60例对象经随机法分为2
(各组30例)。研究组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65.5±4.3)岁。参照组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5.3±5.1)岁。经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显示,各组对比结果P值>0.05,可比。
1.2方法
采用肠内、外营养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参照组,即36-72h内留置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先鼻饲流食,24h内大便及回抽胃液颜色无异常,胃潴留<300mL,则先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间歇性鼻饲纯牛奶或豆浆,输注1次/2-4h,100-500mL/次。对患者全身及消化道情况于鼻饲前全面评估。之后给予肠外营养,即营养液输注110-130kj/(kg·d)。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病情,认真检查电解质平衡,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抬高床头35-45度,保持口腔清洁等。研究组基于前组行早期肠内营养及护理干预,具体为:(1)输液护理:即严格控制输注营养液速度,输注速度需结合患者情况适当加快,对营养液输注管道定时更换,浓度由低到高,且保持接头干净卫生。(2)导管护理:对管道理化性质予以了解,其对畅通情况定时检查,完成后仔细冲洗导管,采用温水对不通畅导管进行冲洗,且及时更换导管等。(3)并发症护理:即熟练掌握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对应护理措施,一旦患者出现任何并发症,则需对症护理和干预,以预防并发症。
1.3评价指标
比较2组营养指标转铁蛋白、总蛋白等水平、后遗症率、并发症率。
1.4分析数据
所得数据由专业人员分析处理,工具为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计数等资料分别用x̄±s、t检验数据差异,分别用“x̄±s”和(%)表示,当P<0.05时,统计差异满足要求。
结果
2.1对比2组营养状况
表1中所示,2组对比转铁蛋白、总蛋白等水平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统计差异满足要求(P<0.05)。
表1对比2组营养状况(x̄±s,g/L)表2中所示,2组对比后遗症率、并发症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统计差异满足要求(P<0.05)。2.2对比2组预后状况
表2对比2组预后状况[例(%)]
在临床表现方面,消化系统重症以昏迷、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这些症状还可严重影响机体各项其他活动如进食等。若此类进食长时间受影响,则其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较高。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其肠胃功能和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可顺利、正常运转,此时对其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尤为重要【4】。通过对患者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则可增强机体免疫,改善营养状况,缩短患者病程。同时此种治疗方式还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可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可有效维持血浆蛋白能读,并保障基本的机体免疫,以有效预防后遗症和并发症。而治疗期间配合肠内营养护理,则还可促使患者明确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可维持其导管通常,并确保输液速度合理,进一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状况,促进其恢复【5】。本文结果显示,2组对比转铁蛋白、总蛋白等水平、后遗症率、并发症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组更优,统计差异满足要求(P<0.05)。可见,消化系统重症患者护理对策配合早期肠内营养发挥着极大优势和作用。讨论
综上,消化系统重症患者护理对策配合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显著,即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可做进一步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晔华,王文涛.早期肠内营养配合护理对策对消化系统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74):3-4.
[2]杨艳艳.分析在重症胰腺炎感染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营养状态的改善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20,(49):140.
[3]恒志远.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评价[J].健康大视野,2020,(19):239.
[4]张淑香.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现状及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7):7-10.
[5]张秀萍,曹倩,纪志娴, 等.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患儿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7):1563-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