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物科目中有众多抽象复杂的理论性知识,还有大量的实验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将生物中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和实验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授,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就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生物实验更加一目了然。通过有效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1.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提升生物水平,情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对于曾经的传统教育模式,其更加直观,让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以及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积极主动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所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1】。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时候,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实验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对生物实验的学习欲望。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课堂,要让学生说出高倍纤维性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步骤要点;比较归纳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说明细胞的多样性和同意下分别体现在何处。还要正确、规范的操作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生物细胞。授课中,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显微细胞的照片,并且加以解释,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尝试辨认细胞名称,认识几种常见的显微镜,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小微世界的兴趣,利用学生对显微镜的好奇展开实验课。
2. 敲门融合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生物实验兴趣
通过调查报告显示,生物这门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的,课程较抽象,趣味性较低,因此,生物这门课程也是令很多学生以及教师苦恼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兴趣,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进行改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与教材有关的有趣的生物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2】。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实验课堂的效率。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现象,通过实验明确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还要让学生掌握植物叶绿体摄取提取和分离的原理、方法。在上课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视频,从而提出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如何吸收阳光的。”通过复习叶绿体的结构,从而引出色素存在的位置及实验。随后进行实验,教师要对实验台上的材料和用具逐一讲解,并且演示实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随后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记下的记录和笔记进行自主实验。可见,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来说意义非凡。
3. 合理融合信息技术,深化实验教学人文气息
在生物课程讲解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一个人是难以进行操作的,有的实验可能受场地,器械等相关客观因素的限制。这就导致在生物课程中诸多实验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往往就不进行开展实验教学。因此,在这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实验。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突破现实的限制,使得实验具有更高的操作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的进展,在实验中展示人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课堂,让学生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能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解答。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能独立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在授课时,教师要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实验所用到的器材,和如何使用器材的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器材后,在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笔记。随后教师要演示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随后,要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并解答刚才遗留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生物来说,除了理论教学外,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堂中加入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并实施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可以提高生物的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富民.信息技术支持下高中生物实验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天津教育,2021(12):74-75.
【2】齐国民.基于信息技术构建高中生物实验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