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环境问题便是最典型的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而绿色金融的发展便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重要步骤之一,绿色金融也不断得到广泛的重视。2017年国务院在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五省(区)建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到2019年已经设立了9个绿色改革创新实验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浪潮在我国席卷而来。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的严重,人们更加注重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越高,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越大,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对绿色金融进行定量的测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比较绿色金融发展的绝对差异,发现绿色金融发展薄弱区域,及时弥补区域差异。
二、文献综述
王文静等(2021)使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方法对京津冀三地的绿色金融发展进行的定量计算,并进行评估。巫剑飞(2019)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对浙江省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杨阳等(2017)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定量分析的策略,通过构建之间体系,对上海的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测度,发现上海绿色金融的发展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曾学文等(2014)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评价研究的方法和体系,然后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
由此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大多都是先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每个指标进行赋权处理,最后得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指数,用来表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从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国内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科学准确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同时必须准确、严谨,能够科学地反映绿色金融的内涵。计算方法和研究方法也要科学准确,确保能够科学准确地测度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
2.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覆盖绿色金融的各个方面,覆盖金融领域涉及到的信贷证券保险和绿色发展中的碳金融等多个方面。
3.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选取必须简洁、全面,具有操作空间,同时能够找到相应数据或者替代性数据,同时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可行比性原则要求规范的、标准统一的计算方法,采用各国广泛认同的评价标准。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
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同时借鉴曾学文等(2014)建立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标,本文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碳金融和金融环境六个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发展水平的测度。
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不仅需要进行指标的划分,更需要进行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主观赋权法人为因素较大,不能更好地反映综合指数。而熵值法是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来确定提供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权重,更加准确,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值的量纲、数量级和方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才能具有对比性,指标才更加准确。
(四)熵权法计算权重
计算j项指标所占比重,用表示:
(1)计算指标的信息熵:
(2)其中,m为评价年度,然后得到信息熵冗余度:
(3)最后计算得出个指标的权重:
(五)熵权法计算得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指数
根据标准化指标和计算得到的指标权重得出计算发展水平的指数:
(5)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各省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指数,数值在0-1之间,数据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六)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把我国地区分为三大地区。(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考虑对象不包括西藏省,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
根据各省的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地域的划分,计算出全国和各个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并绘制出如下的趋势图。
图 1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值及其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至2015年,三大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都是在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从2015年开始,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开始趋于平衡,保持在某一水平上下小幅度波动,表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遇到一些瓶颈。
从地区分布差异来看,中部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14年之前,东部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2014年至2017年,西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两个地区差异较小,2017年之后,西部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再次处于领先地位。
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但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市场自身的波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遇到瓶颈期,发展趋势呈现均衡态势。
参考文献:
[1] 王军,朱杰,罗茜.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07):26-42
[2] 刘忠宇,热孜燕·瓦卡斯.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06):28-44
[3] 王文静,何泰屹,武慧敏,史娅婷. 京津冀绿色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 华北金融,2021,(01):28-41
[4] 杨晓军,陈浩.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12):127-145
[5] 巫剑飞. 浙江省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3-6
[6] 方建国,林凡力.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武汉金融,2019,(07):69-74
[7] 穆学英,刘凯,任建兰. 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8):1006-1014
[8] 杨阳,王国松.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以上海为例[J]. 海南金融,2017,(04):20-26
[9] 杨志江,文超祥. 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评价与区域差异[J]. 经济地理,2017,37(03):10-18
[10] 曾学文,刘永强等.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分析[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4,7(06):112-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