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教育部2018年提出“新文科”概念以来,业界和学术界对其深刻内涵和推进策略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在“新文科”的众多特点之中,无可否认的是“新文科”新在对现代数字技术的包容和引入。“新文科”强调当代的文科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打通专业之间的隔阂,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樊丽明等,2019)。金融学学科,作为文科中具有特色的学科,显示出明显的实践操作性。因而,可以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前排兵。那么,深入剖析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依据
2.1 国家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这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更多的要求。教育强国是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先决条件,强化文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领域。金融学学科和理工科之间具备着天然的联系,例如金融科技、金融工程、数字金融等专业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工具(李哲等,2023)。在教学实践中,众多高校金融学学科开设了区块链、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专业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进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可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突破口。
2.2 专业成长:实现金融学学科永续高质量发展
金融学学科曾经是高考志愿填报的“香饽饽”之一,然而近年来学生和家长报考热情逐年降温,大量高校招生分数遭遇“滑铁卢”。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传统金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因此,推进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其永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需要注意到,金融学学科也具备了一定的天然优势,这使得金融学在现代专业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李佳珂,2019)。事实上,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撑。因此,金融学学科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吸纳其他理工科发展成果为己所用,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2.3 学生就业:提升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学生培养模式割裂,在“术”和“道”中偏废其一。若过度强调“道”,则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甚至被戏谑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若过度强调“术”,则容易缺乏对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甚至堕落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现代社会需求的学生是“术”和“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专业的生产技术,又具备充分的人文关怀。推进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求“术”和“道”的结合(王伟和黄颖,2021)。在数字化转型后,既保留了金融学学科的“经世济民”的“道”,也引入了现代数字技术的“术”。
3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3.1 以“新文科”理念总领金融数字化转型
当前学科割裂严重,难以满足业界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新文科”理念深入地剖析了文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了学科融合的实现路径,应当作为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性理念。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应当以建设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现代国际视野、孕育人文关怀底蕴、培养现代技术人才的金融学学科为出发点。并以此为转型目标,全面指导金融学师资队伍、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金融学学科的发展。
3.2 以双导师培养制完善金融学师资队伍
现行的金融学学科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以学术型教师为主,缺乏专业型教师。其师资来源,大多是应届博士毕业生。尽管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于金融业实操知识以及行业现状和发展需求,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对于学生而言,从事学术深造的毕竟是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造成了师生供需矛盾。为解决这种矛盾,应当建立并推广双导师制。即学生应当配备两类导师,一是校内的学术型导师,二是行业的专业型导师。学术型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负责传授经典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强化“道”的培养;专业型导师富有从业经验,负责传授现实的金融学实操手段,强化“术”的培养。
3.3 以前沿技术工具革新金融学教材内容
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教材内容革新,现有的金融学教材大多仅涉及传统金融知识,缺乏对金融前沿技术工具的介绍。基于此,应当拓展和丰富金融学学科教材内容,将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前沿内容纳入教材。具体来说,应当完善金融学教材体系,健全金融学教材评价体系,提高业界人士参与金融学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加强业界和学界合作交流。同时,需要建立金融学教材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教学所采用的教材。为此,学校应当牵头做好教材调整,缩短金融学教材的更新周期。
3.4 以现代数字技术武装金融学课堂教学
课堂是金融学教育的主战场,以现代数字技术武装金融学课堂是实现金融学学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王红满,2023)。现代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金融学课程教学。例如,充分运用超星、智慧树等数字工具,布置习题练习,组织小组作业,构建翻转式课堂。另一方面,购置和丰富课堂教学数字系统和软件,包括企业投资融资模拟实验、金融决策仿真实验等,通过督促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强化他们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5 以学科合作交流强化金融学培养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重新塑造金融行业。在“新文科”大背景下,金融学学科应该积极寻求和其他学科的合作,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数学+金融”、“计算机+金融”、“外语+金融”、“法学+金融”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间、学院间、学校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辅修、双学位制度建设,并进一步探索专业合并、统一管理等事宜。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推出“新财经+新工科”,积极探索金融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李佳珂.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理论改革与教学方法研究——评《金融学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7):86.
[3]李哲,易志高,成春林.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优化与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3,(10):63-68.
[4]王红满.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5):239-240.
[5]王伟,黄颖.讲好金融故事:“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112-116.
作者简介:曾明(1992-),男,四川眉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