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现代社会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绿色化学也逐渐受到重视。绿色化学既重视化学研究过程,也重视化学研究对环境带来的负作用。基于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化学物质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有意识地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引入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并没有对绿色化学理念产生足够的重视与深刻的认识,这也导致学生难以了解绿色化学的真正内涵。当前的化学科目中更多是由性质以及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组成,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化学工业污染问题的讨论,但也恰恰正是这方面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臭氧层空洞等环保问题的产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可以在遵循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环境保护,同时帮助其树立绿色化学的有关学习理念,最大限度避免化学有害物质的产生,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在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化学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有效灌输绿色化学的思想。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先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科学意识与责任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效举措
(一)在讲解化学知识点时融入绿色理念
初中化学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可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掌握各类知识点的同时对化学污染问题形成充分的认知,进而塑造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将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例如,发电、取暖、城市供热中使用的煤炭就是常见的物质,其燃烧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教师可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拓展内容或者课堂上的趣味性内容,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起到普及绿色环保理念的作用。再如,教师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将塑料制品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将塑料的起源、塑料制品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塑料垃圾的降解难度及其对生态环境、动植物的危害等作为讲课程的素材。由此可见,在讲述化学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理念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并分析化学实验产物的环境危害性。化学实验中真正造成环境危害和人体危害的正是这些化学原材料、中间物质以及最终的反应物。因此,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先去了解这些物质的特点和环境危害性,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做到谨慎对待。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重点分析盐酸、硫酸等酸性物质的环境危害性,将其色泽、沸点、化学特性、对人体的危害等一一讲解清楚,告知学生将这些物质流入自然环境之后会引发的危害。
第二,要求学生按照化学实验的规范完成每一个步骤,在结束之后清理台面,合理回收物料以及处理化学实验的产物。化学实验是一个会产生污染物的过程,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一方面是保障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是避免因为操作管理不当而浪费化学试剂、产生不必要的污染。在试验结束之后,可能形成一些污染环境的产物,例如,在试验硫酸的化学性质时,会使用硫酸溶解金属物质,由此而产生溶解物,试验结束之后要将这些溶解物合理地收集起来。
(三)借助化学探究性教学传递绿色理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借助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探究性活动通常要设定具体的方向,结合教材又不拘泥教材,其探究的问题也大多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例如,在讲解完“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课程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列举出几种有机合成材料,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环境危害性因素。实际上,生活中的确有不少物质是由这种材料制备而成的,典型的包括食品包装袋、塑料盆、汽车轮胎、油漆、乳胶漆等,学生可以分析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环境危害性。
(四)开展初中化学绿色专题教学
化学专题教学具备良好的总结性特点,主要针对某一类问题开展局部性或者全面性的总结活动。教师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围绕教材上某一章节或者某几个章节的内容,开展专题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完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空气污染物为主题,组织一场专题教学活动。国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几种物质,其来源为工业生产活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应用是造成此类污染物的主要原因。教师在专题活动中可将国内的大气污染现状、污染物特点、污染物危害等作为讲解的素材,向学生科普这些重要的内容,课堂的趣味性也会因此大幅提升。讲解这些素材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图文、视频等资料,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章结束之后,教师可将煤炭、天然气、石油、可燃冰等现阶段的能源物质作为专题教学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讲解些物质的化学成分、燃烧之后的产物,并且对比这几种燃料在环保方面的特点和性能。专题教学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能够普及教材之外的化学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绿色理念和专题教学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教学,将绿色理念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化学知识离不开实验,而人们的现实生活也离不开各种化学制品。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可将绿色环保作为重要的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在化学实践活动中掌握绿色环保的基本理念。
例如,电池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物品,人们早期主要使用铅酸电池,这种电池在使用之后会发生变形、漏液、软化之类的问题,并且其中泄漏出来的液体会严重污染土壤、水源以及动植物。直到现在,电动车市场中还在使用铅酸电池。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章节的内容之后,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成员分别调查自己家、社区或者亲戚朋友家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调查统计的信息包括日常主要使用哪一种电池(铅酸电池、锂电池)、电池应用在哪些场景之下、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以及是否产生了污染。
三、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研究,不断完善绿色化学教学实践,促进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杨静,李风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J].山东化工,2015,50(15):225-226.
[2]李涛.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开展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5):289-290.
[3]高志标,邵忠德,毕建洪.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绿色化学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03):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