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教学观念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德”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专业课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存在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生阶段三观还未形成,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统一[2]。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实现全方位、课程全过程育人。
生物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生物统计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本科阶段的学科基础课程,共32学时,全是实践教学。该课程作为一门生物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如何顺应“课程思政”的转变,更好的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需要对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的学生统计素养进行透彻的反思,并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充分挖掘《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发挥统计学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该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上机实验交替进行,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结合的方式,统计工作过程实践贯穿全程,实现了理论、实验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部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概率和概率计算,重点讲授各种统计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部分包括统计工作过程的实验、Excel等电子表格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综合应用、excel作图、SPASS统计软件的应用。
一、思政元素的搜集及与课程内容的融入点
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全面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想品质、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3]。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融入点如下:
1. 绪论 思政要点是: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为国家发展奉献终生;案例是:南京农业大学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的事迹,为国家统计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思政融合策略:讲解统计学发展史时介绍为此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和事件,激发爱国热情,领略科学精神。
2. 第2章 资料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 思政要点是:家国情怀、专业素养、懂农业爱农民和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结合数据整理、计算等知识点讲解农业统计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杂交不育系的发现是偶然还是对科研的执著?结合统计学反复搜集、统计、分析的特点及基础研究带给世界的影响,激发同学对探求科学的渴望和对农业的热爱。
3. 第3章 概率与概率统计 思政要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讲到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时,介绍小概率事件既可以用二项分布解决,又可以用泊松分布解决,但是泊松分布的结果更接近于事实真相。通过此案例激发同学们不断探求新知识,并超越自己的干劲。
4. 第4章 统计推断 思政要点:树立唯物论和辩证论。知识点是假设检验和参数的估计,引用恩格斯的话:“在表面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规律支配的,而我们的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5. 第5章 卡方检验 思政要点:坚忍不拔的工作精神。介绍与卡方检验相关的卡尔逊和汪厥明的事迹,卡尔逊在弥留之际,他还坚持看完了《生物统计》第28卷的几乎全部校样。汪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抗战年代,坚持进行生物统计学的研究,并完成了《动差、新动差、乘积动差及其相互关系》的巨著原稿。
6. 第6章 方差分析 思政要点: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现代统计学家费希尔阐明了各种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亦进行过显著性测验研究。连续变异的性状可以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从而解决了遗传学中孟德尔学派和生物统计学派的论争。
7. 第7章 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 思政要点:执著做事,献身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爱国敬业。介绍试验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在农业研究的应用和数据多年重复的重要性。通过盖钧镒院士和张福锁教授的事迹融入思政要点,激励同学们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再举例,植物营养学专家张福锁,用30年的时间统计分析土壤的变化情况。
二、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法
《生物统计学》实践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纵向上,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为主线,即课前规划阶段、课堂教学核心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将课程思政贯穿其中。横向上,在每个阶段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采取的育人方法,注重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想结合的方法;另一个方面通过交流、反馈、调查研究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监督。
(一)课前教学团队讨论
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并结合所授课程特点研究如何进行思政建设。其次,教师要提高修养以身作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时刻提醒自己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以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结合相应知识点加入思政元素,突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政育人”的复合培养目标,拓宽了培养的维度,强化了育人的价值。
(二)课中融入元素优化设计
第一,教学内容上整理素材编写案例。积累学科发展史、科学家事迹、名人名言、时事热点等材料,搜集视频、动画、图片等相应的素材,并进行挖掘和整理,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如概率统计课程结合相关知识点,编写了“统计学与我的生活”、“说说盖老-统计学老前辈”等典型思政案例。
第二,综合运用讲授式、设问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素材渗透融入教学中,以实现“润物细无声” [4]。
第三,课堂上,展示各小组的报告,并且学生自己阐述对试验的理解以及对科学家追求真理精神的感悟,最后教师点评和提问,师生间展开讨论。
(三)课后拓展空间构建模式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时时处处皆可育人。“作良师”,除了传统线下课堂授课,课后团队老师还利用“微师”等平台,以在线直播课的形式开展答疑辅导活动。借助“腾讯会议 ”“微信群”等辅助教学手段反馈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提醒和关注。
三、《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解析
以第二章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本课程教学过程如何培养统计素养及体现德育元素。
1. 统计数据的来源:其一为数据的直接来源, 也称之为一手数据,通过直接调查收集或科学试验;其二为间接来源,也称之为二手数据,是指该统计数据来源于已有的数据,可以通过CSSCI、SSCI、SCI、EI、ISTP 等文献数据库获得英文数据,还有可以通过CNKI 等渠道查阅。然后教会学生如何判别文献的质量,如何规范地引用数据,如何标注参考文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
2.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以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的调查分析为题目,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设计、组织实施计划的编制等项内容,指导教师对每份方案做出评价。对同学们的要求是:首先共同设计调查表,安排学生印制并发放调查表,然后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利用计算机由学生共同对调查表进行汇总,最后将汇总数据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选题方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数据收集过程强调学生的科学严谨及团队协作[5]。分析方案完成的整体点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统计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验、实践的结合中不仅充分领略了统计学的魅力,大大提升了收集数据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在授课过程中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德育元素的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健.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 35(5): 1-5.
[2] 聂铭玮,江志超,赵艳.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实践研究[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 5(10):27-29.
[3] 潘鸿,张立芳,魏思琳. “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课的教学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 9: 54-56.
[4] 陈雪贞.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19, (10):80-81.
[5] 周永强,李燕娟. 应用型案例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9, 8(33):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