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也被称为数字金融,是将数字科技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将云计算、大数据、5 G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信贷、财富管理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进一步提高了金融的服务效率与覆盖面。其与乡村振兴紧密相关,在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重点是处理好金融服务政策的链接工作”。2021年,中央1号文件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重点,指出其可以对传统金融服务于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缺陷进行有效补充,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
1.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1.1.数字支付交易规模不断增长
数字支付是将计算机、智能设备等硬件和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等数字技术及传统金融体系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数字化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是其重要表现形式。2014年以来,我国数字支付交易规模增长显著,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规模从2014年的22.6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526.98万亿,年均增长率达到57%,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从2015年的12万亿增加到2021年的310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70%。和传统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手段相比,数字支付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支付需求,进一步推动了金融的普惠性。
1.2.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不断增加
互联网理财是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和网络平台实现理财产品的展示、销售和一系列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是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数据调查,2015—2021年,我国互联网理财的用户规模从9026万扩大到1.66亿,网民使用率从2015年底的13.1%增长到2021年6月的16.4%。互联网理财的不断普及渗透打破了传统理财的高门槛,能够更好地满足长尾客户的理财需求,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理财产品运营模式的一种创新,可以更加高效地聚拢闲散资金,提高资金收益回报率。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体现金融的普惠性。
2.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
2.1.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消弭数字普惠金融“鸿沟效应”
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从而消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字鸿沟”,有效解决金融排斥。数字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G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为今后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大数据、安全多方计算等数字金融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提供保障,消弭“接入鸿沟”。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居民数字技能的普及,提高其数字金融素养。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知识下乡、巡回宣传讲解等活动,加大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和风险的普及宣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增设服务网点来实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不断普及。针对农村居民妇女、老人居多的现实情况,金融机构可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如开发简单易懂,适合妇女、老人使用的金融APP,从而缩小这些群体在金融知识认知和金融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差距。通过农村居民数字金融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全方位消弭“使用鸿沟”。
2.2.构建平台生态圈,创新供给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数字普惠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可以引导供给企业建立线上平台,并对已有平台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平台生态圈。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经济形态,在农村地区营业网点不足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平台来改善供给情况。线上平台的建立有助于金融机构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开展业务,利用线上服务赋能线下业务。针对数字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金融机构可以采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办理业务,利用线上平台完成业务的申请、审批等全部流程,通过流程简化和优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针对数字金融素养较差的农村居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和风险的宣讲、具体业务的讲解培训、答疑等,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的业务推送,然后在线下利用营业网点或者直接上门的方式为用户办理业务。为了提高线上平台运行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将金融、电商、物流、科技、法律、征信等多个线上平台整合起来构建平台生态圈,将单一的金融服务发展为农业全产业链的服务。乡村市场主体借助这个生态圈可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2.3.以县域为抓手提升经济数字化程度和治理能力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数字化程度和数字治理能力。县域经济数字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数字化就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产业有效融入数字经济创造条件。数字产业化则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进行产业化的挖掘和利用,充分发挥其隐藏的经济价值。针对当前农村居民以老、幼、妇、病、残等弱势群体为主的情况,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可以开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手机APP等,帮助农村居民有效利用各种数字资源,提高其数据挖掘能力。县域经济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一是要加强三农“数字化”顶层设计,考虑到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做好规划与布局,建立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对各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及合理使用;二是由县域政府部门统筹,将现有的电商、金融、科技公司、政府等多个数据平台有机整合起来,构建大数据平台,解决县域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数据采集、整理、利用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数据特别是金融数据采集、利用的监管。可以对数字经济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单行法。加强对数据采集、利用的监管,降低县域经济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坚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指出,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平台生态圈,创新供给模式,以县域为抓手提升经济数字化程度和治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可以有效解决乡村金融服务的不平衡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张伊丽,李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22,19(12):10-14.
[2]施若,舒龙龙.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22,(11):90-92.
[3]黄骞.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5):77-79.