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充分重视,生物课堂仍采取师讲生听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能通过提问、作业和考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导致教师难以找到教学中的问题点,也就难以根据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此外,面对升学压力,部分教师采用了“题海战术”,这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较强的抵触心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高中生物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只要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进行学习。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生物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不仅要对生物学知识有足够的专业理解,还需要跳出教材,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热点时事,从中发现与生物学知识相关联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同时,在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反思自己,正视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学评价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生活化教学是基于成熟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提升教学质量是根本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开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时要有充足的科学依据,采取正确的实施方法,同时也要遵循若干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新课改之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完成听讲、思考、作业等活动,自身的个性和思维不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此,在开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遵从主体性原则,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而非整个课堂时间都由教师来支配。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更加自由地将个人的学习计划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2.开放性原则。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式。比如,在教学一个新内容时,教材通常会给出一个导题思路,但是这个导题思路无法适用于全部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最新的生活热点选择一个合适的新课导入点,让学生自由思考,尽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实施生物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坚持科学态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换句话说,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尊重生物学的科学性特点,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发挥出生物生活化教学应有的作用,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4.活动性原则。生物学本身解释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生物体、病理、生长等,而这些问题的解释大部分需要配合一定的实验才能达成,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就十分有限。因此,在进行生物生活化教学时,教师也要遵从活动性原则,将实验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三、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常规课堂中导入生活化元素。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导入生活化元素并非什么难事,因为生物学知识本身就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讲解酸碱性和pH值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先自行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思考、判断各个物质是呈酸性还是碱性。做好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测试物质的酸碱度,并让学生动手验证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于高中生而言,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单纯学习知识点要有趣得多,验证环节不但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生物课程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又如,在讲解酶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吃菠萝时,我们通常会先用盐水浸泡再食用,这样嘴唇会少很多不适感,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其注意力因要寻找答案而变得更加集中。这样一来,学生对酶的本质和特性就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除了运用生活常识来讲解知识点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和故事导入。演示实验应贴合实际,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通过实验还原,让学生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而一些故事的导入则能够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2.在布置习题时引入生活元素。习题是对学生常规学习的检查,布置习题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目前的习题布置存在一个误区——越多越好,即教师没有意识到习题是提升学生能力、监督学生学习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只是希望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认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发展。对此,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当从“题海战术”中跳脱出来,重质不重量,适当考虑习题形式的多元化和生活化,以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并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在细胞核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动手做一个细胞核实物模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引起细胞癌变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一来既检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无疑是生物生活化教育的核心,想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高中生的生活内容已经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生物课堂有着直接联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些联系时,其就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滋生出对生物学科的好奇,一旦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心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习生物圈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入,如播放草地、河流、池塘等生态系统音像资料,请学生分析一块草地、一条河流、一个池塘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这样就能够将生活场景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张弛有度。总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周边事物,尽可能帮助学生将生活元素与生物学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而言之,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变机械化学习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思考、交流沟通的能力,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保证生物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易海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88).
[2] 雍立华.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考,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