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纲领性内容,在四大学科素养中,生命观念是人们通过实证后对生物学相关事件进行解释或者理解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观念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化目标,而应体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经由生物学科学习而形成的生命观与自然观里。不过就目前而言,生命观念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与缺陷,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讲授与生命有关的生物学科事实性知识,聚焦于生命体的局部特征,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感知意识,从而将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和探究生命的理论深化于自己的血脉中。因此,教师需要将生命观念的培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
一、生命观念的内涵
生命观念在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简单来说,教师通过开展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后,能够对生物、生命形成认知,明确自身价值,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二、高中生物学科开展生命观念教学的具体措施
1.立足学科概念,开展教学工作
生物学科在高中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立足于生物学科基础概念开展生命观念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站在概念学习的角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并利用学科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细胞的分化”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这两个基础的生物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细胞分化的过程与结果有所认知,并理解其实质、特征及生命意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依照课本内容对相关知识点逐一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出教师对生命观念融入教学的不足。细胞全能性是细胞分化这一基础概念的延伸,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会忽略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个知识点分开讲解,未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
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时,应针对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分化两个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可向学生提问如下:第一,从细胞组成的分子层面角度来看,细胞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主要依据哪种物质?第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会受到细胞中哪种物质的影响?第三,分化后的细胞,其内部的遗传信息是否相同?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胞分化的具体概念和意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促进对结构与功能观的理解。而后,教师根据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分层探究,让学生思考单一细胞是否可以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学生在分析和思考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搭建的知识框架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观,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构建教学情境,培育生命观念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拓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具体来看,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应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如运用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教师可以针对基因突变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传一”的游戏教学环节,带领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组,对每个小组的排头同学说一句话,让学生将这句话依次传递给后面的学生,由最后一位学生表达出接收到的信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干扰会出现偏差,导致最后一位学生听到的信息与教师传达的信息不一致。此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作出引导:将传递的信息视为一小段DNA基因序列,传话的过程就是DNA基因序列复制的过程,同学们出现的各种错误可以理解为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也就是基因突变。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教师将复杂的DNA序列及基因突变过程较为直观地向学生诠释,深化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探究,深化学生的认知
实验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实验活动时,要注重对生命观念的融入,这也是开展生命观念培育工作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活动中感受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实践、实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研究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应搜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辅助教学,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DNA的半保留复制内容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难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观,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由于实验过程复杂烦琐,学生不具备熟练开展该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先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教学素材,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虚拟实验,模拟实验步骤,让相关知识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
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并非一日之功,生命观念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悟、体察、理解而最终形成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经师,更要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生命情怀的人师。教师要始终将对学生的生命情怀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将生命观念植入心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生命情怀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教师率先树立新的课堂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把生命观念融入教学始末,学生才能将生命观念深植于自己的血脉中。
参考文献:
[1]朱文斌.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6):135 136.
[2]涂锦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2020(24):157.
[3]吴晓霞.基于生命观念培养的高中生物“情境导入”探究———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J].考试周刊,2020(45):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