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
​宋慧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宋慧萍,.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J]. 生物技术研究,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0.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高中生物是一门强探究性,重理解和观察的学科,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运用可以大大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着重阐述目前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势和不足,分析如何更好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实现两者的高效结合,优化课堂质量。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改革与探索就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30
基金资助: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学习和父母期待的双重压力,但枯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激发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很难激发高中生的集体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将信息化技术引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加以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为高效生物课堂教学建设的开展开辟有效的途径,充分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均衡

目前而言,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的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得实际应用效果不够理想。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教师在课堂中最常应用的软件便是PPT,而一部分教师仍然使用几何画板。由此可以了解,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仍然停留在电子化层面,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认为这种模式浪费时间或者课件的制作难度较大等。

(二))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化教育资源在中学普及,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建设正逐步向各中学延伸。从省级重点中学到县级普通中学,都要求配备相对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这使得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广泛普及和有效应用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和信息化技术的合理推广应用,在教学现实中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使用信息化的频率相对较低,过于注重机械化,不够灵活等问题。在我国高考的严峻形势下,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而学生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主要以教师灌输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出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各种现代信息教育资源,如网络多媒体、影视资料等,往往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信息化教学资源往往被家长视为教育洪流中的猛兽,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和压力下对它敬而远之,直接造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信息化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和设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与生物学习内容等情况进行目标设定和教学规划。首先,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在讲课前做好设备调试。比如在《走进细胞》这一课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要将手机与投影设备连接,并在手机上打开相关的投影软件,保证手机的画面能够投射到投影仪上,然后将手机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保证手机的摄像头能够捕捉到显微镜的显微图像,这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完成,避免因为调试不成功而占用上课时间。其次,教学过程要有合理的规划,教师可以录制与教学知识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和预习,同时安排一些练习。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目的地听自己不会的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微课资源,通过短视频课件形式生动形象地还原生物光合作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对生物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生物知识。长期的学习和熏陶也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物素养和学习自主性。例如在学习高中《细胞的结构和作用》一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传递的,生动的视频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堂资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进行预习、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复习的重要载体。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外进行学习,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物学科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生物课堂上,教师的生物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单一的传授生物知识的形式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生物学科最终的教学发展目标。创造性生物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仍然需要生物教师积极、有效、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生物思维,通过合理的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已经成为课堂的主流方式之一,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变革,而且在实现更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情况结合并且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体验,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吸收最新的知识讯息,更新已有的教学体系,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思考如何将知识化为己用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锻炼,知识体系的更新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在信息化教学下,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相应的技术问题有待探讨。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优势等内容,提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婧.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M].华中师范大学.,2019,000(10):13-14.

[2] 简晓维.基于信息化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000(09):12-13.

[3] 章希国.信息化环境下高中生物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魅力中国.,2021,000(09):12-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